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0:41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这危难时刻,周公旦(以下简称为周公)再次挺身而出。
为了稳定大周王朝内外的局势,周公便决定由自己代替成王行使王的权力,以来度过这一非常时刻。周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都说人心隔肚皮,你说你没有野心,谁信啊,又没有人能看的见你心里想的什么!
所以,当他真正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的时候,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哦!大家伙还有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就坐上王座,这么多兄弟,你跟谁商量啦?!其他兄弟差不多都回自己的封国去了,你为何不回去?!这事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别以为别人不知道!
于是,一时间,周公夺权的流言绯语如同狂风般袭卷了整个都城,并且快速地向四周散开!
此时,站在风浪尖头的周公,真是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紧急时刻,他想到了两位老战友,如果把他二人能请出来说句话,凭他们的威望,平定这场风波应该是有很大希望的。这二人到底是谁呢,在周公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原来是姜尚和召公。
二人匆匆从封地赶来,周公当面向二人解释清楚了这件事。双方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并最终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二人对周公的这一举动表示理解和支持。
于是不久,周公便代表成王下达了第一道诏书,而且是赶人的诏书。被赶之人并且还都是功臣贵族,令人吃惊!
原来,虽然武王分封诸侯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仍然有一些诸侯或以这样那样的原因留在了都城。武王生前还没什么,但现在却对年幼时成王构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威胁,敏锐的周公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周公便发布诏书来替成王解决这一难题。
然而,周公并没有忘记,在被赶的诸侯中也有自己这个鲁国之君。但是,周公又是一个做事十分变通的人,他为了堵他人之嘴,便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就任。毕竟自己还要辅佐成王,离不得都城。
就在伯禽离开都城之前,周公于百忙之中,抽空给伯禽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政治教育课。周公对伯禽严肃地说道:“虽然我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当今天子之叔,地位相对天下人来说已经是十分高贵的了。但是,我还是放下了身资,在洗一次头就要三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就要三次吐出即将下咽的食物的情况下,起身去接待那些能人贤士,仍然怕失去他们。你到鲁国后,万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依仗着自己的地位看不起别人,欺压百姓!”最后,又一再叮嘱伯禽,要以仁义治国,努力发展生产。
或许就是周公的这一席话,最终造就了后来那个以义历著称的鲁国。说完一切后,周公连送伯禽的时间都没有,急忙回去处理国政去了。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1:17

然而,没过多久,武王生前最担忧的,同样也是现在摄政的周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件事情发生了。
虽说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其后人,分封帝辛长子武庚于殷商旧地。但是武庚却是一个十分记仇而又能隐忍之人,对于武王推翻自己的家国之举甚是愤慨。
愤慨归愤慨,你这亡国之人又能怎么地,家国都没了,唯一的办法只有等,等待时机的到来!机会一步步向他走来,伴随而来的是他那颗复仇的心,也渐渐不安起来。
先是武王放他一马,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封爵封地,让他发现了一点希望。但是,很快他又傻眼了,他的想法已经被武王所捕捉到,派出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来监视他。
这时武庚的日子是最难过的,每一个言语举动都要小心宜宜,隔墙有耳啊!此时的武庚,只有贼心,却没有贼胆。武庚多次主动的向管叔和蔡叔搭讪,但却是热脸贴到冷屁股上,碰了一鼻子灰。
因为管、蔡二人还都害怕自己沾上勾结商贼的罪名呢,所以在武王在世的时候,二人对于武庚的讨好一般都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然而,武王死后周公的摄政,却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天子权位,人人窥探。细心的武庚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一场阴谋在他心里酝酿开来。于是,他又开始主动巴结二人,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整日吹捧二人,把二人夸得晕头转向,不知南北。
看着二人对自己已经有了好感,又借助二人对周公的不满,便趁机在二人面前扇风点火,抵毁周公。
经过务庚同志的不懈努力,三番五次火上浇油后,管、蔡二人终于被他说服了--起兵叛周!
很快,周公便接到了武、管、蔡三人联合东南淮夷叛乱的消息。这个消息令他大吃一惊,武庚叛乱他和先前的武王都已经想到,所以才让管、蔡二兄弟去监管,没有想到这两个兄弟也卷入了其中。
别人也就算了,可现在偏偏带头的时自己的三哥和五弟。那也没办法,谁作乱就征伐谁,为了大周朝,只好如此了!
于是,周公假借成王之命,兴师平叛!
经过三年的征战,武庚兵败被杀,管叔自杀,而蔡叔却被周公生擒。
平定叛乱之后,为了维护殷商旧地的稳定,周公把这块土地一分为二:一部分重新分封给微子启,让他延续子孙、祭祀自己的祖先,国号宋;一部分分封给文王九子、自己的九弟康叔,国号卫。
处理完这些事之后,周公又乘胜向东进军,灭掉了许多小国,把周王朝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很快,诸侯们这丛墙头草,又都倒向了周王室这一边。
周王朝在经过了短暂的战乱后,又重新走向了正轨。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1:41

一波刚平,一波有起。
刚刚征战归来的周公,还没有进城就得知了一条坏消息:成王重病不起。
于是,周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王宫。在吃过各种药剂都无效后,周公再次想起了占卜。
通过占卜得知,要想救得成王,必须让他最亲近的人剪去身上多余的指甲。
因为古代人信奉一个观点,那就是,父母生来就带有的毛发等物,是不能轻易去掉的。但是周公却顾不了那么多了,救人要紧!
于是,周公按照占卜书上所说的,亲自剪掉双手上的指甲,并且把它们抛入河水中,意味着让秽气虽水而逝。
然后,周公又十分虔诚地对上天祈祷道:“大王年幼,还不懂事,既使有所不敬,那也是我姬旦的错,如果你们要惩罚的话,那么都惩罚到我身上来吧!”
服了!我彻底地服了!不知怎么地,每次只要是周公祈福,都会发生奇迹,这次也不例外。祈祷完没两天,成王的病就慢慢地好了。
事后,周公把这次占卜的记录封藏在了内府之中。
不久,成王的病彻底好了,闲遐之余也和兄弟们在一起玩耍。
一日,成王与其弟叔虞在庭院中玩的正气劲,兴奋中的成王随手从身旁的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又撕成圭(上朝用的一种器材)的样子,然后递给了叔虞,说了句:“我把它封给你了!”话以出口,无法收回。这时,站在一旁的随从史官站了出来,请求成王分封叔虞为诸侯。成王当时吃了一惊,我是闹着玩的,也就是随口一说,别当真啊!史官不认账了,当即说道:“君无戏言,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史书记载,都会成为后世的礼仪制度制定的模范!”
这一句话把成王说呆了,无奈之下的成王只好去找周公。
经过一番讨论,决定把叔虞封于唐(今黄河、汾河交界处),土地面积方圆百里,后来该国号‘唐’为‘晋’。
成王七年二月,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成王步行去参拜武王庙。与此同时,成王派召公去洛邑勘察地形。
因为虽然武王生前曾与周公商量建都洛水地区,但由于武王死后,国事过于繁忙,一直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月,周公又亲自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建都的具体地点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显示,洛水沿岸建都大吉。
于是,成王让周公全权负责对这个新都城的建造,并给它起了个名字--成周、洛邑,作为大周朝的另一个都城。
洛邑建成之后,成王与周公在此举行隆重的庆典,并借机册封诸侯,宣布各种典章制度,“周礼”初见端倪。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2:21

成周建成以后,成王也已经成年了,完全有能力临朝听政了。
周公见再不还政的话,自己必将面临新一轮的口水战,于是便选择了一个适宜的时机,举行了隆重的还政大典,归政于成王。
当初周公摄政时期,周公总是面向南方背靠着屏风接受诸侯的朝见。等到还政于成王后,周公像其他臣子一样面北而站,神态严谨而恭敬。
成王亲政后便发生了一件令周公痛心的事情。原来周公当政时期,为了规范大周王朝的各种行为,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其中有一些损害了某些王公贵族的利益。周公还政后,这些人见他没了权势,便想肆机打击报复。
机会很快来了,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后,这些人渐渐地和成王打成了一片,关系也亲密起来。见时机成绩了,他们便接二连三地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挑拨成王与周公的关系,还时不时的把周公摄政当作夺权向成王唠叨。
能力是有了,但毕竟还是年轻,没有经验,成王很快便中了那些人的圈套。慢慢地,成王也开始对周公摄政的动机起了疑心,准备找周公来询问。
周公听说后十分伤心,自己这么多年呕心沥血的治国护主,反道被人误认为夺权。别人误会也没什么,可成王也这么想。
周公怕成王被那些人所鼓获,不明事理地再把自己给杀了,于是便逃到了楚地。
也许是上天也怜悯周公。一日,闲来无事的成王决定去内府查看一番。于是,无意间成王发现了几样东西,包括周公为自己和父王占卜祈祷的记录。
这一看不要紧,成王大为感动,又重新恢复了周公往日在自己心中威望。痛哭了一阵后,他下令把那些故言乱语之人全部法办,并且决定由自己亲自去楚地迎接周公回朝。
周公回来后,害怕年轻的成王容易听信奸佞小人的谄言,出现荒淫乱国的情况。便写了两篇劝谏成王的文章,也就是劝成王严守法度,对百姓施以恩惠,修政明德,不要贪图享受,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
就在成王迎接周公的时候,数百年来一向不安分的淮夷再次起兵叛乱。原来,成王离开都城的时候,淮夷才刚刚得知周王朝内部发生了矛盾(看来边远地区消息传播的速度就是慢),便联合起来造反。
等他们起兵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是行动慢了,人家已经都和好回家了。但事情已经发生了,退缩的话多没面子啊,于是他们都硬着头皮往前冲。
成王也正处于血气方钢的年龄,便要去亲征淮夷。在周公的一再劝说下,成王决定自己只在中军大帐监阵,一切军事事宜均由周公总揽。于是,在周公的协调指挥下,很快便打败了淮夷,平定了叛乱。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2:43

年老后的周公便在镐京(丰邑别称)休养。
俗话说好人不长命,不久周公就病了,而且病势还相当严重。周公自知时日不久,便对众人留下遗嘱,要求在自己死后,把自己葬在都城附近,以表示自己生死都关注、护卫着大周王朝。数日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周公旦,一生历经三朝,讴心沥血辅佐文王兴周,帮助武王灭纣,后来又在危难之时摄政拯救了整个周王朝。他摄政辅政期间制定的一些礼仪和制度,对周王朝乃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之为“周礼”。
周公死后,成王的做法也很对得起这位不世之臣。首先,周公罢朝三天(历史上首次记载为大臣亡故而罢朝),然后又亲自主持对周公的祭祀大典,遵从叔父遗言,并且以帝王之礼把他葬在毕邑(镐京附近的重镇)文王墓旁,以表明自己不把他当作臣子来看待。最后就是勤政爱民,认真治理国家,不辜负叔父对自己的期望。
好像上天对周公的离去也有些愤怒。就在这年秋天,百谷已经成绩但还未收获,天空中突然出现了狂风暴雨。很多大树被狂风连根拔起,田野里的庄稼全都歪倒了,都城周围损失严重。
面对突然而来的天灾,当时的国人都非常恐慌,是不是什么地方得罪了上天,以至于招来如此报应。
成王便与朝中重臣穿着严肃的祭服来到内府,以求找到一个良好的对策。忽然,成王在一个金滕匣子里发现了记载当年周公以己身做抵押,代替武王去死的祈祷辞。成王便赶忙找来当年的史官和管理内府之人来询问,他们都回答确有此事,只不过周公不让对别人说而已。
听完后,成王再也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手捧着祈祷辞大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成王又抬起头来,对周边人说道:“不要去占卜了,过去叔父勤于政事,护卫王室,我这个年轻人不知道!现在上天动用威严来彰显他的美德,只有我亲自去墓地把他的德义给迎接回来,上天才会原谅我!”
说完,成王就大步奔跑了出去。就在成王跑到郊外时,天空中又突然下起了大雨,风向也瞬间发生了改变,原来歪倒的庄稼又都立了起来。召公命人把大树压倒的庄稼都扶起来,并用泥土培好根部。当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是后话。
为了表彰周公的功绩,成王破例允许鲁国可以用“郊祭”之礼来祭祀周公。
“郊祭”,是当时祭祀天地祖先的一种礼仪,是所有祭祀礼仪中规格最高的。
除此之外,鲁国还可以在平时的庆典中使用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礼仪和乐舞。看来成王真正把周公看成了帝王一级的人物了!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3:04

由于告慰叔父及先辈们的在天之灵,成王也不顾昼夜地处理国事。
即使身体再强壮的人也经不起长期这样的操劳,成王二十二年,成王也不幸身染重病。
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成王的病不但没见好转,反而感到体力日益不支。成王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同时又对年幼的长子姬钊放心不下,担心他不能担当撑起周王朝的大任。
就在他忧心忡忡之时,忽然想起了三叔姬旦。对啊,找几个可靠之人来辅助姬钊,这样的话,既能保证自己的儿子顺利登上王位,又能维护住大周朝的繁荣与稳定,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筛选,他最终确定了两个人,来做为姬钊的辅政大臣,这二人就是召公和毕公。
召公与毕公都是文王的儿子,也就是成王的叔父,二人都是经历过很多磨难,亲眼见证大周王朝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人,而成王自己也曾经数次目睹二人在很多危难时机的表现,对二人大为放心。
于是,成王立即把二人请到自己的寝宫,把自己的意思向二人大至地说了下。见二人没有推辞,成王又把长子姬钊叫到床边,告诉他要万事都听从二位“王爷爷”的安排,不要做昏君丢掉祖宗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二位应该是有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顾命、托孤大臣。
带着一丝遗憾,成王走了。
成王去世后,召公、毕公二人为太子姬钊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姬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康王。
康王即位后,召公、毕公又率领诸侯百官陪伴康王来到周室宗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难与其父成王守业的辛苦一一诉说给年幼的康王,告诫康王要勤俭治国,清心寡欲,信义天下。
不久,康王便诏告天下,立志要向文王、武王学习,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
很快,康王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
康王六年,一代名相姜尚驾鹤西去。
成王时期,周朝军队忙于镇压“武庚之乱”和“淮夷之乱”,大部分兵力都用在了东方和东京方,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控制有所放松。于是,一支名为鬼方的部落便抓住了这一时机,他们利用自己机动能力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优势,经常骚扰周朝西北的边境。抢掠财物,杀人放火是他们的主要行为,这一切给周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严重威胁到了西都镐京的安全。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粮草充足、军马齐备的情况下,康王于二十五年果断地做出了征伐鬼方的决定。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交战,周军大败鬼方,俘获首领四人和一万七千名士兵与奴隶,以及大量的车马牛羊。经过这次战争,使得周王朝的西北边境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得到了安定。
所以,在康王在位期间,由于召、毕二公的认真辅佐,又由于康王本身的勤勉,周王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出现了周王朝建立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3:28

就在天下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康王却得了恶疾撒手而去。由于走的太快了,以至于他连顾命大臣都没有选定。
于是,按照周室礼制,王公大臣们拥立康王长子姬瑕为王,即为周昭王。
瑕者,美玉上的斑点也,也可以延伸为缺点、过失的意思。
姬瑕人如其名,周王朝就好比是一块美玉,即位后的姬瑕不负其名,渐渐地给周王朝脸上模了许多灰。
姬瑕自幼养尊处优,再加上没有顾命大臣的辅助,生活日益奢侈起来,而且作风问题也十分严重。由于这位昭王酷爱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所以很多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争相向他进献这些东西。
俗话说得好--玩物丧志!
昭王兄弟在一天天的玩乐中渐渐地遗忘了祖先的遗嘱,更遗忘了祖先创业的艰辛。
遗忘吧,遗忘!不在遗忘中暴发,就在遗忘中死亡!
就在昭王继续丧志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却一天天壮大起来。
原本,周人和楚人都是黄帝的后裔。商末周初,西方的周国逐渐强大起来,楚人的首领看清形势,便举兵投周。在文王兴周、武王伐纣的一系列行动中,楚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亲政后有人诬陷周公,周公没有逃往自己的封地,却逃到了楚国。周公回朝后,成王为了表彰楚人对周室的辅助,便把其后人熊绎于楚蛮,于是楚国与齐、鲁、卫、晋等同为大国一起拱卫周王室。看来此时的楚国与周王朝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楚、周的关系也一样。
别看表面上二者的关系是那么的融洽,然而背后却是另一种关系。身为异姓国的楚国,自从建国以来便一直受到周天子的歧视,甚至在诸侯盟会上都没有与周室结盟的资格;同样是拱卫周室的诸侯国,齐、晋等国都先后多次受到周王室的赏赐,而楚国连想都不敢想。再加上地处蛮荒之地,势单力薄,所以早期的楚国,即使对周王室有所不满,但迫于实力也不得不按时朝贡称臣。
等到周昭王统治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楚国已经呈现出一片勃兴之势,而相对的周王室却出现了衰弱的迹象。
楚国翅膀硬了,开始三番两次地没事找事,处处与周王室对着干。一次两次也就算了,给你脸还不要脸了。对于楚国的这种挑衅行为,年轻力盛的昭王很是气愤。最后,实在是气不过了,昭王便要发兵攻打楚国。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3:55

周昭王曾经三次出兵伐楚,前两次都是小打小闹,双方都没有伤到元气。
昭王十九年(前976年),经过充分准备,昭王决心对楚国大动干戈,并且决定由自己亲自统帅大军。在大周王师的护卫下,昭王一路经过唐、厉、曾等数个小国,来到汉水北岸。
面对宽阔的江面,昭王命人四处找寻船只,以备渡河之用。令昭王有点惊喜的是,将士们很快就找到了数十艘船只。别着急,更令他吃惊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q原来,这些船只全都是楚军为周军渡河而“精心”打造的。你也许会对这样的事情有所不解,楚军为周军造船,绝对不可能,除非楚军都是傻子。嘿嘿,楚军不但不傻,而且还很聪明。这些船确实是楚军为周军专门制造的,还花了大量时间。怎么回事呢?原来,经过前两次较量,楚军知道,没有船周军根本就过不了河,长翅膀飞过来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于是,楚军就在“船”上打起了主意。
人才在楚军中是不缺乏的,很快一个相对完毕的计策便应运而生。
楚军把自己用的很多船只都用刀斧劈开,然后又用特制的胶液细心地粘结起来。如果不认真看的话,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何况周军是匆忙间找到的急用的。
果不出楚军所料,周军看到这些船只后就被这些天赐之物给乐晕了头,哪有人注意船只有什么问题啊,都急着把船驾到了昭王旁边。
放心!楚军对这些船都是算计好了的,绝对不会立马散架解体的。昭王看到这么多船也乐了,有船就好办了。
于是,昭王和随从的贵族大臣们率先登船渡河。见昭王他们都上了船,其他将士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上了船,都害怕被落下了。
就在船只行到河中心时,众人都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到底是哪里不对,一时又说不出来。于是,很快,令包括昭王在内的所有周军都大惊失色的事情发生了--船只解体了!所有的船只都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而事先一点征兆都没有!
由于当时风高水快,事情发生的又太突然了,昭王等人还没来得及喊人,都不幸落入水中。更令人后怕的是,周军都是北方士兵,会游泳的人是寥寥无几,危难之际也都各自保命,最终结果昭王等人都沉入水底,葬身鱼腹了!数侥幸游到岸边的士兵也被埋伏在岸边的楚军所杀。
所以,周昭王的第三次出征伐楚,以周军的全军覆没而告终,并且昭王把自己都给陪了进去。
周昭王伐楚并且战败身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使得昭王成为大周朝开国以来第一个死得最窝囊也是最没颜面的君王。
从此,周王朝开始由强盛转为衰落,而楚国则变得日益强大起来,逐步走上了与周王室分庭抗争的道路。
由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外出征战而亡,这对于很看中礼制的周王朝来说,是很难堪的。于是,为了掩盖这个污点,很多正统(御用)的历史学家,为了给王室面子,都只用昭王“南征(或巡)而不返”一语代过,对于周楚之战的细节很少提及。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4:15

周昭王的惨败以及死讯传回都城后,朝野大震。
还是那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众人便立昭王的长子姬满为王。
姬满就是周穆王。
周穆王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一生创造了三项至今都无人能打破的世界记录。
穆王即位时就已经五十岁了,他亲眼目睹了周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痛惜开国君王(文、武王)的德政被后人(自己父王)所荒废,为重振周室的雄威,他决心由自己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事业。
但是没有几年,穆王便把自己在事情上的追求丢到了爪哇岛,转而用数十年的时间来追求自己的某项爱好。穆王的这项爱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那就是外出旅行游玩。
帝王有这一爱好本来没有什么,前有大禹,后有秦皇汉武和康乾二帝。但是,要是把穆王的壮举与他们进行比较,那真是大乌见小乌。
穆王出游有两点讲究:首先不会在国内旅行,要玩就到国外去玩,不求舒服,但求刺激!再者,虽然作为一国之君,可人家不讲排场,出行方式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就是一名车夫、八匹骏马和几十名护卫,绝对不会给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增加负担。
即位十年内,他便把大周朝边境的南部和东南部给走了一遍。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吓一跳,原来去远方旅行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刺激好玩!好山好水好风景,外加无数的奇妙事物,真是让穆王大开眼界,远游对穆王来说便一发不可收拾!
周穆王在国内休息了几年,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堆积如山的政务,便做出了一个本不令人惊讶的决定:到北方去玩玩。大臣们都知道他的个性,也都没有阻止他。玩玩就玩玩吧,谁不都得散散心嘛,反正最多一个月就回来了。
但是他们这次想错了,穆王这一去就是五年!
穆王十三年(前768年),经过简单的准备,穆王便带领着他那规模不大的旅行队伍出发了。穆王的这次旅行真可谓是长距离的,其壮举令后世的大旅行家徐霞客都自叹不如。
穆王一行从都城出发后,一路向北而行,一直巡游到今天的内蒙古北部地区。看够了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后,他又冒出来一个想法,到神秘的西方再去看看。
看就看吧!于是,穆王一行又转而向西。也不知过了多久,反正在看了很多名山大川之后,来到了传说中飞鸟都为之“解羽”的昆仑山。
据说,穆王在此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酒足饭饱,穆王拜别王母,继续向西而行。直来到了一个“大旷原”(后人考证此为里海和黑海之间的平原地带)的地方才返回。车中装满了穆王猎到的各种珍禽异兽。
整个行程共计三万五千多公里,前后历时五年。要不是及时的通讯联系,诸侯大臣们还都以为穆王失踪了呢。回到都城时,已经是周穆王十七年年底了。
穆王的这次旅行,创造了世界帝王史上单次出游用时最长、路程最远的两个世界记录。
就在穆王即将回到都城之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原来,一个名为徐偃王的诸侯,听说穆王外出数年未归,就想乘机叛周。可是这位老兄又是那么的不幸,起兵之前并没有得到穆王返回的任何消息,一下子撞到了穆王的枪口上。
得知徐国发生叛乱,年近古稀的穆王顾不得休息,立即整兵前往平叛。很快,徐国便被周军平定。
为了奖励西游时为自己驾车的车夫造父同志,穆王把徐国内的赵城赐给了他,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赵国的雏形。
穆王的这次旅行,使得原本很多本不属于周朝的小国部落归顺了大周,对于巩固和发展周王朝起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穆王的长期出游也使得周王朝朝政松弛,内部矛盾开始增加,为以后王朝的混乱埋下了隐患。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4:40

周穆王还是一个十分要面子的人。
他很看重诸侯国的朝贡问题,他认为这是他们是否忠诚和瞧得起自己以及整个周王朝的表现。如果哪个诸侯方国没有来朝贡,那么他将不惜以武力进行征讨。
西北的游牧民族向来都是不安分的,康王西征打败了鬼方,慑于周王室的威严,他们老实了几十年。但是,周王朝的另一个仇敌--犬戎部落,又开始坐不住了。
这次,犬戎不是骚扰边境,而是故意地给穆王难堪。你不是记恨别人不来朝贡,那我就是不给你朝贡,看你怎么办!
怎么办,气极了我打你丫的!刚开始,穆王以为是他们忘记了上贡的时间或者是年景不好正在筹集。于是,穆王派了两拨使者前去催促,每拨使者回来都说他们正在准备。
然而,又两个月过去了,人家那边还没有动静,这可把穆王气坏了,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嘛!行,我有办法让你抬起那高贵的头颅!那啥也别说了,打吧!
见穆王龙颜大怒,害怕穆王动武的大臣祭公谋父赶忙向穆王进谏,一口气说出了很多不宜征战的理由,什么国力不济、费钱费粮,军队战斗力不强等等,最后还把穆王的十八辈祖宗都搬了出来。
说了大半天,弄得自己口干舌燥、满头大汗,本以为穆王会消消气。可最终穆王还是说出了祭公担心的那句话:打他丫的!
于是,在穆王的亲自挂帅下,周军取得了良好的战绩--打跑了犬戎部落的首领,并且俘获了很多犬戎人;最令穆王高兴的是,在这次征战的过程中,穆王还意外发现了四条白狼和四只白鹿。
然后,为了防范犬戎部落东山再起,穆王把大部分的犬戎人迁到了太原(此太原非彼太原,地在今甘肃境内)这个地方。
但是战后,穆王却发现了一个他事先并没意料到的一个问题,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了!自己先前好不容易拉拢来的那些小国们,现在已经有很多都不来朝拜了。看来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就在穆王发愁的时候,他的一个宠臣--甫侯,向穆王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穆王用严刑峻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穆王同意了甫侯的提议。
于是,再甫侯的亲自策划下,狱吏们很快便研究制定出了“墨、鼻(右带立刀)、膑(估计孙膑最恨甫侯)、宫(历史上首次记载宫刑)、大辟等五种大刑,然后又把这五种大刑细化分成三千多条,后世称这些刑罚为《甫刑》。
从此,穆王开始把大量的刑法用在诸侯、百姓身上,大周王朝日益远离了“划地为牢”的文王时期和“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时代,慢慢地衰弱下来!
由于周穆王一生酷爱旅行,所以他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以至于他在位的时间比他即位时的年龄还多。最终,穆王以执政五十五年,一百零五岁的佳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这一美名。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灌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