极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刀口十三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灌水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1#
发表于 2010-11-10 23:08:11 |只看该作者
禹为人灵敏勤奋,仁爱百姓,信誉度极好.他以身作则,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闹洪水的地方,西抵戎狄,东到大海.每当想起父亲的死,禹都害怕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有同样的下场.于是他每天都为怎样治理好水患而不停的奔波思考着.百姓都为他的行动所感动,便亲切地称他为大禹.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吸取了父亲那种水来土挡治标不治本的教训.先是带领天下诸侯百姓调查地势的高低,用绳子和规矩作测量,作好标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决定用"开","通","疏","凿","引"中的某种较为合适的方法.从而让高处的水流向低处,大河的水向小河来分流,以减轻其压力.大禹逢山开山,逢洼筑堤.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名叫龙门山,奔腾的黄河水被它拦腰截住,河水被挤到十分狭窄的区域,常常溢出河道淹没村庄和田地.大禹便带人凿蒈半座山,使黄河水畅通而流.多年来,大禹省吃俭用,祭神拜鬼.为了节省来往奔波的时间,大禹在平稳的陆地上坐马车,在水中就乘船,在淤泥中乘坐耗.

  为了方便对水患及其他地区的治理,大禹又根据不同的区域和风俗,把华夏地区划分为九州,并开通了通往各州的道路。大禹还施恩于民,让伯益把粮食蔬菜等送到灾民的手中,又让后稷教给他们如何更好的种植和管理庄稼。自此,大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不可抹灭的地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把困扰天下多年的水患给治理好了。从此,天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各路诸侯纷纷向舜朝贡,称赞舜和禹的美德。为了表彰禹的功绩,舜赐给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并且昭告天下,治水彻底成功了。不久,禹便因功而封于夏(今河南万县),称为夏伯。

  帝舜三十三年舜效仿尧,向上天推荐治水有功的大禹,为帝位的继承人,并且授政于大禹。帝舜五十年,舜在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相传其活到了一百岁。

  三年守丧期已过,大禹谦虚地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而自己则到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去住。没想到天下的诸侯百姓都离开商均而去朝拜大禹。于是,大禹便顺天应民,登基称帝,君临天下。

  夏禹定都阳城,国号夏后,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改姓为姒氏,此年为夏禹元年(即公元前二零七零年)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2#
发表于 2010-11-10 23:09:02 |只看该作者
夏禹称帝时,年龄也已经不小了,便欲效法尧,舜之举,寻找一位德才兼备之人,来接替自己的位子。最初,夏禹选定了皋陶。

  皋陶,名庭坚,是舜禹时期东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他生于帝尧时,死于夏禹前,一生经历了尧舜禹三世,相传其活到了一百零六岁。

  皋陶一生用心辅佐舜禹二帝。他在帝舜时期担任士师(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司法部部长),期间制定了五刑之法,并且创造了最早的监狱-画地为牢。被后世尊称为狱神,后凡新上任的狱官,都要祭拜他。

  后来,他又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的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口号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大禹治水时期,皋陶是他的重要助手,对大禹治水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他又帮助大禹治理朝政,发展生产,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所以,大禹根据他的品德与功绩,而向上天推荐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皋陶的人品和功劳确实没得说,但夏禹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皋陶的年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当时已经超过了一百岁。联想一下当时的生活生平后,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当时的一百岁,说的好听是“人瑞”,说的不好听是“人精”了。

  就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自己能吃能穿就已经实属不易了,何必再难为人家治什么国理什么政呢?老家伙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果不其然,在过了不长时间的天子瘾后,老皋陶终于因为压力过大而歇菜死了。

  想起往昔一块治水安民的工作场景,大禹痛哭流涕,这样好的一个人才就这么去了,真是有点可惜啊!

  但可惜归可惜,夏禹也一点办法也没有,或许这时上天的意思,而自己只能顺从,其它别无选择。擦干眼泪,埋葬好皋陶,为了表彰皋陶的功绩,夏禹把皋陶的儿子分封于英地与六地,也好让他的子孙更好的祭祀他

皋陶是走了,但继承人还是要继续找的。不久,夏禹又选中了伯益为其嗣。(伯益古画像)

  伯益,同为东夷族少昊之后,是大秦帝国的先祖。因其善于狩猎与畜牧,而被舜提拔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川草泽,并帮助舜驯调鸟兽。由于他在长时间的狩猎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了鸟兽的习性,所以,很多鸟兽都被其驯服。后来,帝舜因其在畜牧方面的卓越功绩,而赐其姓赢氏。大禹治水期间,他又辅佐治理水患,教给百姓开垦土地,种植水稻,并且还发明了新的打井方法-凿井,在人们心中也留有一定的地位。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3#
发表于 2010-11-10 23:09:30 |只看该作者
随着夏禹一天天老去,其心中的想法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一是,他越来越对伯夷不放心了;二是,每当想到自己奔波十几年治理好的大好河山就要拱手让于他人,心中多少有点不舍。

  于是,夏禹一改尧舜时期不让亲子担任要职的做法,把军国大事统统教给自己的儿子启,以来架空伯夷,只留给伯夷一个继承人的空名份。不久,夏禹又让儿子启率领国家的常备军队,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还把朝中的一些精明能干的大臣派到启的身边去辅助他。

  经过夏禹的暗中指点和其他大臣的教诲,启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军队也训练的兵强马壮。而作为继承人的伯夷,数年来却没有一点新的政绩,其先前所做之事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慢慢的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启所取代。

  帝禹十年(公元前二零六零年),为了再过一次帝王之瘾,夏禹又一次9但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巡视天下。数月之后,夏禹来到了茅山(位于今浙江绍兴境内),并在茅山召集天下诸侯,想借商议国家大事的名义再次展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以巩固他各部落方国的控制。大会刚开始,就被夏禹抓住了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原来是离茅山不远的防风氏部落首领迟到了。防风氏首领本来就对夏禹不尊重,因此才故意来晚的。当夏禹正于各部落首领商议事情的时候,防风氏首领不急不火的走进了会场。夏禹看到他后便佯装大怒,当场命人在会场斩杀了他。各地诸侯和部落首领见夏禹还是那样的威严,顿时个个俯首帖耳,唯夏禹之命是从。

  茅山之会结束后,夏禹改茅山为会稽山。

  然后,夏禹便带领手下之人在山上打猎,但天有不测风云,不知是哪阵风刮的大了点,夏禹便得了感冒。又由于年老体衰,不久又发展成为重感冒。夏禹自知时日不久,便把启,伯夷等人叫到身边,宣布让伯夷来继承帝位,启来辅助他,然后深情地看了启一眼,接着夏禹便一命呜呼了。其实,只有启知道他老爸的意思,那就是他老爸说的是反话,让自己贫借着实力来夺取帝位,让伯夷称臣。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4#
发表于 2010-11-10 23:10:11 |只看该作者
三年的守丧期完毕,伯夷让位于启,而自己去箕山的南面去居住。嘿嘿,这回诸侯变了,没有跟着伯夷而去,而是留守在了启的身边。因为启的治国本领让很多诸侯都佩服,而很多新诸侯却对伯夷不太了解-没有实权,连抛头露面的机会也少啊!诸侯们都说:“夏禹之子启,才是我们的君主啊!”

  于是,夏启即天子位。后夏启放弃阳城,西迁大夏,定都安邑。

  夏启这样一做。有些人不干了,那就是伯夷喽。伯夷本来是想谦让一下,没想到他还当真了。

  愤怒之下的伯夷,利用自己的身份,发动了大量的东夷士兵,准备去讨伐夏启。但夏启早就有所准备,由于他本身就握有兵权(一直没放手),再加上军队又经过了长期的训练,正发愁找不到一块磨刀石呢,你倒好,自己送上门来了。

  两军交战,很快夏启一方便占了上风。不久,伯夷便兵败被杀。此所谓“益干启位,启杀之”。

  夏启杀伯夷而承父位,开启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社会由部落联盟过渡到了新兴的奴隶制国家。

  俗话说的好,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必定会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夏启平定伯夷之乱不久,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号召力,便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南)召集各路诸侯,准备来个“钧台之享”。但夏启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另一个诸侯的不满,他就是和夏启同族的有扈氏。真是的,好好的禅让制,凭什么你说废就废了。说不准人家伯夷年老的时候回选定我作为继承人呢,你这样一弄,不是彻底断了我当帝王的路子吗?本来多少还有点希望,现在却是一点希望都没了!于是,有扈氏打出了“尧舜举贤,禹独传子”的讨伐口号,起兵叛夏。

  不是不服吗!?夏启笑了笑,不服咱们就用实力说话!于是,夏启调集大军先去征伐有扈氏,但首次作战便令夏启大失所望,笑不出来了。自己的正规部队竟然被一个小部落给打败了,真是岂有此理。六卿要求再战,夏启认为不可,夏王朝人多地广,战而不胜,是自己“德薄而教民善”的结果

  回去后,夏启严于律己,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并且尊老爱幼,任用贤能,很快又恢复了实力.一年后,他又一次凋兵去攻打有扈氏.这次他没有笑,而是很严肃认真地对诸侯和将士们进行了训话,这就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国君进行的第一次战前总动员,因在古甘地(今陕西户县西南)进行的宣誓,故史称<甘誓>.训话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的出征是顺应天意的,替天行道;二是,你们都要为我卖命杀敌,勇于杀敌者-赏,畏惧不前者-杀.也许是想要得到奖赏,也许是害怕被杀,反正诸侯将士们都奋力向前拼杀。

  两家大战于甘,开战没多久,有扈氏的军队就渐渐不支,逐渐的丢盔弃甲而逃。结果有扈氏首领被杀,大部被歼,其余的男女老少都被夏启带回国都当奴隶,为夏王朝的建设添砖加瓦去吧!

   打败了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和帝位,夏启再一次召开了钧台大会。天下的诸侯都来朝拜夏启,夏启这一次又笑了,但这次是发自内心爽快的笑,天下从此是我的了,同时也是我家的了,这是更古未有的啊!

  国家稳定了,诸侯顺服了,夏启也该享受了。于是他一改往日的作风,生活变的奢侈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忘记了对子女的教育。

  夏启年老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帝位,没日没夜的争斗。其中他的小儿子(一说为幼弟)武观因为斗的最厉害,被夏启放逐到了黄河西岸。武观对父亲的处置十分不满,在别人的唆使下,他起兵叛父,准备攻入夏都夺取帝位。

  夏启八年(前二零五二年),夏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打败武观,并把武观押回帝都来见夏启。武观认罪悔过(为了小命也只好如此了),其他几个兄弟也都有所警醒,这就是上古历史上有名的武观之乱。

  本来夏启就为争夺和护卫帝位费尽了心机,再加上武观这么一闹,导致其气血攻心,在没有明确交代后事的情况下便乌呼哀哉了。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5#
发表于 2010-11-10 23:10:42 |只看该作者
太康失国与后羿代夏

  夏启是走了,可是夏王朝的日子还是要过的。于是长子太康在心惊肉跳之中登上了帝位。因为他害怕他那几个兄弟,怕他们在闹事,一旦在闹起来,凭借他自身的本事和权威,是无论如何也治理不了的。但太康纯粹是杞人忧天,一年过去了,他们兄弟几个都想安无事,一个个安安稳稳,本本份份的过着自己的日子,真是太给太康面子了。太康轻轻的拍了拍胸脯,从此放下心来。兄弟不用防了,该干些什么呢?于是他效仿起了自己的父亲,听歌看舞,时不时的在跑到深山老林里打几天猎,小日子过的那个悠啊!

  即位第二年秋天,太康带了一些随从到洛水对岸去打猎。此时的夏都已经迁到了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这次出猎是太康跑的最远的一次,但同时也是他作为夏王朝帝王的最后一次游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面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和整个夏王朝的命运。次此外出狩猎,或许是太康玩的太高兴了,以至于流连忘返,一玩就玩了三个多月。看够了山水,打足了猎物,太康大获而归。

  在与众人有说有笑中,一行人来到了洛水岸边。但他的笑容很快便凝固在了脸上,并且迅速地转变成了不惑的表情。原来,他在高头大马上远远的看到对岸有一批人,确切的说是一队队外来的士兵。他们正一排排地站在岸边,远处的城门楼上也都站满了同样的士兵。

  原来,太康这一年多来,差不多都是在歌舞声乐,骑马游猎中度过的,弄的国事白事废弛,民怨沸腾。这时,东夷族有穷国(这个名字确实不好听)的国君后羿,认为太康的远猎是袭击夏王朝的最佳时机。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实施证明外来的士兵更会打仗,后羿以闪电战的方式打败了留守在夏都的夏军。救兵呢,救兵?各部落的首领本来就对太康的昏庸抱有不满,又都惧怕后羿的势力,所以都没有出面加以干涉。

  可是太康老兄还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是不是有人搞军事演习啊,还是趁我不在偷偷更换了军装,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啊,真是的,吓我一跳!太康连忙派了一名亲信去对岸问一下情况。这不问不要紧,一问吓死人。哎呀妈呀!老家被人家外来人给占了,回不去了!

   太康再一看吧,城门附近的士兵好像都朝这边开拔了过来。不是来抓我的吧!?我这人手不够啊,就这么百十个随从和兵丁,打不过人家啊!于是太康做了回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话说的好,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匆忙间,太康命令随从们扔掉猎物,轻装而逃,都什么时候了,保命要紧啊!就这样猛逃了一天,见后面也没什么动静,于是太康一行便停了下来。老家是回不去了,又不能天天住在帐篷里啊!于是太康命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小城邑,毕竟是帝王嘛,住的也不能太不象样子了,面子还是要得!就在这儿先住下吧,准备时机成熟了再打回都城去。(回去,嘿嘿,等着吧,猴年马月)

  太康外出打猎就带了些随从和少量的兵丁,可老老少少一大家子还都在都城里面呢。虽然后羿占领了夏都,但并没有虐待他们,既没有发配流放也没有罚做奴隶,而是好好的对待,该怎么地还是怎么地看来还是有点人性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太康有个年迈的母亲,由于久盼儿不归,便时常去洛水边去观望等待。每次去都是由她的五个儿子-太康的五个弟弟一块陪同。久而久之,兄弟五人都为母亲的身体担心起来,也都为太康的昏庸失国而伤感,每人由感而发作了一首诗歌以来追怀他们祖父和父亲的功绩,倾诉眼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就是《五子之歌》

  太康在外面流浪漂泊了二十七年,期间也小规模的打击过后羿,但相对于夺回都城还差的很远。人们都说落叶归根,老了都要回到故乡。可太康只落得个客死他乡,就地掩埋的下场,真是可悲啊!但也没有办法,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自食其果造成的!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6#
发表于 2010-11-10 23:11:07 |只看该作者
太康再一看吧,城门附近的士兵好像都朝这边开拔了过来。不是来抓我的吧!?我这人手不够啊,就这么百十个随从和兵丁,打不过人家啊!于是太康做了回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话说的好,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匆忙间,太康命令随从们扔掉猎物,轻装而逃,都什么时候了,保命要紧啊!就这样猛逃了一天,见后面也没什么动静,于是太康一行便停了下来。老家是回不去了,又不能天天住在帐篷里啊!于是太康命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小城邑,毕竟是帝王嘛,住的也不能太不象样子了,面子还是要得!就在这儿先住下吧,准备时机成熟了再打回都城去。(回去,嘿嘿,等着吧,猴年马月)

  太康外出打猎就带了些随从和少量的兵丁,可老老少少一大家子还都在都城里面呢。虽然后羿占领了夏都,但并没有虐待他们,既没有发配流放也没有罚做奴隶,而是好好的对待,该怎么地还是怎么地看来还是有点人性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太康有个年迈的母亲,由于久盼儿不归,便时常去洛水边去观望等待。每次去都是由她的五个儿子-太康的五个弟弟一块陪同。久而久之,兄弟五人都为母亲的身体担心起来,也都为太康的昏庸失国而伤感,每人由感而发作了一首诗歌以来追怀他们祖父和父亲的功绩,倾诉眼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就是《五子之歌》

  太康在外面流浪漂泊了二十七年,期间也小规模的打击过后羿,但相对于夺回都城还差的很远。人们都说落叶归根,老了都要回到故乡。可太康只落得个客死他乡,就地掩埋的下场,真是可悲啊!但也没有办法,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自食其果造成的!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7#
发表于 2010-11-10 23:11:33 |只看该作者
后羿虽然占领了夏都,但并没有改变其国号,只不过是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已。赶走太康后,后羿便立其弟中康为帝。但即位后的帝中康也只不过是个傀儡,实权仍掌握在后羿手中。后羿在回国前要求夏王朝向有穷国上贡,并且是以前自己向夏王朝上贡的两倍,中康无奈只好答应。然后,后羿就带领着自己的兵丁和从夏都城抢劫来得所有财物返回自己的都城穷石。

  可中康不愿做傀儡啊,那滋味太不好受了。中康心想,天下本来就是我家的,为何我要听你的。

  太康失国让他看到了军队的厉害,想要保住国家,没有一只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

  于是,中康任命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师,并在国内广征青少年入伍,有计划的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其作战能力。

  中康五年九月的一天,夏王朝都城的所在地发生了日全食,白日如同黑夜,伸手不见五指。由于掌管天文和历法的羲氏与和氏沉迷于酒乐,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及时的预报,导致了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混乱。中康知道这两个部落的首领都是后羿的铁杆盟友,于是便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以玩忽职守罪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他们,趁机来除掉后羿的党羽。此次征战,王师旗开得胜。胜利的喜悦使得中康以为自己的军队可以和后羿一决高下了,但他错了。

于是,中康单方面撕毁协议,宣布停止向后羿上贡,并且让后羿重新向夏王朝上贡。后羿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因为后裔一向最讨厌言而无信得人。盛怒之下的后羿,带领着他那虎狼之师再一次扑向了夏王朝。而中康的王师毕竟与之不在一个档次上,最终中康还是兵败被俘,被后羿软禁在深宫内不得外出

  在做了十三年的傀儡后,帝中康忧愤而死,至死不忘告诉儿子们复国之事。

  中康在和后羿交战的时候,趁乱把长子姒相送到了邳国(今江苏境内)。让他在那里学文习武,以备将来之用。中康死后,夏朝的遗臣们便立姒相为帝。

  姒相即位时才十几岁,后羿听说后便派兵去追击。姒相在大臣的掩护下逃到了帝丘(今河南濮阳),后又来到了斟灌(今山东寿光县东)。

  相立八年后,后羿也在权位上待了四十多年了。可能是过足了权瘾,又恢复了他往日的作风,忘记了自己的权势是如何的来得了。他凭借者自己那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终日以田猎为乐,也慢慢的腐朽起来,对内外都疏于防范。这一现象被他的一个部下叫做寒浞的人给发现了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8#
发表于 2010-11-10 23:12:12 |只看该作者
寒浞,伯明氏的后代。其祖上为黄帝的车正哀(相当于现在国家主席的司机),因为哀车有功而被封于寒(今山东潍坊一带,呵呵,羡慕死了吧,开车开好了也能分封土地啊),其族人便以国名为姓。

  寒浞生于中康初年,父母从小便对他过分地宠爱,十几岁便搅得四邻不安。不久,族人就纷纷指责他的父母,父母实在看不过去他的所作所为,便说了他两句,没想到恼怒之下的他竟将父母捆绑在家,然后又继续出去为非作歹。众人只好将他告到了首领哪儿去,首领下令将其逐出寒国,而当时的寒浞也只有十五岁。

  被放逐的寒浞仍没有丝毫的悔意。不久,他听说有穷国的国君后羿占领了夏王朝的国都,觉得后羿是个十分了不起的大英雄,便前去便奔他。

  在寻找后羿的途中,寒浞借宿到了一个老猎户的家中。老猎户十分喜欢寒浞的聪明伶俐,高兴之余便收他为徒。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练就了一身的高超武艺。后来,寒浞恐怕师父再收别人为徒,便用毒药把师父一家人全都害死了,搜刮完师父家中仅有的一点财物,放了把火就走了。

  后羿夺权十三年后,寒浞终于找到了心目中向往已久的大英雄。于是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和对后羿的巧言令色,寒浞日益赢得了后羿的青昧,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并收为义子。为了在此站住脚跟,寒浞收敛了以往的恶习。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来博取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广交朝中权贵,结党营私。后羿见他身强体壮,勇猛过人,便先让他在军中做了个小头目。寒浞很会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每次随后羿外出打仗时,他都奋勇拼杀,多次在战后被后羿夸奖。一年间便由小头目升为大将军,真可谓平步青云啊!

  这是,很多原本臣服于有穷国的小方国开始反叛,停止纳贡,后羿当然不愿意了。于是,后羿便让寒浞领兵去征讨,结果每次都大胜而归。高兴中的后羿又提拔他为左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此后,寒浞又多次升迁,日益成为朝中的重臣。

  天下太平了,后羿也开始腐化堕落起来,贪恋美酒女色,喜好巡游打猎,把朝中大事都交由寒浞来处理。寒浞抓住这一时机,又从各地挑选出许多能歌善舞的美女入宫来陪后羿作乐;后羿好酒,寒浞又把各地上贡来得美酒一坛不留地都给了后羿;后羿好打猎,他又精心选出数十匹良马供其使用。总之一句话,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让后羿尽快的衰败下来,真是费尽了心思啊,‘狠毒’这个词用在寒浞身上真是在恰当不过了!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29#
发表于 2010-11-10 23:13:46 |只看该作者
后羿夺权十六年,后羿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拜寒浞为相,让其总揽朝政。寒浞早就看上了后羿的一个妃子,但一直苦于没有权势和时间,现在权力有了,后羿的外出又给二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很不幸的是,就在一次二人正在亲热的时候,被醉酒归来的后羿逮了个正着。看穿寒浞本来面目的后羿愤怒不已,咆哮着要去杀掉二人,但这次后羿错了,虽然你曾经是好汉,但你那勇猛也是当年的,你可知你现在已不如当年了?!就在后羿刚跑了几步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跑不动了,已经有人给了他一刀,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信——门生兼侍卫长逢蒙。原来,逢蒙也早已经被寒浞所收买,在紧要关头救了寒浞一命,杀了自己的恩师。好人有好报,反之亦如此,不久后,逢蒙便被寒浞设计给害死了,军国大权全部落入了寒浞的手中。

  姒相逃到斟灌后,利用先前的所学,先是征服了一些小方国。几年后,淮夷,风夷,黄夷等很多部落都臣服于姒相。寒浞听说后大为吃惊,当年的小毛娃子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厉害了,都快打倒我家后院来了,再过两年还不把我给灭了。不行,我得先发制人。

  于是,他派自己的长子寒浇带兵去攻打斟灌。姒相的力量相对来说还是有点弱的,见实在是达不过寒浇就撒丫子跑,一直跑到了帝丘。寒浇见姒相这么不禁打,想他也成不了什么气候,也就没在追击。

  但第二年,不知是寒浇想起了姒相还是怎么地,又一次出兵攻打姒相。但这次他选择了长途奔袭的战术,给了姒相当头一棒。可怜的姒相没有防备这一招,被打的措手不及,三更半夜不知怎么回事呢敌人已经杀到了自己的宫门口。姒相料想到自己难以突围,便在敌军冲进自己房屋的那一瞬间自刎而死,宁死也不受辱。

  杀掉姒相和他的家人后,寒浞便高枕无忧的左在了帝位上。但他高兴的太早了,因为夏王朝的一代明君即将诞生,他的命运和整个历史都将被改写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30#
发表于 2010-11-10 23:14:24 |只看该作者
少康复国与少康中兴

  帝丘之战的那天夜里,有两条漏网之鱼——不,确切地说是三条,从虎口里逃了出来。他们分别是姒相那怀有身孕的妻子后缗氏和宫女无名氏。后缗氏不顾失去丈夫的悲痛和自己帝后的尊严,急忙与亲随宫女从后院的狗洞中爬出,连夜赶路,跑回了娘家有仍国(位于今山东济南一带)。

  不久,有缗氏便在这里生下了灭寒复夏的帝少康。少康从小便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便告诉他祖上建国的不易以及失国的惨痛经过,并嘱咐他日后要要努力复兴夏国.为父亲和祖父报仇雪恨。

   从此,少康便发愤图强,立志夺回天下。他先是在自己的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员(估计和弼马温差不多)。平时通过狩猎的方式来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并时时警惕寒浞的来袭。

  真是怕啥来啥,没过几年,寒浇便领兵来攻杀少康。年少的少康自知力弱,不是寒浇的对手,就向西逃到了有虞氏(今河南有虞县境内),寒浇没有追赶上就率军回去了。br有虞国先前曾深受大禹的恩泽,少康来后,他们以帝王之礼来对待之。不久,有虞国国君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少康,并且还在自己的封地内另外开辟了一块方圆十里的土地和五百名士兵。对于小小的有虞国,这些土地和士兵已经不算少了。有了这些土地和士兵,再加上自己原来的随从,少康复国的信心大增。于是,少康便以此为根据地,抚慰招纳夏朝遗民,体察百姓疾苦,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并广泛宣传其先祖大禹的美德,积极争取民众的支持。

  得知少康在此,很多夏王朝的遗老旧臣们纷纷前来投靠,伯靡便是其中一位。伯靡,帝相时的大臣,帝相自杀后,他逃亡到了有鬲氏(今山东德州境内),在此召集流散的士兵,等待时机复兴夏国,是夏王朝的忠实之臣。当他听说相的儿子少康的下落后,立即带领手下众人前去投奔。

  伯靡的到来,更是让少康喜出望外,认为消灭寒浞,复兴夏王朝的时候到了。于是,少康先派大将女艾去有穷国刺探虚实,然后分兵两路杀入有穷国。一路是自己的长子杼去攻打寒浞的次子寒戏(一说为戈意);另一路则有他和伯靡率领,直接杀入有穷国的国都穷石。由于寒浞事先没有得到报告,被少康杀了个措手不及,其家族和大部亲信都被夏军杀死。打扫完战场,少康命人把原本属于夏王朝的东西全部都运回旧都斟寻,然后班师而回。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极至论坛 ( 粤ICP备11107863号 )

GMT+8, 2024-5-1 16:14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