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6:38

此时的帝辛更加淫乱。
其长兄微子启数次面见都以无效告终,又不想亲眼看到殷商被灭亡的那一天,便想要离开朝歌去别处阴居,但一时又下定不了决心,于是就去问太师。
微子启伤心地对太师说道:“我们大商王朝现在没有圣明的君主,不能很好地治理天下的百姓。我们的祖先以前建功立业,而帝辛却沉浸于寻欢作乐而不知回改,在这后世之中败坏了商汤的美德。现在的百姓,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干一些草野盗贼犯法作乱的事情,而朝廷各级官员又相互效仿违法犯罪的行为,人人都有罪恶,却个个都逍遥法外。如今的大商法典即将要丧失了,整个国家就好像是一个想要过河的人,但却怎么也找不到渡口和岸边一样!我们大商就快让帝辛给败亡了,你们说我是离开出走呢,还是誓死保卫国家免遭沦亡?现在你们不指点我,那么我将深陷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你们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微子启边说边痛心地哭,他确实左右为难,想要以身报国,却又不想看到以后商亡后而后继无人,因为他要是留下来报国,一旦交战,自己和众宗室都有可能战死或生擒被杀!
太师想了想劝说他道:“王子,上天已经开始把重灾降给了我大商朝,而帝辛却不知悔改,不听从长者前辈的劝谏。如今我大商的百姓也都敢亵渎对神明的祭祀。如果现在真的能治理好国家,那么即使死再多的人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无法完成的,那么,您还不如离去,为大商留下一支血脉!”
微子启听后,感慨地说道:“父子有骨肉亲情,而君臣也有道义来维持!如果父亲有过失,儿子再三劝说都不听,就跟在父亲后面嚎哭;臣子再三劝谏君主而不听,那么从道义上就可以离去了!”于是,再与太师商议后,本来就无心恋朝的微子启离开了朝歌,去深山老林中阴居去了!
事实证明,一个人倒下,千百个人会站起来,那些一个人走了,那么千百个人还会站出来!比干同志就是千百人中的一个。
当他听说微子启数谏无效离开朝歌后,便对众人(看准了,是说于众人的)说道:“主上有过而不去劝说,就是不忠;怕死不去劝说,就是不勇。有过就谏,不听就以死以谏,才是忠君爱国的(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谏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主也)!”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比干不光说道了,而且也最终也做到了。
于是,说完后,比干便进宫面见帝辛,去实现自己那句名言中的第一步,“过则谏”。
比干同志的意志还是相当坚定与顽强的,一次不听劝谏,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么就三番五次地上。一连三天不间断劝谏,给帝辛来了个连续轰炸,直把帝辛炸得一点玩乐之心都没了。
于是,帝辛最后不得不专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问问比干这位王叔,为什么老来劝说自己。比干还真给他说出了些道道:“凭借自身的善行与仁义”。
帝辛听后可不高兴了,你的言外之意那就是我没善心没仁义了。再说,帝辛本来就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了,而比干又如此自恃,于是帝辛便想到,既然他如此坚持自己的看法,那么必定觉得自己很高明,把自己当作圣人了!
于是,帝辛便对叔父比干说出了那句令后人心惊胆颤的话:“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是有七窍组成的,你信么?!”于是,在毫无商议之下,便把比干拉出去剖心来看。于是,比干最终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成就了自己“亘古第一忠臣”的美名,真是有点让人痛心啊!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7:02

同样做为帝辛王叔的箕子,也先后多次向帝辛进谏,但结果依然令人失望。
这时,便有人劝说箕子,要他像微子启那样离开。没想到箕子却说道:“做为君王的臣子,由于进谏不听而离开,那就是彰明君王的过失而自己取悦于民,我不忍心这么做!”
于是,大家都一起期待着箕子先生的壮举,但很快大家便对他的看法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为什么呢,因为数日后便发生了帝辛剖比干之心的恶性事件,箕子心里也十分惧怕起来,他顾不上先前所说之话,他食言了!
为了躲避灾祸,箕子开始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去城外的作坊做奴隶。不久,他又逃出作坊,隐居在了山林之中,通过弹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后人把他留传下来的琴曲命名为《箕子操》。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躲也没有躲的起,还是被帝辛的耳目给探听到了下落,又把他抓回来囚禁起来!
帝辛的举动让更多的人对他失望至极,主管殷商祭祀之事的太师、少师,眼见宗庙日益荒废,也是心有不忍,便偷偷地携带着宗庙祭祀器具和礼乐之器投奔了武王姬发。见面后,二人把帝辛最近的所作所为全都如实告诉给了姬发,并把朝廷百官的无为与腐败,以及天下百姓对帝辛的愤怒也都一并说给了姬发。
深知帝辛人心尽失,众叛亲离。听完二人的汇报与解说,姬发心中终于决定了干那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伐辛。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7:19

武王十年(前1047年),武王见攻伐帝辛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命人遍告诸侯,约定会师盟津,起兵伐商。
箭在弦上,绪势待发。
于是,准备充分的姬发,自命为周军统帅,姜尚为军师,南宫括为大将军,率领战车三百乘,前锋勇士三千人,其他战士四万五千人,挥师向商都朝歌进发。
十月,周军渡过黄河,到达盟津,武王在此大会天下诸侯。
武王最后誓师道:“现如今的帝辛,听信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朝纲祖制。他的兄弟叔父离他而去,停止祭祀自己的祖先,一心用于歌舞淫乐,取悦妇人。所以,现在姬发我要替天行道,代替上天来惩罚他,希望大家一鼓作气,奋力拼杀!”
武王十一年二月(前1046年),大军开进商都朝歌郊外七十里的牧野(行军的速度确实有点慢)。
大军扎营完毕,武王让众军一字摆开,他左手拿着象征权力的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用于指挥军阵的白色牛尾,大声的对众人进行着最后的战前动员令。
首先,武王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并用此话作了一个令人笑破肚皮的比喻。他说,古人有句话说道:母鸡没有早晨鸣叫的(因为早晨打鸣的都是公鸡),如果母鸡在早晨鸣叫,那么这个人家就会倾家荡产。如今帝辛只听妇人之言,轻蔑地放弃了对祖先的祭祀,遗弃了宗室兄弟,宠信奸佞小人。然后又说是替天行道,让将士们奋勇杀敌,有功者赏,无功者罚等等!
动员令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武王是一个口才十分了得之人,他先以母鸡打鸣败家来比作妲己乱政,接着列举了帝辛的数条罪名,又假借上天的威名来对诸侯将士进行了鼓励,最后再以军纪作铺垫,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令人叹服!
激情澎湃的演讲完后,武王决定要在此最后一次视察盟军部队。
不察不知道,一察吓一跳,各路诸侯总共是带来了将近四千乘战车,其他兵丁无数!这一切远远超出了姬发最初的预料,看来自己这回是稳坐钓鱼台了,对胜利更加充满了信心!
于是,武王姬发让诸将领在牧野旷地拜开阵势,准备与帝辛决一死战!
就在周军刚刚东进的时候,帝辛并不是没有觉察到这一情况,而且还派出了一位名为胶的大臣,让他在鱿水的地方观察姬发一行的动向。当胶回去后,向帝辛报告,联军的最终目标是都城朝歌时,帝辛却轻蔑地说了一句话:“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并没有把姬发和联军放在眼里,而且还继续发兵攻打东夷部落。
直到联军集结在都城外的牧野的时候,帝辛才彻底清醒过来,但一切都已经为时过晚,上天已不在眷恋他,死亡之神正一步步向他走来!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7:49

清醒过来的帝辛,也彻底被惊呆了。
情报显示,跟随姬发来的诸侯,大大小小差不多有上千个,而这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帝辛慌忙从摘星楼上跑下来,来到城外不远处的朝歌山上。
果然,他看到了自己十分不想看但又不得不看的景象。远处,密密码码的人头,数不清的帐篷,姬发联军的实力与规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而自己的士兵却绝大多数还都厮杀在征伐东夷的战场上,现在在调回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该怎么办呢?
帝辛毕竟是文武双全的帝王,他想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拉壮丁!
没办法,谁让咱事先没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呢,只好这样做了,能凑一个算一个吧。
于是,回到城里的帝辛,是利用一切手段来凑人,留守朝歌城的那些老弱兵丁是必须要有的,这是一处人马;对了,还有自己本身拥有以及数次征战所得的大量奴隶与战俘,这可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团体啊,这又算一批人马;最后便是抓城内城外的中青年男子,强迫他们加入商朝部队中,而且是衣食自备,没有武器自己找,只要是不空手即可!
经过一天多的紧急行动,帝辛把一切能用上的人统统都用上了。原本内心还多少有点沮丧的帝辛,在城楼上看到集合起来的队伍,心中有恢复了往日的自信。最终统计数字为七十万人。
七十万人啊!哈哈,姬发,我的人数远远超过你,踩也得踩死你,帝辛又得意地笑了起来。
俗话说的好,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后来证明,帝辛确实是笑早了,因为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人心向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胜负在此早已分明了!
面对气势咄咄逼人的姬发,帝辛也带领着他心中那‘坚不可摧’的七十万“大军”,来到了朝歌城外驻扎下来,与姬发联军对面而阵。
决定历史命运的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带着满腔怒火的姬发,亲自率领数万先锋兵前去冲锋破阵。刚开始,前面的商军还稍稍抵抗一下,但毕竟是准备不足,再者也不愿为帝辛卖命。
于是,紧接着开始有了第一个人扔下兵器逃跑,后面人见前面人跑了,索性也丢掉兵器四散而逃,于是,一个巨大的连锁反应瞬间在商军中传播开来,用兵败如山倒一词来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谁愿意为一个没有人性的君王拼命呢,恐怕没有一个吧!很多被抓来的所谓‘商军’,不光不想与武王作战,还都想着引领武王进入朝歌城呢,也好早点改天换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帝辛见自己的大军很快便化整为零,也顾不上所谓的帝王尊严了,只带领着自己手下的一些亲兵,轻骑向朝歌城狼狈而去。
由于此时场面十分混乱,再加上很多人都想瞻仰一下武王的庐山真面目,使得武王追赶帝辛的速度大大放慢了。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8:12

帝辛一行逃进朝歌城内,赶紧命人关闭城门和宫门。
危难存亡之际,帝辛并没有携带金银与美女逃遄,而是来到了百看不厌的鹿台。此时,宫内已经大乱,大部分人都趁机收拾东西逃走,已经没有人在跟随帝辛了。
他再一次登上高台,最后一次用手抚摸那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深情地用双眼望着它们,他不想丢弃它们,一万个不舍得啊!他挑起一件自己十分喜欢的挂满珠宝美玉的衣服,慢慢地穿在身上,又戴上富贵华丽的帝冠。
他要干什么?从现在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很多人自杀前的一个情景境头。
没错,帝辛确实想自杀,并且付诸了实际行动。
此时帝辛才算真正后悔清醒,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全是自己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可惜的是祖先们辛苦打下的没好江山!
想到这里,帝辛再一次转身认真地看了一遍这美丽堂皇的宫殿,然后回身,用火点燃了自己身上的衣服,顺势跳入了盛有金银珠宝的深坑之中,他想用这些财物来做为自己的陪葬品。然而,上天并没有满足他的这一最后愿望,大火在烧死他之后便熄灭了。
帝辛死了,就这么有尊严的走了。但是他走的并不孤单,陪同他的还有历时550多年的大商王朝。
殷商,这个在风雨中摇摆了多少年的庞然大物,终于承受不起身上的沉重压力而轰然倒塌了。
虽然帝辛已经死去了3000多年了,可人们还是时常提起他,评论他的是非功过。但是,在那个标榜尧舜的时代,帝辛(纣王)注定成了暴君的典型!
武王好不容易拨开人群,赶到了朝歌城边,朝歌的百姓都聚集在城外,人们纷纷打开城门与宫门,欢迎武王的到来。
姬发手里挥舞着发号施令的白旗,诸侯们都付在地上称臣,百姓们文都爬在地上跪拜武王。姬发趁机让人四处宣传商朝灭亡的消息。
武王还礼后,又速和众将士进入宫中,很快便来到了帝辛的住所,无人。就在这时,帝辛自焚而死的消息报到了姬发那里,姬发立即和众人赶到鹿台。
帝辛的尸体除了脸被烧坏外,其它部位还都能分辨的清。为了表达上天对帝辛的惩罚和百姓的愤怒,武王先向帝辛身上射了三箭,然后又用剑在帝辛身上砍了几下,最后用黄色的战斧把帝辛的头砍了下来,悬挂在了大白旗上。然后,姬发一行又来到了帝辛的两个妃子住处,两位妃子听说周军攻入了朝歌,也都自杀身亡了。但是武王也没放过她们,依然按照对待帝辛的方式来对待二人,最后把二妃的头挂在了小白旗上,把对妲己的仇恨全发在了二人身上。而妲己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真是恨屋及乌啊!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8:41

带着帝辛和两个妃子的头颅,姬发回到了中军大帐,并让将士骑着快马四处游示。
为了在殷商百姓和宗室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次日,武王让军士们清理街道,修复损坏的宫殿和宗庙。
等到修缮完毕后,百官先期到达宫殿前,在那里迎接即将正式登天子位的武王姬发。这意味着周国将由一个地方诸侯国转变为一个朝代的统治者。
激动人心的时刻正在发生:武王的六弟叔振择(金字旁)驾驶着一辆高大华丽的马车最先出场,姬发正端坐在其中,两边分别是手持大戊(金字旁)的周公旦和手持小戊(金字旁)的毕公,这象征着天下的权力已经掌握在姬发手中了。马车后面紧跟着的是手拿利剑的散宜生、太颠和闳夭,这表示天下是由武力夺得的,谁不服可来一决高下。然后是双手端着一碗清水水的毛叔郑,说明武王姬发在对待原周人和商遗民上是一碗水端平,没偏没向的,接着是手捧鲜花的召公和手牵牲畜的姜尚,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象征着一个新朝代的诞生,并预祝它生机勃勃、新新向荣以及五谷丰登、六畜生旺。
出场仪式完毕,武王姬发面南而坐,大臣尹佚出班向武王禀明联军之所以出兵伐商的原因,以及商朝为何而灭亡。明眼人其实都能够看得出,这是说给天下众人尤其是殷商遗民听的。
完后,武王姬发接着又补充了他这是替天行道,是上天的意思,好使百姓更加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
最后,在诸侯大臣的再三“劝说”下,武王姬发正式即天子位,使他由西部周国之君变成为大周朝的君主。
武王就位后即宣布,以后周朝的君主一律称王,取消帝号,这也是为何后人称帝辛为商纣王,而称先前之君为帝的原因。因为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与当时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周国打交道的时间最长,而周人久而久之便把自己对先辈称王的叫法也给了他,再者,也有故意贬低他的身份之意!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9:03

为了温暖殷商遗臣们那颗拔凉的心,武王决定分封帝辛(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朝歌老家,周围很大一片土地也让他来管理。并劝说他要行商汤、盘庚之政,以来延续殷商香火。
但是,毕竟是改朝换代了,江山也是从人家那里夺来的,想要让武王对武庚禄父(以下简称武庚)彻底放心,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武王又在武庚封地内重新划分出两块土地,分别分封给了自己的三弟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并且让二人兼任武庚的正副丞相。这事,说白了就是让自家兄弟来监视武庚的一举一动,以免其有贼心再有贼胆,带着殷商遗民叛乱造反,来个野火吹又生!
商人的心是渐渐稳定下来了,可又怎样才能让他们彻底的、心甘情愿地顺服于我呢?为此,武王费尽了心机。
不久,武王便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他让召公去释放被帝辛关押在外地的箕子,又让毕公放出了囚禁在朝歌城监狱内的很多百姓,去被贬为民的商容住处,表彰他的忠诚与贤能。命令大将军南宫括,把集中在鹿台和钜桥的粮食与财物分发给广大的百姓、奴隶们。又让闳夭去重新修建封垄比干的坟墓,让其永享祭祀。最后还是回到了权力的属性方面,武王又向朝歌的百官与百姓们展示了从宫中绞获的象征至高无尚权力的九鼎!
见朝歌的百姓都安安稳稳地过起了日子,武王决定收兵返回丰邑。
在途中,武王又想起了历代圣德之君,感到他们治国同样不易,便想分封他们的后代来更好地弘扬他们的美德。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把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祝,帝尧的后人封于蓟,帝舜的后人于陈,大禹(也就是夏朝)的后人于杞(杞人忧天之杞国)。
同样为了表彰贤臣谋士的功绩,也为了更好的拱卫京师、管理好幅员辽阔的疆土,武王又决定大封功臣。
此次受分封的王宫大臣多达数十个,其中以丞相兼军师的姜尚为首,其领地面积和方位,都超越了王室成员和其他人员。
封姜尚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境内),国号为齐;四弟周公旦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国号为鲁;封召公于燕(今北京房山区一带)、封三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因先有封,其子接任)、封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同样由其子接任),这三人都以所封之地为国名。其他人等也都按照功劳大小封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
至此,大周朝已经初具规模!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9:22

就在武王为新建立的大周朝忙碌的不可开焦的时候,这时的首阳山上却发生了一件既可悲又可笑的事情。
可悲的是,山上饿死了两个人;可笑的是,这两个人是情愿饿死的,给食物也不吃。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二人都是当时北方孤竹国(大至位于今辽宁境内)的两位王子,分别是国君的长子伯夷,三子叔齐。先前,在这三兄弟中,孤竹国君最喜爱的是小儿子叔齐,便想立他为储君。而叔齐却认为此举不符合礼仪制度,坚决不同意。等到父亲死后,叔齐也没有按照父亲的遗嘱登基称王,而是坚持让位于伯夷。但伯夷也不敢违背父命,无奈中,耿实的他只好选择离开。然而叔齐比他更坚决,你不当!可以,你不当我也不当!于是,在大臣们的多次劝说下,叔齐也选择了长兄那条路,并且去追随他。
国人见二人都先后离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大家便将就着立二王子为君。
十余年后,叔齐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在蓟这个地方找寻到了日思夜想的哥哥伯夷。兄弟相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既然二人都不愿回去,便一至决定继续向南前行。
在中原地区,二人真可谓是人生地不熟。随身所带的钱财早已用完,无奈二人只好沿路乞讨.
二人也渐渐意识到,这样无目的的乞讨下去,毕竟不是一个长远之计。不久,二人打听到西方周地的西伯侯姬昌,他那里收留孤寡之人,并且无比仁义。于是,二人便决定去投靠姬昌。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当二人费尽心机,历经无数磨难来到周地时,却听到了一个令二人都目瞪口呆的消息--西伯侯姬昌已经病故!然而,更令二人惊讶的还在后面。很快,二人又听说刚刚即位的武王姬发要起兵讨伐商朝帝辛!
要知道,这在一生遵循礼制胜于生命的二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可思议,那是大逆不道,叛国弑君!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武王姬发载着文王的牌位起兵去讨伐帝辛时,正好被二人给撞上.
二人痛哭着劝说武王(不知武王能否听懂二人所说的方言),什么自己父亲死了不去安葬,是多么的不孝!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主,是多么的不道义等等,罗罗嗦嗦地说了很多大道理!说得武王身边的侍卫们都有点不耐烦了,想要上去抓捕二人,姜子牙及时制止了众人。说这是仁义之士,随他去吧,没有对二人采取措施二人无法,只好痛哭着离去。
等到武王推翻了商朝,杀掉了帝辛,天下日益安定之时,二人又做了一件令天下人都无比叹服之事,那就是前面所说的--绝食,以致于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当天下诸侯都归顺周室后,死心眼的二人还是对物王伐商耿耿于怀。二人决议不吃周朝发放的救济粮,隐居在首阳山。饿了,二人就在山林中摘些野果充饥。
但是不久,一向坚持道义的二人遇到了一件十分尴尬的事。一天,二人在采摘野果时,遇到了一个上山采花的妇女,在问明二人的情况后,妇人大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二人吃的野果难道就不是周王朝的?”
妇人这一说,二人顿时愣了!没错,礼制圣典中确实有这么一条啊!天啊,一向以圣贤居称的二人被一个妇人将了一军!
至此,二人便也不再吃野果,就连山上流动的泉水也不喝了,开始了真正的圣贤之举!很快,二人饿的站都站不起来。
于是,二人就背靠着背,唱起了歌颂尧舜仁义的诗歌。不久,人们便在山上发现了二人的尸体,真是宁死也不食周粟啊!
是非道义,皆由后人评定!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39:57

回到丰邑后,武王一直在为政事而忙碌,常常为一些事情夜不能寐。
由于四弟周公旦最能与武王和得来,当他听说后,便主动去找武王谈心,希望能给他减少一点压力。在处理完自己的事情后,他便来到了宫中,由于当时已快到深夜,见武王的住处仍然灯火通明,便知武王仍在处理国政,想到这里,内心不免有些酸楚。
走进殿内,行过君臣之礼,周公旦便开门见山地问武王有无烦心事。武王对于自己的好兄弟,也没有隐瞒,一股脑地把自己的忧虑全都说了出来。
什么还没有彻底完成上天交给的任务,什么没有安定四方的百姓,最后落角点提出了他最大的忧虑--国都问题。
对于前两个问题,相对而言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二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探讨都城的问题上。
原来,当初文王把都城迁到丰邑的时候,就是为了尽可能的靠近商朝,以为更好的了解和进攻它。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商朝已经灭亡,自己也已经从西部的诸侯国变成为天下的主宰。虽然丰邑相对原周国已经十分靠东了,但对于作为王朝的都城,对现在的大周朝进行统治,它的地理位置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功能。
那么,选择哪里做为王朝的新都城呢,武王对此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
在进行了多次对比之后,武王看中了黄河与洛水交界处的洛邑,是一个地理环境十分符合这一要求的地方,但一时又下不了决心。于是,在与周公旦商议后,武王便确定了洛邑的都城地位。
在解决了这一困扰武王许久的问题之后,武王长长地舒了口气。见此情形,周公旦已知此行目的已经达到,自己可以回去了。周公旦离开后,武王也安心地睡了。
不久,武王把大部分的战马放纵在长满青草的华山之南,把拉车的牛也都放牧在桃林的小山坡上。只留下一定的守备部队,多余的士兵解散回家。这是武王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天下稳定了,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兵马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放南山”。
武王灭商第二年,为了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治理国家,武王决定向箕子请教商亡的原因。
不知武王是急于学到东西忘了人家的感受还是怎么地,反正武王的这一举动,大大的刺激了箕子那颗受伤的心。
商朝灭亡后,箕子就不愿提及任何关于商朝的事情,武王在这一方面也没例外,同样吃了闭门羹。
但是,在经过一阵沉默后,箕子还是给了武王面子,他没有从正面回答这一问题,只是把王朝的存亡之道与治国所宜之事相告于武王。然后,又把自己在被囚禁期间整理出来的关于自己毕生有关治理国政方面的总结,全部送给了武王。
武王内心大悦,想要在中原其他地方分封箕子,而箕子却不想再留在原来的殷商旧地。武王尊重他的意见,便把他分封在了朝鲜,所以后来便有了“箕子朝鲜”一说,这也是朝鲜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上的时间。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11-10 23:40:17

都说好事多磨,好人更是多难啊!
不久,长期为国事操劳的武王姬发,日益感觉身体不适,没几天便病的起不了床。太医院开了很多剂药,但吃后也没见什么效果。
一时间,大臣们都感到很恐惧,天下才刚刚稳定,万一武王有个三长两短的(说不好听的就是死了),那么天下有可能会再次大乱,周王朝就有可能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经过紧急商议,姜尚与召公决定对武王的健康进行一次占卜,以看天意如何。
然而,就在此时,周公旦站了出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想要以自己为人质,请求上天让自己代替武王去死。众人都被周公旦的胆量吓了一跳,自古以来,还没有发生过兄弟之间替死之事。因为,在那个信奉鬼神的时代,他们相信上天真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在周公旦的一再肯求下,姜尚他们也就答应了他。
于是,周公旦命人建造了三个祭坛,分别祭祀古公、季历和文王姬昌。
祭坛建好以后,周公旦沐浴更衣,面北而站,身上佩带着祖传的璧玉,手里拿着玉圭,向三位先祖祈祷。
然后又让礼官大声诵读自己写的祭文,大意如此:你们的王孙姬发,现在因为勤于政事儿病倒了。他才刚刚登上王位,就把天下治理的很好,很多地方还都需要他,不能远去。而我姬旦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完全有能力侍奉好鬼神。要上天留下姬发而收去自己。
就在周公旦跟三位祖先‘商议’的时候,占卜官也在忙着占卜。
很快,占卜结果出来了,大吉大利。周公旦很高兴,他又打开卜兆书,认真地对照书上的每一句话,发现果然如此!
兴奋的周公旦马上去武王宫中进行汇报。然后,他又亲自把记载这次占卜的策书藏到了金滕匣子里,并且把匣子放到内府,临行告诉看管之人,不要向任何人张扬这件事。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很神奇的,真没想到,第二天武王的病便开始好转了。
就在人们刚刚放心不久,不幸最终还是发生了,一年后,君临天下仅四年的武王姬发,还是头也不回地跟着病魔走了,时年四十四岁。
武王姬发就这样匆忙间走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留下的只是几个年幼的孩子。
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公旦在与姜尚等老臣们商议后,便决定立武王长子为王。
武王的离世,不光王室内部人心慌慌,就连外面的诸侯们也都蠢蠢欲动!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灌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