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马古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0
威望
5840
注册时间
2004-7-7
积分
5850
帖子
53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8 17:56: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只要打开世界地图,我们的视线立即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云、贵、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横断山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

    至今古道的石板上仍残留着有二寸多深的马蹄印,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和宗教箴言。据说,有些跨越江河连接古道的铁索吊桥和木架悬臂桥,便是由当年的马帮们用买路钱架设而成。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如果你有幸碰上七八十岁的藏族老人访谈,他会喝着酥油茶,用苍凉的声音讲述茶叶入藏的故事……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的文化、经济、宗教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

    说起古道的来历,恐怕要上溯到大约二千年前。早在西汉时,张骞据其出使西域的实地见闻提出:在陆路交通方面,除了从敦煌至哈密,由天山南北两路达葱岭、大月氏、大夏等地这一通道外,在西南还存在另一条交通途径。于是雄才大略、个性豪强的汉武帝在北击匈奴之后,于公元前109年、105年两次用兵云南,征服了阻挠他实施拓延交通计划的昆明土著,大理、洱海一带也随之归顺,使汉朝的统治区域南接缅甸,西达西藏,北通巴蜀,东联滇越。到唐时,樊绰在其《蛮书》中就清楚提到了由滇入吐蕃的道路。随着茶的兴起和传播,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众所周知,云南是山茶科植物的家乡,是茶树的原产地。1949年以来,先后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南糯山、巴达山及勐腊县易武、象明山区发现了一批家培和野生大茶树,人们称之为"茶王树",树龄在八百年及千年以上。1980年在巴达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初步鉴定树龄达一千七百年。据历史文献载,一千二百多年前南诏时的银生、开南节度辖区(即今云南元江以南地区)内已盛产茶叶。也就在这一时期,生息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渐兴起,向东发展的一支到喜玛拉雅山南麓和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并且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顿使它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竞相争求。 茶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吐蕃时期,当时作为一种保健药物深受赞普的喜爱。藏族地区历史上素不产茶,所需茶主要是通过毗邻地区供给。藏语三大方言对许多东西的称呼发音不同,但对茶一律呼为"Ja",与"木贾"(与"茶"的别称)同音,可见茶为外来之物,藏语"茶"字的发音是借用了汉语对茶的古称。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一书,记述了公元676-704年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莽布支在位时茶叶和碗出现在吐蕃的事迹。又据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载:"常鲁公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邕湖者。'"这些茶的产地分别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另外,从文献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吐蕃赞普虽然拥有唐代的各种名茶,但并不知道其烹饮之法,表明茶在当时虽已传入吐蕃,但仍属于珍稀物品。唐开元(714-741年)以后,"内地大量禅僧相继到吐蕃传法或经由吐蕃去天竺求法,使这种饮茶习俗也传播到藏地。"

    于是,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联系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便应运而生。这正如丝绸之于丝绸之路。到宋时,茶马互市已经成为汉藏间的一件大事。及至元世祖忽必烈由西昌、丽江奔袭南诏,进一步打通了滇、川、藏间的道路,加强了各民族的联系。明、清两代,茶马互市有了空前的发展。明末,云南各族人民进行了十七年的抗清斗争,因战乱,对西藏的茶叶供应少了,后来一俟清兵入滇,达赖喇嘛立刻遣使要求恢复茶马贸易。据载,仅清顺治18年(公元1666年),滇茶销西藏就达三万担!1799年清人檀萃撰《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天下,……普洱茶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滇藏山道逐成为"茶叶商道"。直至民国年间,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也有一万担,据《云南边地问题研究》记载:"普思边沿的产茶区域,常见康藏及中甸阿墩子的商人往来如梭,每年贸易总额不下数百万之巨。"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茶马古道是如何的繁忙和热闹。这样,由于广大人民的需要,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形成了茶叶的大量运输,造就了茶马古道,而古道上经济物资的大量交流,必然带来相应的其它文化,更由于"马"和"马帮"这种极特殊的"载体",使得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联系沿途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也使"茶马互市"的最初形态逐步发生了演变。
历史上从云南到西藏的交往通道,主要有过以下几条:(1)由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经缅甸、印度到西藏;(2)由云南普洱经大理、德钦等地到西藏;(3)由云南经四川到西藏;(4)由云南经四川到陕西,再由唐蕃古道到西藏,其中从四川到陕西经由褒斜、子午、剑阁等通道;(5)由云南大理经腾冲翻越高黎贡山入缅甸,渡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再由葡萄到西藏察隅;(6)后来的空中航线。人们通常所说的"茶马古道"即指第(2)条和第(3)条通道而言。 清代及其以后时期,有不少官吏、商人沿滇藏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由于各种文献对这条路的站程、里数记载不一。所以,我们在此仅以清人杜昌丁的行程所记,对此通道作一简要的叙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杜昌丁从昆明出发一直走到西藏洛隆宗,并沿原路返回,其所记程站及里数如下:昆明德胜桥、安宁(35清里,下同)、老鸦关(70)、禄丰(70)、舍赀(70)、广通(55)、楚雄(70)、吕合(70)、镇南(35)、沙桥(35)、普朋(70)、云南堡(70)、白崖(70)、大理(70)。从昆明到大理共14站,与其它文献记载相吻和。大理以后的站程和里数,也基本与其它史籍相一致:大理、沙坪(90)、邓川州(15)、三营(55)、观音山(30)、剑川州(70)、九河关(60)、阿喜渡口(50)、黄草坪(60)、咱喇姑(50)、桥头(15)、螺师湾(30)、土官村(30)、一家人(60)、它木郎(50)、小中甸(50)、大中甸(50)。由阿喜经黄草坝、土官村等地到大中甸为旧路,另有新路共八站四百六十里至大中甸:阿喜渡口、天吉(70)、沙罗(60)、喇毛(80)、坡顶(90)、喇嘛寺(60)、箐口(60)、大中甸(40)。据载,这段新路沿途水草丰盛,无大坡,唯冬天积雪不宜行走,但旧路夏天不宜通行,原因是途中蚂蝗较多,对过往马匹的危害较大。

        由大中甸前往洛隆宗的路程:大中甸、箐口(20)、汤礁(50)、泥西(50)、桥头(40)、崩子栏即卜自立(60)、杵臼(60)、龙树塘(50)、阿墩子(50)、多木(50)、桥头(50)、梅李树(60)、甲浪(230)、喇嘛台(60)、必兔(60)、多台(60)、欲台(70)、临米(118)、喇嘛寺(20)、江木滚(10)、札乙滚(60)、热水塘(60)、三巴拉(60)、浪打(50)、木科(20)、宾达(40)、烈达(50)、擦瓦冈(60)、天通(60)、塔石(30)、崩达(80)、雪坝(60)、鲁体南(250)、瓦河(20)、马里衣(60)、晓叶桑(60)、山桥边(70)、洛隆宗(40)。根据杜昌丁的行程,从昆明到西洛隆宗(即今洛隆)共有67站(不包括昆明),3923里。从通道所经地点来看,后来的滇藏公路基本上是沿着这条"茶马古道"修筑的。

    滇藏"茶马古道"到达洛隆宗即今西藏洛隆(孜托)以后,与另一条"茶马古道"即从成都经打箭炉、理塘、巴塘到拉萨的通道汇合。洛隆宗至拉萨的驿站的里程为:洛隆宗、紫驼即曲齿(120)、硕般多(40)、博密喇嘛庙即中义沟(50)、巴里郎(60)、拉子(100)、边坝(60)、母达庙(70)、察罗松多(50)、朗吉宗(50)、大窝(50)、阿南多(55)、阿兰卡(40)、甲贡塘(50)、大板桥(40)、多洞(40)、擦竹卡(52)、拉里汛(60)、阿咱(60)、山湾(90)、常多塘(50)、宁多塘(50)、拉松多(40)、江达汛(30)、柳林里即顺达(50)、鹿马岭塘(60)、推达塘即磊达(106)、乌苏江(60)、仁进里(60)、墨竹工卡(70)、南摩即拉穆寺(50)、占达塘(20)、德庆(30)、菜里(30)、拉萨(23)。从洛隆宗到拉萨共有34站,1866里,普洱府距昆明1230里,加上昆明到洛隆宗的距离3923里,滇藏"茶马古道"共计长7019里,当为"西南丝绸之路"中最长的一条通道。

    现在,这条古道仍有它的生命力,仍有马帮在那蜿蜒坎坷的山道上行进。马帮阵阵幽远的响铃,让人体味到一种中国西南独特文化所具有的一种慑人心魄的内核:它从远古至今天延续着土著血脉文化,包孕了那么多的民族群体文化,那么厚重多彩的宗教文化,那么多的"个体"文化及"混合"文化。对于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有论及。费孝通先生认为,滇、川、藏走廊蕴藏有十分丰富珍贵的古代文化遗存,应该花大力气去做。童恩正先生也反复论证,中国的西南部,特别是西藏及其邻近地区,很可能是从猿到人进化的摇篮。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西藏文化就已经接受黄河流域古文明的深刻熏陶,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在边疆发展的一支。与此同时,它又感受了西亚、南亚、东南亚诸地文化通过山间谷道流传远方。茶马古道正是这样一条不同部族集团之间文化交流的大渠道。

  
众所周知,过去中国大西南地区经济贫困是与这一地区交通的不发达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这一区域危山险水、气候难料等自然条件使水路、空路在很长时间里成为空想,而山道的险峻曲折,也只适合马帮的徒步运输。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总得进行相应的贸易交流,于是,为了丰厚的经济实利,马帮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翻越千山万水,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往来供需各地。这正象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所录藏族古谚唱道的:"来往汉藏两地的牦牛,背上什么东西也不愿驮,但遇贸易有利,连性命也不顾了。"就是这千千万万马帮来来往往"筑成"的山道,终于"流淌"成各地相互沟通的"生命"大动脉,成为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又一条通道。在民间,这样的相互交流要比官方记载或人们所想象的丰富得多。随着祖国大西南的加速开放,这条古道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又重新成为了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生命支线。滇藏、川藏公路的开通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茶马古道串联着的几大经济区域不仅对那些经商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一地带的神奇地貌同样会令地质学家、生态学家们着迷;茶马古道沿途地区的动植物及各类物产更是特别的丰富和奇异,格外令人神往,是博物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宝地。对于旅游观光者来说,这一大片地域更是别具魅力,令人心醉。最令人兴奋激动的是那澄净的蓝天、肃穆的冰峰、湍急的江河、宁静的湖泊、峻峭的山谷和那五彩斑斓的原野,因为它们最能让人体味到生命的崇高和人的各种潜能及其价值。这是一片令人惊讶和振奋的土地,是一片能够无边宽容和无限赐予的土地……

    茶马古道沿途地区至今仍生息着二十几个民族,其语言、文化不仅非常独特,又有许多共通的成分,何以如此?这片广袤的地域,在历史上曾受到过众多民族集团文化的冲击,最突出的如中原文化以及西氐羌文化、东南沿海的百越文化、中南地区的百濮文化、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撞击,这些区域又出产稻米、茶叶、丝、蔗等,因而又形成了相应不同的文化,可以说,这些文化都曾改变过世界。其中仅西藏雪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那种"唯我独有"的饮食结构、社会分层、婚姻家庭、民俗风情等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心向往之。

    今天,在藏族的碉楼院房中,五音阶的丝竹旋律隐然有傣家凤尾竹的婆娑之声,歌里的衬词反复咏叹着苍山洱海的明月。雪山脚下,还有着纳西族先人留下的村寨城堡遗址和水利旧迹,遍及各地的寺庙的壁画上飞动着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色彩和线条。河谷地带,半山坡上,可以见到令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神往的岩画和石棺墓。村落深处、小路尽头,还存有许多被现代文明遗忘了的奇风异俗。许多岩洞、道旁被火烟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倾述着多少代马帮风餐露宿、如歌如泣的传奇故事……

    总之,茶马古道以其独特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贯穿了亚洲板块最险峻奇峭的横断山脉,沟通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几大水系,维系着两个内聚力极强的文化集团,它分布在民族种类最多、最复杂的滇、藏、川及东南亚和印度文化圈边缘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动丰富的开发价值。

    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条古道网,因为它实在太不可思议太艰险了,艰险得让人们极少去接近它、认识它。它应该得到应有的了解和重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回首前尘自远,萍踪万虑俱忘。功名富贵霎时忙,走马花灯一样。美酒三杯沉醉,白云一枕清凉。何当蓬莱可翱翔,早渡洪波浊浪。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37
威望
440
注册时间
2006-1-27
积分
477
帖子
543
2#
发表于 2006-4-11 15:29:26 |只看该作者
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条古道网,因为它实在太不可思议太艰险了,艰险得让人们极少去接近它、认识它。它应该得到应有的了解和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极至论坛 ( 粤ICP备11107863号 )

GMT+8, 2024-4-28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