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忘于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天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1#
发表于 2010-8-16 23:00:19 |只看该作者
崇宁四年,好道的宋徽宗派人把年仅13岁的张继先天师请到东京汴梁。像所有召见神童的皇帝一样,宋徽宗一开口,便问了一个相当幼稚的问题:“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这样的白痴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你摸不透皇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以及,他究竟要的是什么样的标准答案。楚襄王当年,吹了一阵凉风,便大惊小怪地叫:“快哉此风!——这风是专门给俺一个人吹的,还是和天下老百姓共享啊?”晋惠帝在御花园游玩,忽然听到一阵青蛙叫。这位皇上是个经过鉴定的白痴,当然不可能像张继先先生一样,马上跑进殿里赋诗一首。他牵着侍从的衣袖,傻乎乎地问了一个超级白痴的问题: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
   众人周知,这些问题后来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楚襄王旁边有个机灵的词臣宋玉;晋惠帝身后的侍从虽然不能像宋玉那样能写《风赋》,但智商明显比皇帝高出许多。而到了今天的宋朝,张继先小朋友尽管只有十三岁,但面对这样的问题,却显得更加胸有成竹。他站起身来,对徽宗施了一礼,不紧不慢地说:
   “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
  
   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拍马屁也是同样道理。有些小孩子,从小就会把师长们拍得舒舒服服的。以后大家遇到这样的孩子不妨记下他的名字,他们以后都是要做大事的。当时,宋徽宗听了这样的话,果然“龙颜”大悦,到死都不会忘记龙虎山上的张继先了。
现在,林灵素先生推荐的道友,正是张继先天师。徽宗皇帝是又高兴,又有些担心: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能对付那条恶蛟吗?
  所谓的九字真言,语出葛洪葛仙翁的《抱朴子》。原文应该是“前行”,读xing。“在前”据说误抄。
   顺便说一句,这几个字(加上手印)是否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厉害,我个人比较怀疑。估计和“南无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一种速成的驱魔防身法。如果真的走夜路怕鬼,不妨像大片《木乃伊》里面的那位仁兄一样,把佛教的佛像,道教的符纸,天主教的十字架,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丁丁当当地挂一身,估计还能蒙对一个,哈哈!
  
   “剑指”如果是武术中,就是伸出食指和中指,其它手指合拢。如果是茅山术中,就是“左手右手食指伸直,小指勾小指(左在上),拇指伸入中指与无名指指缝中。”
  
   “剑诀”应该是有很多种,指的是配合剑术的手势。怎么捻,那要看你玩的是哪一招。
  
   您这里说的“天罡”,应该也是一种特定名称的武术手法,如“一阳指”、“降龙十八掌”之类。具体是哪一种,那就得问使出来的那位师傅了。
  
   ——顺便开开玩笑,如果你真的相信的话,希望不要介意。
  (五十)
  
   事实证明,宋徽宗的担心是多余的。张继先先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旨意。率几名弟子和朝廷的官员来到了解州的盐池旁边。一看,不得了!住在周围的盐丁早就跑个精光了。盐池的堤岸四处崩坏,暗红色的卤水,像开锅似的蒸腾不已。乍一看,仿佛是个恶魔出没的火山熔岩湖一般。
   同来的官员个个心惊,他们看着眼前故作老成,但仍一脸稚气的张继先天师,暗自做出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胆小的就如同猪八戒上花果山那次一般,眼睛四处张望,看那条路儿空阔,好跑。
  
   张继先天师不慌不忙,拿出笔来,书符一张,唤过一个叫祝永佑的徒弟,把符丢进盐池的坍塌处。然后,自己端个小凳子,袖着手坐在池边看热闹。为了显示潇洒,本来还想叫人端杯清茶来。但因为年龄小,实在不喜欢茶叶那苦味儿,只好叫人倒了半杯温开水。
   少顷,天空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张天师的随从和官员们大眼瞪小眼:大家都忘了带雨伞了!这盐池旁不要说树,草都没有一棵呀!
   看看张继先天师,他也是满脸的无奈,端着水杯子尴尬不已:自己怎么把请神将下凡前的特效给忘记了呢?早知道该嘱咐大家带把伞嘛!
   所以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少年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做事还是不如老家伙细心。大伙儿也不好过多地去责备他,只得像一群落汤鸡一样,蹲在雨地里一边发抖,一边等着好戏的上演。

雨越下越大,云层越来越低。恍惚中,一位金甲神将,撕开乌云,跃身跳入盐池。血红的池水翻腾得更加厉害了,不时看见一条长长的黑影池底左右盘旋。忽然,一声霹雳震天响起,电光闪处,大伙儿隐约看到,池水中似乎刀影一晃,接着传来一阵刺耳的啸叫!
   一切归于平静。风雨消散,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一道美丽的彩虹,在盐池边升起。百里盐池,水面是一片玫瑰红似的平静。在无边红色之中,一道长长的黑影,分外引人注目。大家看得分明:这是一条巨大的蛟龙尸体,在池水中载沉载浮。
   张继先天师站起身来,道袍中残留的雨水哗啦一声流了一地。他看了看手中的杯子,里面早已是满满的一杯了。
   “扑通”一声,他顺手把杯子丢进池中,然后一抹脸上的水珠,略略歪了歪脑袋,说:
   “回京!”
  
   汴梁城中,金銮殿上,一片歌舞升平。宋徽宗是个艺术家,本身就精通音律、美术、书法。宫廷里面的文工团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今天皇帝的心情格外高兴,索性把压箱底的节目都搬了出来,看起来更是花团锦簇一般,让人目不暇接,恨不得多生一双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少年天师张继先先生庆功。这一仗,赢得简直是太顺利了。一想到今后那些失而复得,白花花入账的银子,宋徽宗便笑得合不拢嘴。他满意地朝坐在身旁,略显瘦削的张继先望过去。此时,张先生正目不转睛地观赏着歌舞。——请大家不要误会,他不是在贪看美女。而是仔细地听着曲调,一板一眼地打着拍子。
   张继先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词人,不少著作流传后世。对于诗词音乐,他一点都不外行。例如 下面这两阕《忆江南》:
  
   秋夜事,月里竹亭亭。清籁与谁喧池水,微风遣我下檐楹。圆缺若为情。
   终南道,累寄笑歌声。丹阙夜凉通马去,黄河天晓照舟横。联辔去还成。
  
   可惜的是,他的很多诗词都太过“专业化”了,动不动就提起道家的修行、升仙之事。一般的读者,多读两首便觉得兴味索然。
  
   宋徽宗亲切地问:“张爱卿啊!那条蛟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怎么四千年都没有出现过,偏偏在俺们大宋朝出现了呢?”
   张继先先生把眼光从美女身上收了回来,恭恭敬敬地回答:“哦!您是说那条蛟龙啊?那话可就长了,它不是别人,正是千百年前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蚩尤”
   …… ……
  
   蚩尤怎么会在解州这个小地方出现了呢?原来,解州一带,正是黄帝斩首蚩尤的地方。蚩尤这家伙,出身经历极为复杂,死起来也是相当的麻烦。轩辕黄帝对他是又恨又怕,为了防止日后成精,在解州斩首之后,黄帝下令,把蚩尤的头葬在山东东平,身体葬在山东巨野,身上带着的粘血的枷锁扔到了大荒之中的宋山(估计是在今河北境内)。
   黄帝果然有先见之明!后来在蚩尤墓一带,常常出现血色彩霞,当地人称作“蚩尤旗”;大荒宋山长出了无数叶子鲜红的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枫树,据说是蚩尤的鲜血所染。最厉害的解州地区,涌出了大量红色的卤水,不用说,这当然是蚩尤的鲜血所化。
   令后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时间上却扣得相当准。解州的盐池据说开采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屈指一算,正好是蚩尤被砍头的时候。
  
   整件事情还得怪倒霉的宋真宗。他先前说的有关祖宗的谎话,一不小心说过了头:赵家的祖宗赵玄朗先生,第一次投生,成为了九位人王之一;第二次投生,就成了轩辕黄帝。这轩辕黄帝是谁?不正是蚩尤先生最大的仇家吗?
   所以到了宋代,蚩尤那一点不散的魂魄,听人到处传说:当今的天子赵官家,闹了半天,原来是轩辕黄帝的子孙啊!蚩尤一听气坏了:噢,我躲在这盐池子下面喝咸水,你的子孙倒高踞宫中吃香喝辣呀?一股怨气不散,便化成了那条蛟龙,存心想和轩辕黄帝的“子孙”闹闹别扭。
  
   很多年以前,东方朔曾经给汉武帝解释一种奇怪的虫子,名叫“怪哉”,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没有了。看来借酒消愁这一说,是很有道理的。要怪就怪解州那水塘子是盐池,如果是酒泉,保管没有悲剧发生。另外,“怪哉”是秦朝老百姓的怨气所化,所以只能是一条无害的虫子。而蚩尤的怨气就没有这么温柔了,因为他是大人物,一化就成了可以吃人的蛟龙!
   由此可见,如果你很遗憾地不是大人物,只是一般的老百姓,就算你生再大的气,别人还是把你当作是条小虫子。古人说,万事宽心,莫生闲气,这句话真是太有道理了!蚩尤和“怪哉”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作为老百姓,还是少去生那些闲气吧!自己的身体要紧。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2#
发表于 2010-8-16 23:01:09 |只看该作者
宋徽宗心中感慨万千:这世界真是公平啊!祖宗打下的江山,后世子孙可以惬意地继承;祖宗吹牛皮闯下的祸事,后世子孙也得老老实实地扛着。还好自己治下能人不少,比如这位张继先天师,小小年纪神通就如此了得,长大后,岂不是大宋江山的栋梁之材?
   这位道君皇帝,本身就是个痴迷的道教狂人。除了对当皇帝这个本职工作不努力之外,其它干什么事都很努力,其中最努力的要数学道成仙。——如果自己也可以像张天师一样,随便烧一张纸,就能请一个金甲神将下凡,那该多好!宋徽宗心想,那可以省下多少国防预算啊!——修十个八个艮岳规模的游乐园都够了!
   他心里好奇得直痒痒,但当着众大臣的面,总不好意思说:天师小哥,俺拜您为师学法术怎么样?不如这样吧,您先教俺怎样请神仙下凡——尤其是仙女下凡!
  
   这话在肚子里犹豫着绕了几个弯,从嘴巴里出来时变成了这个样子:“张爱卿啊!您说咱们道家这龙虎大丹,究竟是怎么炼才有效呢?”
   张继先天师轻咳一声,一本正经地说:“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
   ——得了吧您!想骗俺说出张家的看门绝招,门都没有!
  
   这是有良心的道士们用来对付皇帝的标准答案。大方,得体,又显得义正辞严。如果真的会什么炼丹术,可以保护秘密不外传;如果实际上自己也不会,这样做,可以冠冕堂皇地找个躲闪的台阶。
   ——换成是那些没良心的邪门妖道,肯定鸡啄米似的点头不已:会!会!那简直是,会得不能再会了嘛!——不过炼丹的花费实在是太大了,这么办吧,您先拨个万把两银子充当前期费用如何?
  
   宋徽宗失望到了极点!木着脸干笑不已。想找个借口打这小子一顿吧,又怕他再请那个神将下来。——对了!宋徽宗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张爱卿呀,你那天请的那个神将着实厉害,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张继先天师简单地说:“汉将关羽!”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从此,中国民间最受人景仰的武圣关羽,开始正式登上了神圣的祭坛。
  
   这里顺便谈一谈关羽关云长。
   关羽是个生前运气很差,死后运气极好的传奇性人物。除了战绩比较一般,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缺乏战略眼光,用人不当,不团结革命同志,曾经投降过、被俘虏过、被砍头过之外,他几乎是个十全十美的武将了:长得相貌堂堂,至少不像张飞等一般武将那么粗糙;穿着别具特色,像个书生似的批件青袍;一身行头极为标致,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刀;武而能文,忙时上阵杀人,闲时加强学习,读的呢恰好又是儒家的经典《春秋》;为人“忠”,就是投降也是降汉不降曹;为人“义”,就算千里走单骑,也要投奔旧主子大耳贼刘备;为人好色不淫,虽然有向曹操讨美女的嫌疑,但和刘备的老婆以及众丫鬟呆了这么久,却连手指头都没碰一下……
   对于这般讲究忠义的人物,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各式各样的大哥级人物,提起关羽就打心眼里喜欢:谁不希望手下的小弟,个个都像关羽一般,对自己忠心不二呢?
   所以后来对关羽的崇拜,几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拜关公的规模,甚至超过拜孔夫子!明代的王世贞曾经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到了清代, 有人大概算了算,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可能多达三十余万座,是孔子文庙数量的一百倍!
  
   其实,最先 “发现”关公的,不是道教,而是道教的“死对头”佛教。早在隋朝时期,佛教天台宗的智者(不是泛指,而是这个和尚的法号)大师,便把关公封为护教迦蓝神。从此,使关公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厉鬼形象,正式成为一个下级神仙。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和尚怕真的有所谓的“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关羽的潜在价值。
   可惜的是,佛教掌握了这票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期货后,却没有怎么用心去经营。最多只是像民间打发秦叔宝一样,让他看个门,护个院什么的。关公之所以有后来显赫的地位,还得感谢我们这位年纪轻轻的张继先天师。是他,第一个把关公介绍给了皇帝。如前文如说的,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没有一个皇帝给你加盖注册商标,你永远只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孤魂野鬼!
  
   不过,第一个给关公注册商标的宋徽宗,却是一个叶公好龙的角色。他一听张继先说是汉将关羽,好奇心立刻被提到了嗓子眼上面,兴致勃勃地对张继先说:“这么办吧,张爱卿啊!你可不可以把关羽再招来一次呢?一则俺可以感谢他为大宋朝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二则给寡人开开眼界,岂不是一件妙事?”
   说来惭愧!宋徽宗信了一辈子的神仙,到现在为止,见到的都是林灵素之类的水货,真正意义上的神仙,他半个都没有见着!
   张继先天师沉吟半晌,然后点点头,说:“既然如此,让小道再试试看吧!——请问陛下,宫中有没有僻静之处呢?”
   “有啊!俺知道有条通往外面的地道最僻……不不不,我看咱们还是找个偏殿吧!”
  
   宋徽宗和张继先先生拐了几道弯,来到一个平时少有人至的冷宫。这里高殿大梁,空旷阴森。院中梧桐,阶下草色,偶尔只有一两只黄鹂,在茂密的树叶深处,婉转地鸣叫。正是一个会见神仙的好地方。
   徽宗皇帝斥退左右,独自一人,和张继先天师来到大殿的左侧。四周空空荡荡的 ,青砖的地面一尘不染。殿里连一把椅子都没有,两人只好站着。
   在他们面前不远,一张宽大的纱幕,轻轻地悬挂在屋角。此刻,夜色初降,纱幕正随着傍晚的清风,不经意地飘来荡去。
  (五十二)
  
   两人孤独地站在空阔的殿中,张继先天师一身玄色的道袍,宋徽宗赵佶是一身金色的皇袍。
  
   张天师从怀中抽出一张符纸,右手剑指如风,在纸上面迅速地划动几下。接着,嘴里念念有词,轻轻一抖,符纸“扑”的一声,燃烧了起来。把站在旁边,张大嘴巴看得正起劲的赵佶先生吓了一大跳!
   火灭了,纸灰从张继先的手中慢慢地飘落,像冬天里最后几片枯黑的落叶。张天师盯着纸灰,袖着双手,神情肃然,一动也不动。
   宋徽宗赵佶同样也盯着纸灰看。纸灰只有这么一点点,在地上随着微风旋转上升。他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失望地抬头问道:“张爱卿啊,那位神将怎么还不下来呀?”
   张继先天师朝殿角努了努嘴:“喏!”
   赵佶往那边一看,“啊”的一声惨叫,吓得几乎一屁股坐到地上。
  
   微风轻拂,纱幕开处,只见一个身高丈二的神将,正瞪着一双丹凤眼,凶巴巴地望宋徽宗这边看!他外穿青色战袍,里掩黄金铠甲,浑身斑斑点点,似乎血迹未干。右手,是那把著名的大号青龙偃月刀;左手,赫然提着一只狰狞的蛟龙头颅!
   张继先天师不满地瞟了宋徽宗一眼:不是你让我叫他来的么?真的来了,你却是这般熊样!
   宋徽宗浑身颤抖不停,一把抓住张天师的袖子,战战兢兢地说:“天师小哥呀,快快叫他离开吧!唬杀寡人也!……”
   没办法,皇帝有旨!张天师又是念真言,又是烧符纸。但忙乎了半天,关公仍然像棵巨树一样,不挪窝地站在那里,只是脸色越来越难看。更糟糕的是,他手中那把吓人的青龙刀,似乎正慢慢地往上举起。
  
   宋徽宗脸色苍白,“张爱卿,你的招数怎么不管用了?快快烧纸…...”
   张天师无可奈何地说,“万岁爷,哪有怎么容易哟!你没有听过老百姓说的话吗?——请神容易送神难呐!今天您不表示表示,我看这事会相当麻烦的。”
   “怎么表示呀?”宋徽宗干脆躲在张天师的身后,“上次你不是叫他走,他就走了吗?”
   “情况不同呀!上次请人家来,是要完成一个光荣的任务。工作完成了,当然别人就打道回府了。这次说好了是要感谢人家,没有一点表示,怎么好意思叫人走呢!”张天师解释道。
  
   说的也是!宋徽宗连忙浑身上下乱摸,想找点什么东西来打赏关羽。没有!一钱银子都拿不出来。
   众所周知,越是有钱的人,身上就越没有现钱。您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胖子,神气活现地摸出一个肥大的钱包,炫耀式地亮出一大叠百元大钞买两个馒头。请记住,怜悯他吧!因为这是个可怜的穷人。真正的有钱人,是一把抢过馒头,头也不回,径直地往前走。后面自然有夹着皮包的跟班,挤着上前来付账。作为大宋朝的皇帝,赵佶先生富有天下,身上自然是一分钱都没有。
  
   宋徽宗一时间窘迫不已,今天因为宴请张天师,他正好穿着一身便装。如果是平时,随便解一个玉佩什么的,多少也可以搪塞过去。怎么办?问天师小哥借钱吧?张天师无可奈何地摊开两手:俺也是没有!修道之人,身无长物。有的只是腰间一颗天师玉印,谅那关云长不好意思收下呀!
   眼看着关公脸色越来越红,刀子越举越高,宋徽宗绝望地想:救急要紧呀!干脆把这身龙袍脱下来,赏给这惹不起的神仙得了!于是开始脱,他的手刚碰到衣带,忽然摸到了一个小小圆圆的东西。
  
   捏出来一看,宋徽宗眼睛一亮:哈哈,钱!多少呢?一文钱!
   皇帝身上怎么会有一文钱呢?原来,这是户部新铸的崇宁通宝,特地送来给皇上检验的样品。当时宋徽宗正在喝酒,便不经意地掖在衣带里。这崇宁通宝是有名的钱中精品,上面的“崇宁通宝”几个字,银钩铁划,正是宋徽宗擅长的“瘦金书”。所以后来,崇宁通宝具有挺高的收藏价值,现在拿到市场上去,颇可以卖一些美金港币。但在宋朝当时,对不起,它就仅仅是一文钱!
   虽然钱还是钱,但一文钱打发一个神仙,说出去那也太丢面子了呀?
   这时宋徽宗的小聪明派上了用场:他一看到铜钱上自己写的“崇宁通宝”四字,灵机一动,立刻把钱掷向关羽。就在掷出去的那一刻,宋徽宗尽力喊道:“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于是这枚小小的铜钱,马上具有了高贵的象征意义。阴风过处,关羽满意地消失了!“崇宁真君”这个称谓,成了他从人间皇帝手中,得到的第一个正式封号。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宋徽宗如果存心想做个好皇帝,那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历史上,许多皇帝都遇到过神仙,真的假的都有。但仅仅花费国库一文钱就搞定的,宋徽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惜,他偏偏只是个有聪明,无见识的家伙!所以,他的一肚子聪明,全浪费在那些不该浪费的地方。
   世界上的聪明人,挤得满街都是。但真正有见识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当一个聪明人,相信了他自己不该去相信的东西,并且痴迷于其中的时候,他那些超过常人的聪明,最大的用处,也许只是让他显得比常人更加可笑罢了!
   宋徽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和一般的聪明人不同的是,他是个统治全国的皇帝。所以,他的可笑,便多了一层悲剧意义:他让他所在的那段历史,和自己一起沉沦,成为了一段让人欲哭无泪的可笑历史!
  
   如果古代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话,宋徽宗赵佶至少可以拥有三项纪录:书法最好的皇帝;中国画最好的皇帝;最迷信道教的皇帝。前两项是他的光荣,后一项是他和国家的耻辱。历史上,只有他独一份儿,把自己封为“教主道君皇帝”,集教主、皇帝为一身。还好这只是一个“名誉职位”。当时宋朝的文官体系相当发达,他一个懦弱的昏君,并不具有改变儒家一统天下的魄力和能力。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极有可能出现一个真正的政教合一的王朝!
  
   让我们且来看看宋徽宗是如何痴迷道教的吧!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3#
发表于 2010-8-16 23:01:28 |只看该作者
宋朝的皇帝都喜欢做梦,宋徽宗是个讲究浪漫的人,当然也不例外。有一天,他偶然梦见一个叫何得一的道士,前来拜见。如果是一般的人,起床后发几分钟的楞,洗把脸,也就把这事忘了。但赵佶先生是皇帝,这件事比较麻烦了。读过古书的人都知道,在梦中发现人才,是中国皇帝的特异功能之一。
   所以,第二天,各地州县官员接到传自中央的紧急命令:寻找一个叫何得一的高道,年甲相貌如下云云。
   不久,还真找到了!在江西新淦县。当地的知府知县如获至宝,赶紧请到府衙,以上宾之礼待之。
  
   何得一来了,邋邋遢遢的一个没有见过市面的道士, 一见到官老爷,吓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大小官员面面相觑:装疯卖傻的神仙见多了,这世上怎么还会有一见官就跪下的神仙呀?
   赶紧好言安慰:何先生千万放心!俺们不是因为您老爱喝两口,就抓您来打板子。和尚喝酒是犯戒,您喝酒那叫潇洒。皇上他老人家想见您呐,都想得睡不着了!一合眼就梦见您。您就等着上京享福吧!
   何得一这才稍微定下心来,但还是害怕,捏手捏脚地不敢坐下。大家又是一阵好劝,他才斜着屁股坐在椅子上。见他这个熊样,一个县官实在有些放心不下,便问他:何道长以前可有什么神迹呀?
   何道长歪着头想了半天,终于挤出了两件事:其一,有次在万里长江沐浴,得到一条手杖如龙;其二,曾经噀水在墙,成水墨山水画。
   这就够了!官员们赶紧详细写奏疏以闻。徽宗皇帝大喜:君臣龙虎风云会的佳话,即将在俺身上重演了!赶紧八百里驿道,火速招入宫中。
  
   何得一走进宫中,一见到皇帝,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宋徽宗尽量和颜悦色,试图和他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但事与愿违,这何道士一脸惶恐,除了磕头外什么都不会。宋徽宗没有办法,只好请他在宫中主持一次道场。有些人是能言而不能做,有些人是能做而不能言,这个道理徽宗皇帝懂。
   结果,这个何得一道士对道场的唯一贡献,就是把这道场给彻底搞砸了。徽宗皇帝大失所望,只好令人把自己的这位梦中人赶出宫了事。很久之后,当何得一第N次喝醉酒,才不小心透露他所谓的“神迹”:原来他所谓得到手杖如龙,只是从河沟中捞起的一条弯曲的枯树枝,自己玩了几个小时玩腻了,就直接丢进了柴火堆里。至于噀水,指的是某一次酒后大醉呕吐,吐得别人一墙都是。酒醒后,还在几个彪形大汉的“好言相劝”下,帮人擦洗了半天。
  
   这件事在全国传为笑谈,但谁都不敢当着“教主道君皇帝”笑。你跟赵佶先生开其它玩笑可以,一提到个“道”字,小心他翻脸不认人。何得一先生高道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被他亲切召见的道士。如果把整个名单列出来,肯定长到把大家看得头昏眼花,身体不好的也许还会像何得一先生一样“噀水成画”。名单中有名的道士,除了张继先天师外,还有刘混康、魏汉津、徐神翁、王仔昔、王老志、张虚白、王文卿、林灵素、王允诚等。最著名的,不用说,就是那位不怀好心推荐张继先天师的林灵素。
  
   打个比方来说,林灵素几乎就是个宗教界的高俅高太尉。连出身都像:都在苏东坡门下当过小厮。苏轼这个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很有名。文有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秦、晁、陈;武有恶贯满盈的高太尉;宗教有金门羽客林灵素先生。只是他虽然善于培养人才,却不善于利用人才。人才们就像养大的鸽子,一个个展翅高飞不回头。剩下苏轼一个人,最后弄得南窜蛮荒之地,狼狈不堪!
   林灵素最大的本事是吹牛说大话。众所周知,谎言被相信的程度,是和谎言本身的大小成正比的。你吹的牛越大,被人相信的可能性越高。林灵素就是此道中的高手,徽宗皇帝第一次召见他的时候,曾经问他有什么本事?
   林灵素先生神色平静,非常谦虚地说:“臣上识天宫,中识人间,下识地府。”
  
   这里指的仅仅是见识。道家的法术呢?据林灵素先生说,他曾经遇到了一个神秘的仙人,传给他一门极为厉害的法术:五雷法!
   这就相当厉害了!后来的演义小说中,只要学过几年道士,就会到处吹嘘自己会“五雷法”。所谓的“五雷”,简单地说,指的是天雷、神雷、水雷、社令雷及龙雷。一般人记不了这么多,干脆统统简化成了“掌心雷”。《续小五义》里面,穿山鼠徐庆的儿子,白眉毛山西雁徐良,有次路过山中遇到一只老虎,镖打刀砍把它干掉了。别人佩服之余,问他是用什么手段杀的虎?他张口就是:“我打它一个嘴巴,把它打了一个筋斗,又给它一个反嘴巴,又打了它一个筋斗,然后一撒手,一个掌心雷,就把那老虎劈了。”
   ——由此可见五雷法之深入人心。
   其实,五雷法是道家一种极为复杂的法术,修炼起来相当的麻烦,徐良这样的小辈根本不行。不过,炼成之后,却是威力无比,可以作用于呼风唤雨、降魔抓鬼、祈晴祷雨、止涝旱等诸多方面。掌心雷之类的小戏法,自然是不足一提的。
   北宋当时精通五雷法的,有神霄派的祖师爷王文卿和正一天师道的张继先。如果相信他自己的吹嘘的话,我们还可以加上林灵素本人。至少当时大家都是挺相信他的,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相当尴尬的事情。
  
   宣和元年(1119)五月,京师发大水。皇上派林灵素先生登城厌胜,林灵素先生也就得意洋洋地去了。这种事情属于他的专业领域,业务相当精熟。如果碰巧灵了,那是林道长法力高强;如果不灵,那是皇帝修德不够——官家您就接着吃素吧!直到水退或下雨为止。
   但这一次遇到了麻烦。当林道长施施然踱上城墙时,上面已经有不少人了。除了少数看热闹的闲人外,多是日夜辛苦治水的民夫。——按林灵素先生后来的话来说,是一群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缺少宗教素养、不懂礼法的泥腿子!
   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不懂得怕什么“五雷法”。只知道眼前这个神气活现的家伙,是个不折不扣的妖道。蒙骗皇帝,害得天下民不聊生。于是乎,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呼啦一声围上去。锄把、脚尖、拳头一齐上,打得这位“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林灵素几乎忘记太上老君姓什么!
  
   等城下的军士听到声响不对,赶紧冲上来时,民夫们早就一哄而散了!空荡荡的城墙上,只剩林灵素先生一个人躺在地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叫唤。
   军士们心中叫好,却不得不上前假惺惺地表示关心。有人故意问:“林道长这回可伤得不轻啊!您真是心怀仁厚啊,不和那些泥腿子一般见识。否则,早就用五雷法劈了那群混蛋,对不?”
   林道长拼命地点头,但那个“对”字却怎么也说不口!大伙儿凑近一看:好嘛!这嘴肿得连粒最小的仙丹也塞不进去了。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4#
发表于 2010-8-16 23:01:50 |只看该作者
这一次的偶发事件,使宋徽宗彻底丧失了对林灵素的信心。我们不好责怪宋徽宗绝情,被打得鼻青脸肿的神仙,毕竟相当的稀有。宋徽宗对道教还是深有感情的,他仅是下令放林灵素先生“还山”,没有像汉武帝对待文成、五利一样,悄悄下黑手弄死了事。
  
   对于林灵素的倒台,最开心的是和尚们。宋徽宗是个温柔的皇帝,没有大规模地灭佛。但他在林灵素的建议下,很下了些命令,限制佛教的发展。宣和元年(1119)正月,道君皇帝下诏:改佛教为道教!——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
   这是个相当滑稽的政策。就像后人说的:眼睛一眨,母鸡变鸭!宋徽宗虽然笃信宗教,但从这件事看出,他在宗教学上的知识不及格。大概他是这么想的:反正你们都是出家信教的人,大家兄弟姐妹一家。拜的都是金身塑像,烧的都是香烛纸钱,还要分什么彼此?干脆打通墙洞成一体,两好合一好吧!
   和尚尼姑们手足无措:您要灭佛俺们没有话说,灭来灭去,多灭几次就习惯了。但这样一锅端的事情,叫人怎么说才好?——如来佛祖在上,俺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和尚们没有认识到:他们以前做错过!而且是大错特错!若干年前,林灵素当苏东坡家僮前后,曾经在某个庙里干过一段时间的小沙弥。沙弥而至于小,当然是大家都可以得而欺之的角色。况且,这林沙弥还不老实,喜欢偷着喝酒。
   当和尚可以喝酒吗?可以!——如果您长得像鲁智深那么一个大块头的话。林沙弥很明显没有这副身架。后果就比较凄惨了:鲁智深喝了酒后,是把别人狠狠地痛打一顿;林沙弥喝了酒后,是被别人狠狠地痛打一顿!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林沙弥在心中深埋下仇恨的种子,“发愤弃去为道士”。许多年后,当他成为著名的林道长,有了皇帝作靠山,“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之后,心中的埋藏已久的复仇之火,便以一种和尚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强烈地爆发了!
   也许我们不好过分地责怪这位前林沙弥。在一个馒头都可以引起一场血案的古代社会,还有什么奇怪的事情不能发生呢?
  
   据说,这位林灵素道长是位阴鸷深沉的人。平时少有朋友,只有一位张天师可以闭门深谈。谈的什么大家不清楚,不过,张道长的行事风格明显和林道长不一致。据史书记载,他们的合作似乎只有一次。还好太上老君有灵,这仅有的一次,干的不是伤天害理的坏事。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过去,大家都喜欢读苏轼的文章,“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党人碑立下之后,“有收藏习用苏、黄之文者,并令焚毁,犯者以大不恭论”。
   这下子,大家连一个“苏”字都不敢提了。但也有人不信邪的。
   一日,徽宗邀请张继先、林灵素二人一起在禁中闲游。难得浮生半日闲,看着大好的春光,巧夺天工的庭院,大家心情舒畅。走着走着,便看见了前面竖着一块党人碑。当时的党人碑遍地都是,这项工作是蔡京蔡太师亲手抓的。所以,连皇宫里都没有放过。
   张继先、林灵素两人一见到这块碑,约好了似的。立刻免冠稽首行礼,把旁边的宋徽宗吓了一大跳!连忙阻止道:“两位神仙老哥有所不知,这碑上刻着的,可全都是奸党啊!不好乱去拜的。”
   张天师性格比较谦冲,不事张扬,老老实实地说:“元佑诸臣皆负天下重望,乞圣度从容。”林灵素喜欢卖弄文采,当下赋诗一首:“苏、黄不作文章客,童 、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很明显,这是在明目张胆地出手干预政治,为元佑党人叫屈。
  
   第二天,宋徽宗把林灵素的诗歌拿给蔡京看,把蔡京吓得半死,“京惶恐无地,乞出。”乞出了之后怎么样呢?最后不了了之,蔡太师还是蔡太师,林神仙还是林神仙。看来《水浒传》中对于道君皇帝的刻画,还是很有道理的。
   以前看《水浒》,最感到郁闷的一点,不是奸臣太坏,因为奸臣太好,那就不叫奸臣了,书也没有什么读头。关键是,朝中的那些可怜的忠臣,如宿远景等,曾经多次当面揭露蔡京等人的奸谋。宋徽宗每次听了都很生气,破口大骂:“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
   于是奸臣们装出一副吓坏了的样子,俯伏在地,口头谢罪。宋徽宗心一软,最后的处理方法一般是这样的:“当即喝退高俅、杨戬。”奸臣们退出之后,最多只是在午门吐一口唾沫,恨恨地骂一句:“我靠!今天真他妈的霉气!”第二天照样没事人一样上朝,工作照做,工资照领。
   人间最惬意的工作,大概就是在昏君当朝之时,做一个厚脸皮的奸臣吧?
  
   林灵素本身是个不怎么样的家伙,但狗咬狗一嘴毛,却老是和蔡太师一伙别苗头。最初的起因大概是妒嫉,林灵素在朝中实在是太红了,“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作为徽宗身边的另一个红人蔡京,当然心中很是不平衡的。恰好有一年京师大旱,上边叫林灵素去求雨,求了许久,仍然是朗朗晴空!
   蔡太师心下大乐,立马上书,揭露林灵素是个骗子。求雨这点小事都搞不定,居然也妄称神仙?
   宋徽宗照样和稀泥,不打不骂,同样把蔡京的奏章拿给林神仙看。林神仙大怒,当着皇帝的面,骂蔡京、童贯等人是“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 求不到雨是因为什么?朝中有奸臣啊!宰相有调和阴阳,沟通上下的职责。老天爷不下雨,不怪首相蔡京这厮,那还怪谁?
   林神仙坚决要求:把蔡京这伙奸贼,立刻推出午门斩首!
  
   宋徽宗悠闲地欣赏着林灵素的骂人艺术,他想,这神仙骂人,的确是别具一格啊!一般老百姓骂起来,顶多是“王八羔子”、“龟孙”、“砍脑壳的”、“断子绝孙的”、“龟儿子”、“干伊娘”、“娘希皮”、“丢他妈的”……哪有神仙骂得这么艺术?——“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嘿嘿,绝了!
   欣赏之余,他不仅忘了责怪林神仙出口伤人,也忘记了处罚蔡太师调和阴阳的失职。总之两边都不得罪,这样方显得道君皇帝胸怀宽广,修养深厚嘛!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5#
发表于 2010-8-16 23:02:38 |只看该作者
因为过于热衷奉道,宋徽宗终于闯下了一个弥天大祸。
  
   据清代钱彩的《说岳全传》记载,这一年元旦,宋徽宗写了篇祭表给玉皇大帝。表是写的很好的,宋徽宗的文笔是公认的专业水平。但由于一时大意,抄写时,犯了大错。把题头“玉皇大帝”误抄成“王皇犬帝”,从字形上来看,错误只是那一“点”。但这小小的一点错误,却不幸惹来了大麻烦。
   玉皇大帝这个小气鬼,看到祭表后气得半死。“王皇可恕,犬帝难饶呵!”他说。于是,派赤须龙下凡降生金国,存心作乱大宋朝。这条龙后来就成了金国著名的四王子金兀术,他亲自带兵灭了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带到金国的都城扮狗玩,算是给玉皇大帝出了一口恶气。不过,附带条件是天下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所以说玉皇大帝不是个东西,孙悟空闹天宫真是大快人心。相比之下,西天佛祖的表现就好得多。一见赤须龙下凡,马上派自己的舅舅——大鹏金翅鸟下界拯救众生,是为著名的岳飞元帅。很可惜的是,由于大鹏鸟在佛顶上呆的时间太长,严重缺乏锻炼,造成功力大减。虽然它相当的努力,但还是没有完成任务。要是大鹏鸟还拥有《西游记》时期的神通,漫说一条小小的赤须龙,就是十条百条,也是如泥鳅一般!
  
   关于金国入侵这件事,宋徽宗其实早就得到了预警。而这个预警消息,正是来自于龙虎山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先生。《玄品录》中记载,“政和中大內灾,命(张继先)禳之。因奏红羊赤马之厄,其语秘。”
   那场发生在皇宫中灾难事件,其实不值一提,一个宫中的小内侍鬼上身而已。如果是发生在一般人家里,请个一般的道士,拿把桃木剑晃两下,自然就把鬼吓跑了。但发生在皇宫中,任何小事便都成了大事,当然得张天师出马。张继先先生连桃木剑都懒得带,空着手过去,把鬼叫来,训斥了几句,那鬼便立刻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了。
   张天师心中郁闷:俺是全国降妖捉鬼的首席专家,居然杀鸡用牛刀,被派来做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这皇帝真是麻烦!自己也学了这么久的道,居然连这种小事都搞不定!
   牢骚归牢骚,赶走鬼之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张天师便正式地把“赤马红羊之厄”,告知了宋徽宗。他奉劝徽宗修德治国,以挽回宋朝濒危的国势。
  
   “赤马红羊之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迷信。“赤马”指的是农历丙午年,“红羊”指的是农历丁未年。传说在这两个年份,非常容易发生国家级的大变乱,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年份发生的劫数,叫做“红羊劫”。不少诗歌里都提到过这个劫数,如“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红羊赤马悲沧海,白虎苍龙俨大庭”,“红羊浩劫音书断,青鸟殷勤探看难”等等。
   最近的一个“赤马红羊之厄”,发生在1966年和1967年,至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宋徽宗的“红羊劫”就发生在著名的靖康年间。不过,有人认为,那次的“红羊劫”,除了和时间有关系外,这个“赤马红羊”也指的是一个人。此人是谁呢?就是那位赤须龙下凡的金兀术,据说他长得是红脸膛、赤胡须、山羊脸,攻克开封时骑一匹红色的火龙驹。正好应了“赤马红羊”这几个字。
   不管到底是什么,总之那一年宋徽宗和他的儿子,以及他的国家,的确是遇到了大麻烦。张继先天师作为道教当时最出色的人物,不用说是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的。可惜的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半仙级别的高人,难免粘惹上了神仙的一些坏习惯:故作神秘,喜欢打哑谜。你直接对徽宗说明白不就行了吗?——“皇上老哥,您这样下去可是不行的。北方的金国大军过两年就要南下了,您现在最好不要忙着整修艮岳公园了,赶紧整修军备吧!”
   但他却说了个没头没尾的“赤马红羊”!宋徽宗是个马马虎虎的家伙,一不小心听成了吉兆也不一定。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仍然乐颠颠地整修他的艮岳公园。张继先天师说了完全等于是白说,没有丝毫的意义。
  
   应该承认,张继先天师对宋徽宗还是有种特殊的感激之情的。徽宗皇帝前前后后,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创下了历代张天师被皇帝召见之最高纪录。召见之时,还不像其他皇帝那么小家子气,宋徽宗的出手也是相当大方的。
   在名义上,宋徽宗先是封张继先先生为“碧虚大夫”,当时张天师推说自己年纪尚小,不要。——估计他是不喜欢“大夫”这个官号。几年后,宋徽宗又封张继先先生为“虚静先生”,这一次张天师接受了。历代张天师多有“先生”之号,张继先也不想坏了这个行情。
   在实质上,宋徽宗给了张继先先生一个昆山玉刻的“阳平治都功印”。这块印其实早在宋真宗时就已经刻好了,只是找不到配得上它的主人。宋徽宗坚决认为,张继先天师是当之无愧的佩戴者
   这还只是一件小事。宋徽宗富有天下,有的是银子,当下“赐缗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又是拨款修房子,又是分田地给张天师养家糊口。张家祖祖辈辈,虽然名气历来都是很大的。但张鲁之后,哪一代人曾经如此阔气过?“拨步口庄五万”是个什么概念?当年的万户侯,也不过如此而已。徽宗皇帝对待张天师,对待道教,那简直是没得说的!
   ——如果他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百姓,那该多好!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入寇。金兀术干得远远比以前的西夏、辽国等出色得多。没费多少功夫,便渡过了黄河,兵临汴梁城下。
   京师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宋徽宗手足无措之下,使出了最后一计:鸵鸟钻沙计。他匆忙下了道“罪己诏”,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以为这样一来,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但金兀术的看法明显和他不一样,照样挥兵猛攻不已。关于宋朝的军队,庆历年间的名臣富弼早就有了个很精确的评语:将不知兵,兵不习战。这样的军队,在金兵凶猛的狼牙棒下面,最多只有逃命的份儿。
  
   无奈之下,宋徽宗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请神仙帮忙。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叫郭京的道士,自称会“六丁六甲法”,可以请来七千七百七十七个神兵,“生擒金二帅”。宋徽宗、钦宗急病乱投医,把部队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这位道士。可以想象的是,就在他们宣布这一命令的那一刻,汴梁城中的全体军民的最后一点希望和信心,瞬间便宣告完全破灭了。
  
   金兵发起总攻的那一天,郭京一身盛装,装模作样地在城墙上作法。他下了一道愚蠢的命令:打开城门,所有的将士统统冲上去迎敌!不要怕,自有神兵神将在后面帮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宋军死伤狼藉,金兵长驱直入。郭京见势不妙,推说要下城作法,领着一群道士、流氓无赖逃之夭夭。
   如果要说郭京这家伙有什么法术的话,我看应该是“土遁术”。一下子就跑得无影无踪,比兔子溜得还快!
  
   “金兵登城,众皆披靡”,宋徽宗连逃跑的时间都没有,只得乖乖地当了俘虏。被俘之时,他仍然身穿紫道袍,头戴逍遥巾,保持着道士的装束。——就算是到了这个地步,他还是没有丝毫的醒悟!作为一国之君,宋徽宗也许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6#
发表于 2010-8-16 23:03:34 |只看该作者
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公元一一二七年),红羊之年。金兵大举入寇,已经卸下皇权的宋徽宗,这才想起张继先天师当年所说的“赤马红羊之厄”,连忙下诏书至龙虎山,召张继先先生火速入京。
   张继先先生奉诏北上,昼夜兼程赶到了江苏省的泗州。在一个无人的夜晚,他独自灯下静坐,命笔写下了本章开头的那一首颂诗。然后,端坐椅中而悄然而逝,享年仅三十六岁。在他死后不久,从北方传来了惊人的消息:京师失陷!
   众人掐指一算:奇了!失陷的那天,不正是张继先天师尸解飞升的日子吗?
  
   历史上,从来没有所谓的世外高人、神仙道士可以拯救一个垂危的王朝的。从这一点来说,张继先先生死得真是恰到好处。既保留了他自己的名节,也给天师道留下了一条后路。如果他真的像《水浒传》说的那样,会腾云驾雾;或者恰好有一匹像关公的赤兔马一般威猛的坐骑,日行千里,一鼓作气跑到了岌岌可危的汴梁城下,那事情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自然的,一旦张继先先生赶到了京城,皇帝一定会请他上城做法。如果他所有的神通都仅仅是“传说中”的,那么,下场将和郭京没有两样:沦为一个千古遭人唾骂的祸国妖道。和郭京不同的是,那小子是一个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张天师是拖家带口的家长。龙虎山上,还有上千号人张着嘴巴,等着吃饭。另外,天师道千百年来的光荣家世,总不能到他张继先的手上,就狼狈地终结了吧?
  
   但,如果张继先天师一身呼风唤雨、遣将降妖的法力都是真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人人都想做神仙,却都没有想到,神仙们也有神仙的难处。就像过去做盗贼一样,本来以为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自由职业,入行后才发现,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江湖规则。如果不遵守的话,便会被人瞧不起,甚至会掉了脑袋。当神仙也是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行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不得违反“天意”!例如,“天意”要北宋完蛋,你张天师如果横着硬要插一手,——对不起!您已经违反了“天意”了,小心废了你全身的功力,外加打落一十八层地狱,替阎王老爷挖煤!
   ——千百年来,人间发生了无数惨绝人寰的灾难,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神佛愿意慷慨出手,这种“天意“,或者说“劫数”、“原罪”、“宿命”等等说法,应该是他们最好的借口吧?
  
   所以张继先天师当时的情况极为尴尬,只好写了一首朦胧诗,然后一死了事。当人处在这种极端两难的境地之时,一死了之,大概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吧?下次有人问你:当老妈和老婆掉同时落水 ,只能救一个,您该救谁?最好的答案是:我自个跳下去淹死算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神仙是这么容易就死了么?
  
   从张果老开始,神仙们就有这种装死的传统。最典型的例子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位巩仙。他先是在王府中卖弄了很久的神迹,偶尔也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好事。例如,利用“袖里乾坤”的法术,成功地帮助他的一个朋友实现了婚外恋的理想,并且还生了一个私生子。
  有一天,这个巩仙脸色很不好地对王爷说:“俺要死了!”大家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没有在意,还是请他来下棋。但一局棋未终,巩仙往后一倒,瞬间就断了气!王爷一开始不信,不仅请来了医生,连法医都叫来了。经过大家的专业判断:的确是死了,埋吧!
   如果故事到这就完了,那我们只能说,心肌梗塞这毛病,连神仙也拿它没有办法。真正的结尾是这样的:王府中的一个官员,到四川去出差,在成都市上,迎面和这位巩仙撞个正着!巩仙丝毫没有躲避的意思,他拿了一本书出来,对那位官员说:那天走得太急,忘了把这本书还给王爷。今天正好遇见您,麻烦帮我还了。THANK YOU!
   那人回去一说,王爷连忙叫人去刨巩仙的坟墓:果然只有一口空棺材!到了这个时候,以前抬棺材的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以前抬起来怎么这么轻松呀!
  
   张继先先生年纪轻轻,短短36岁就死了。当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哪个牛头马面敢如此大胆,这么早就来勾张天师?果然,两年之后,有人在杭州亲眼看见张继先天师,混在人群中,在一家人的生日素宴上,大口大口地吃得正欢!
   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不少目击证人,在四川、广东、福建一带,多次见到张继先天师的身影。每个目击证人的故事都各不相同:有的是和天师闲谈了几句;有的不仅谈了两句,还坐下来一起喝了杯三级茉莉花茶;有的蒙张天师给了几句人生忠告,只是不懂什么意思;有的什么都没捞着,张天师干脆就是撒腿就跑……众所周知,神仙快闪的功夫是一流的,真的要是想跑的话,就是刘翔来了也挡不住!
  
   历史上真实的张继先,是一个非常杰出的道士。历代张天师中,要说在道教内的影响,张继先可能仅次于祖师爷张道陵。他融会道、儒、禅,然后自成一家。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本人是正一天师道的掌门人,却顺便参与了神霄派的创立与发展,被奉为“主法祖师”。对道家最著名的功法“五雷法”,张继先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有多种著作遗世。
   他很注重“心法”,曾经在书中强调:“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那么,具体怎样做才能修炼本心呢?张继先主张向和尚学习,“斋戒以神明其德”。同时,张继先认为,修道之人,不应该那么浮躁,应该“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
   正因为如此,虽然他和林灵素同样深受宋徽宗的赏识,却屡诏屡隐,为人低调,行事和林灵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深得后世有识之士的敬重。
  
   张继先虽然涉猎的知识领域很广,但对自己龙虎山的祖传学问,还是相当的自豪:“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堕。”——照他这么一说,张家的本事之大,天上人间地府,到那里都吃得开,几乎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但比较尴尬的是,张继先天师嘴上说龙虎山张家多么伟大,却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对此加以促进。他犯了一个巨大的过失:没有娶妻生子!
   古人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点在张家显得尤其重要。第一代张天师道陵先生说得很清楚,每代都必须要有一个张家的儿子继承天师之职,没有的就意味着失职!当然,前几代的天师,也曾经有过没有儿子的情况。但别人毕竟都结了婚,换句话说,都认真地去努力尝试过。最后没有成功,那是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问题是,你张继先婚都懒得去接,试都没有去试,那简直就是态度问题了!
  
   没有办法,张家只好又一次变通。这一次,大家找到了张继先的叔父张时修。他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好意思:“继先是俺的侄儿,怎么现在反倒是俺继承他的位子呀?说出去多不好听。”
   大伙劝他:“法统所在,没有办法。您就勉为其难吧!您如果不当,这天师的传承一断,大家都没有饭吃了。”
  
   张时修先生没有办法,只好继承了他侄儿的天师大位。也许是身逢乱世,也许是心中老是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他一辈子恬然静退,不事张扬。朝廷那几年恰好也忙,皇帝东奔西跑,狼狈不已,生怕被人捉了去。所以,这位张时修先生,最终很遗憾地没有得到任何“先生”之类的封号。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7#
发表于 2010-8-16 23:04:22 |只看该作者
位于龙虎山中的天师府,是个有名的大宅门。光是占地面积就有40000多平方米,其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住的地方。据说,全中国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大宅门只有两家:曲阜的孔家和紫禁城的皇帝家。大家都说,张天师的嗣汉天师府是全体道士们的骄傲,孔家的衍圣公府是全体儒生们的骄傲,紫禁城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
   ——没有办法!作为没有钱的普通人,实在找不到机会住进去,只好站在门外面看着别人的房子骄傲一下,安慰自己了事!
  
   天师府中,供奉的天师像却是不多。最醒目的地方,只供着三位天师宝像:祖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
   在天师府的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有一间小屋子,莫名其妙的被命名为“狐仙堂”。更莫名其妙的是,里面居然还供有狐仙的牌位。要知道,这狐仙和天师可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明清的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大量的天师和狐仙之间的恩仇故事。
   大多数狐仙,都像燕子一样,喜欢挤在凡人的屋子里和人一起住。其中少部分和主人和平共处,但大多数都爱玩点恶作剧,抛砖丢瓦,讹诈些酒肉来吃。这个没有关系,一点酒肉值几个钱?中国老百姓的“忍功”天下第一!但有些狐仙比较过分,居然饱暖而生淫欲,开始勾引别人的老婆或闺女!
   这就没有办法忍了。主人一气之下,先是请来道行一般的道士。可惜一般的道士一般都不管用,一般都会被狐仙一块板砖拍下来,敲得头破血流,狼狈逃窜。狐仙手舞足蹈,欢呼胜利,但却不知道悲剧就在后头。——狐仙只是散兵游勇而已,但道士们背后却有极为厉害的狐仙终结者张天师!
  
   所以当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张继先天师在天师府后花园里晏坐,看到眼前这位忽然出现的狐狸精之时,心中不免满是诧异之情:咦!居然还有敢找上天师府的狐仙!
   他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狐狸精:这是个黄衫女子,二十出头,靓丽异常!不过,此时却是满面泪痕,宛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格外地迷人。
   正如前文所说的,张继先天师是一个英俊、潇洒的杰出青年。名声显赫,不仅很有才而且还很有财!所以每次上街,都不得不带上两个小道童,专门负责收集女粉丝们所献上的鲜花和礼物。只可惜张继先诚心修道,发誓三十六岁之前,绝不婚娶!
   他的众多粉丝们毫不气馁,她们立刻总结出张继先天师的另一个优点:特有事业心!这样一来,张继先天师几乎就是完美的男人了!令人惋惜的是,后来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人算毕竟不如天算啊!
  
   因此,当张天师看到眼前这个美丽狐狸精时,心中不免提高了警惕:这个妖狐是否心中另有所图?如果是这样,她不免太小看俺虚静先生张继先天师了!
  
   但这次张天师多少有点自作多情了。这位狐狸精小姐哭诉说,她修炼将近2000年,眼看就要成为天狐了。但,正如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所说的那样,修道之人,夺天地之变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会面临一个大劫:老天爷会降天雷轰炸你!仿佛出少林寺一定要经过木人巷一般。躲得过,您就成仙了道,吃香喝辣;要是躲不过啊,对不起,不仅不能像少林寺和尚一样回锅练习,还会锉骨扬灰,一点幽灵,贬在阴山之下,永世不得超生!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神仙是这般好做的。高风险职业!高风险才有高回报,这是上天入地都不变的法则。
  
   张天师听狐仙这么一说,心中略略有些失望。于是,他轻咳一声,板着脸说:“正邪不两立!我是天师,专业就是收服狐狸精的;你是狐狸精,生来就应该准备被天师收服。要是今天放过你,改次你炼成了天狐,收起来反倒麻烦!——左右,俺的天师斩妖剑何在?”
   狐仙连忙求情,“天师啊!您斩了我不足惜,只是我肚子里的孩儿,他可是无辜的……”
   什么?张天师一时很是愕然,这狐狸精居然练功恋爱两不误呀!想到自己的亲身经验,张继先先生对这狐狸精多少有些佩服。
   他心下一软,对狐狸精说:“也罢!孩子是无辜的,我可以帮助你,但你得依我三件事!”
   …… ……
  
   后面的情节就和电影里一样了。有本事的好人们,大多都是像唐僧一样啰嗦的家伙,绝不会一声不吭地爽快放人走。一般都要说,“也罢,但你得依我三件事……”至于这三件事是哪三件不说也罢,总之都是好事。从来没有一部电影里的好人会说:“第一件事,你必须每天给俺献上一百两银子,供俺打麻将时零花……”
  
   于是,张继先先生在祖天师殿摆上香案,烧了封求情信给玉皇大帝。天师一家在上面有人好办事,一求就灵。玉帝老儿好不容易发了回善心,原谅了这个本性善良,而且追求浪漫的狐狸精。
   狐狸精眼中含着感激的泪花,千恩万谢,再拜退去。青年天师张继先望着她冉冉消失的窈窕身影,心中多少有些怅然,不由自主地吟道: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件事在张继先天师的一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比这大得多的风浪,他早已见惯不惊。因此,尽管当时略有些感触,但过不了多久,一忙起来,他便把这件事整个地抛在脑后,宛如一丝梦影,飘然逝去,不留一点痕迹……
  
   他怎么也想不到,事情会在一百多年后,又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
  
  …… ……
  
   时间过了一百多年,龙虎山上的天师,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五代的天师张可大。此时北宋早已灭亡,坐在杭州金銮殿上的赵官家,是南宋理宗赵与莒。这个皇帝不像宋徽宗有这么多的业余爱好,但昏庸无能的表现也相去不远。
   和宋朝的大多数皇帝一样,赵与莒先生同样对治理国家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一种比较枯燥无聊的学问:理学。在他出生的前五年,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刚刚逝世,此人便是影响深远的理学大师朱熹。宋理宗一定为和朱熹擦肩而过深表遗憾,于是便把国事统统交给奸相史弥远和更奸的奸相贾似道,自己埋头于学问。——如果他知道有一天,自己坟墓会被蒙古人掘开,头盖骨会被用来制成一个精致的尿壶的话,他可能会对做皇帝这个工作更加用心些。
  
   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就算宋理宗这样的皇帝,也不禁有点坐立不安了。那一年流年不好,各种灾害接踵而来。光是在京城杭州附近,就一连发生几件大事。
   那一年的四月,钱塘江大水,浪高如山,唬得这个旅游胜地没有人敢去观潮。顷刻之间,大水冲垮大堤,从艮门涌入。附近的民房统统被淹没,大量的灾民无家可归。
   眼看水势越来越大,宋理宗手足无措,当下使出宋徽宗的故伎。派人火速上龙虎山,请嗣教天师,观妙先生张可大下山禳解此灾。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8#
发表于 2010-8-16 23:04:47 |只看该作者
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由于张继先终身未娶,所以继先之后,天师家里的祖传法术就此失传。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位张继先天师犯下的错误,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但事实似乎和沈德符先生说的有点不一样。在张继先天师之前,天师们虽然个个都有家室,但也有经过再三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儿子的。如果张家的法术只是沿着嫡传长子的血管流传的话,张继先本人,似乎也不大可能会有这么大的神通。
   况且,按天师家的记载,张继先之后,会法术的天师也不在少数。当然,可以和张继先媲美的,是半个都没有。更糟糕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家的法术似乎在加速流失,到了清末民初,就几乎一点都不剩了。
  
   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字子贤,和张继先一样,也是个少年嗣教的天师。他继承天师大位时,年龄只有13岁。他老爸张庆先天师没有其它嗜好,就是喜欢喝两盅。这一点,大概是张可大这么早就继承天师职位的主要原因吧!
   张天师接到皇帝的诏书,连忙跑到钱塘江边,扔了一道铁符下去。效果如何呢?道教的历史上面写道:“潮逐退”。由此可见,张可大天师还是很有些法力的。不过,和张继先比起来,似乎尚有不及。张继先天师对付一条蚩尤变的蛟龙,仅仅是一道纸符就轻松搞定。到了张可大,纸的就不行了,一定要铁的。铁符的成本肯定比纸符来得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潮水能够退去,张天师就是要求皇帝出钱做道金符,理宗皇帝怕也是不会小气。但水退后没过两个月,大旱灾又来了!全国上下议论纷纷,说是大水之后紧接着大旱,怕是兵戈将近的征兆。这话倒也没错,因为北方蒙古人的战马,早就喂得肥肥的了;蒙古兵的长刀,也已经拔出刀鞘一半,锋刃所指,正是西湖之畔,吴山第一峰!
  
   事情还没有完!大旱之后,紧接着而来的是蝗灾。张可大天师刚回到龙虎山,气都来不及喘一口,皇帝的诏书便接踵而至:火速下山消灭蝗虫!
   于是张可大先生只好过家门而不入,转身就往山下跑!水灾好办,张天师有铁符往河里扔;旱灾更好办,随便找个高级道士就可以求雨。只是这蝗灾比较难办点。大旱之后,必有蝗患,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这样的灾害,大家几乎次次都是束手无策。明清笔记小说记载,曾经有个当官的脑筋挺灵活,命令全境的人民家家大量养鸡。遇到蝗灾,摆群鸡阵出去吃它娘个干净!——鸡吃完蝗虫咱们可以接着吃鸡,试问天下还有比这更一举两得的美事吗?
  
   蝗虫来了!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一片很吓人!当官的命令群众,把鸡笼一字排开。一声令下,打开笼子,群鸡一窝蜂拥出,场面非常壮观。
   令人遗憾的是,鸡们很明显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蝗虫没有吃几口,相互之间倒斗得烟尘斗乱!官老爷千算万算,却忘了算计世界上还有“斗鸡”这个游戏。更令人遗憾的是,官老爷们还没有把老百姓们的素质计算在内:那些低素质的升斗小民们,一看到自家的鸡吃了亏,立刻跑上去踢别人的鸡!被踢鸡的主人当然不答应,于是吵着要冲上去踢回来……
   现场一片混乱,人群鸡群打成一团,到处乌烟瘴气!官老爷看着眼前这盛大的场面,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唯一置身事外的就是那群蝗虫,它们从从从容容地吃完一切绿色的东西,然后扬长而去!
  
   张可大先生没有这么傻,他既没有跑去市场买鸡,也没有请神神将下凡。如果请关公一刀一刀地砍,那要砍到什么时候?他求了一场奇怪的雨,“雨作而蝗殪”。这一点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大家暗地里说,张天师求的那一场雨肯定是“酸雨”,中间夹杂着大量致命化学物质,所以蝗虫们才会一碰到雨滴,马上呜呼哀哉!
   这样一来,张天师求雨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了!人们纷纷投诉说,自从那天淋了雨之后,身体便非常地不适。发生了大量诸如脱发、瘙痒、哮喘、鼻塞、红肿、表面溃疡等不良症状。有些居心险恶者,便暗中串联,准备齐集龙虎山下抗议示威,争取向张家索赔!
  
   张可大天师仰天喟叹:人心不古啊!难怪老天爷会降下种种灾祸,以示惩戒。天地之间,兽面而人心的异类并不可怕,令人寒心的,恰恰是那些人面而兽心之辈!
  
   这一点张可大天师深有感触。因为就在前几年,他亲身经历过一件奇特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宋理宗绍定年间。那一年,也是遇到了大水。水患恰好是在江西省的资溪、黎川、安仁三县,和龙虎山近在咫尺,所以,不用皇帝的下诏书,张可大天师便自觉地捏着几道铁符下山去了。那次水来得快,去得也快,等张天师赶到水灾现场,洪水早已退去。张可大先生发现,自己的职责发生了变化,大灾之后,发生了可怕的瘟疫。当地的人民患病无数,张天师收起铁符,挽起袖子改行做了医生。
   当医生张可大先生也行,自古巫医不分家,张家治病救人的传统可以上溯到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不过,自家的事情自家最清楚,面对这么厉害的疫情,人命关天的时候,张可大先生根本没有打算用传说中的“三官手书”来对付。他本着科学的态度,仔细地分析了病因。发现,原来这是一种“山疹之气”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瘴气。
   瘴气不是在云南广西么?怎么跑到江西来了?其实,瘴气这东西,到处都会发生,只要遇到严重的污染,如大量的腐烂尸体、积水、生物垃圾,自然就会在空气中生成。现在有些重工业城市,空气污染怕是比古代的瘴气更厉害。如果请一个古代的人,坐时空机器来到北方的一些污染城市,恐怕呆不了两天,马上一命呜呼!
   张可大先生琢磨,要治疗这种瘴气病,只有一种特效药物:吊兰!不过,这种吊兰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采摘非常困难。派人上去采不是不可以,但就算是手脚最快的人,一天也采不了一两斤。滴水难解众渴,这该如何是好?
  
   如果是张继先天师,恐怕就会烧一道符,请关羽带一两万神兵来帮忙采。但张可大天师不会呀,再说现在关羽的行情看涨,张天师怕是再也请不动了。没奈何,只好叫几个轻功不错的弟子,吊上保险绳,荡秋千似的在悬崖上来回采摘。
   张天师自己和各界群众都站在崖下,仰着脖子往上看。正在这时,崖顶忽然出现一大群狐狸,呼啸而下,纵跳如飞,在岩石缝里采摘吊兰后,飞快地口衔而下,送到张可大先生脚边。不到一顿饭工夫,张天师脚下,已经堆满了吊兰。他粗略一算:再多两个县的人生病都够了。
   众狐狸排在崖顶,齐齐地对张天师一行礼,然后呼啸而去,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场的观众赞叹不已:张天师不愧是张天师呀!看样子是在那儿傻头傻脑地站着不动,其实,早就暗中念咒,请狐仙来帮忙了。
   张可大天师是看傻眼了,但的确没有念咒。听到别人的赞叹,他只好苦笑着点头不已。这群狐狸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自己也是一头的雾水。
   回到家中,张可大先生马上紧闭房门,召集族中的各位大佬,低声商量今天发生的怪事。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平时大家没事干的时候,经常下山干掉几个狐狸精来解闷。狐狸精在那个时候出现,不推两个弟子下崖摔死都要谢天谢地了,怎么还会出手相助呢?
  
   这时,有个弟子匆匆忙忙地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小小的字条,说:“各位师叔在上,这是刚刚在祖天师堂的供桌上发现的。”
   众人接过来一看,只见纸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
  
   涂山避劫客,百世怀旧恩。
   风高幽兰动,犹见当年人!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59#
发表于 2010-8-16 23:05:09 |只看该作者
宋理宗的文学水准和宋徽宗比起来,显得很是一般。所以,搞个封面题词也只能说句大白话。就像现在有些领导一样,一手毛笔字实在拿不出手,只好勉强改用钢笔。
   即使如此,宋理宗皇帝依然是南宋诸帝中,最积极的道教推崇者。
  
   北宋的悲剧发生后,南宋赵官家们,对道教的态度有些不冷不热。宋徽宗穿着道袍,凄凉地被押送五国城的形象,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如果要算宋徽宗时的老账,就是把天下道观都拆了,恐怕也说得过去。但官家们没有这样做,反倒还多修了不少。——宋真宗以来的神仙教育深入人心,当遇到什么麻烦时,没有一个人会说:“我靠!什么破神仙!再不保佑俺,小心明天不烧香烛给你!”大家都会谨慎地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俺又做错了什么事,惹天上的神仙不开心了?
  
   宋理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任内天灾人祸不断。疑心生暗鬼,便怀疑自己操作上有什么失误。成天在宫中烧香敬神,弄得到处乌烟瘴气。老百姓从皇宫外面经过,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一个大庙门口。有些乡巴佬就傻乎乎地往里面闯,忙得守门的金甲卫士赶都赶不过来。
   除了了烧香,他还吃素,以为这样轻微地折磨一下自己的身体,便可以得到神仙们的谅解。当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宋理宗成功地减去了不少多余的脂肪,自我感觉健康了不少。只可惜天灾人祸却一点都没有减少的意思。直到遇到了这位张可大张天师,情况才有些轻微的好转。
  
   嘉熙三年七月,宋理宗亲切地接见了张可大先生,不仅赐他可以在皇帝面前坐下,还请他吃了一顿素斋。席中两人对素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坦诚地交换了各自意见。宋理宗惊喜地发现:张可大先生居然也非常喜欢吃香菇!
   这下两人更是一见如故了!要不是碍着皇帝的身份,宋理宗简直就要过去给张天师一个热烈的拥抱了!他当即下旨:赐张可大“观妙先生”之号!
   张可大在心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得到这个盼望已久的“先生”之号了!祖宗有灵,后辈儿孙总算没有给先祖蒙羞。虽然香菇吃起来实在有些让他作呕,但相形之下,这点小小的代价还是值得的。
   宋理宗的热情让张可大先生非常感动。除了这个“先生”之号外,宋理宗大听到张可大先生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便马上下令国库拨出银子若干,修整前朝在龙虎山的赐第真懿观,供他娘儿俩居住。
   房子的事情刚刚定下来,宋理宗转念又一想:光有房子住,没饭吃怎么行?于是命令地方上的官员,多拨些良田给张可大母子种粮食,至于赋税就免了吧!宋理宗特别强调:其中要有几亩地专门养香菇。这玩意儿有益健康,张可大先生和俺都喜欢吃。
  
   张可大先生千恩万谢,再拜离京,回到了日思暮想的龙虎山老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一个男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城堡。
   回到自己的家中,张天师的心情不禁有些激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窗外山色如画,手中茶水如碧;门前少俗客,庭中花常在,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正在惬意之时,一个道童轻轻地走了进来,小声地对张可大先生说:“启禀师尊,有客来拜。”
   张可大先生心中恼怒,猛一挥手,说道:“你就告诉他,今天我身体欠安,不见客!”
   “是!”道童答应着,却迟疑地站着不动,“不过……上复师尊得知,这客人好像是从远地方来的。”他停了一下,小声地说,“北边。”
   “哦!”张可大先生猛地坐了起来,“这客人是何等人物?”
   “和我辈一样,也是个羽流中人。”
  
   来人果然是个道士,身材高大,阔面长须,一看就知道是个北方佬。张可大先生疑惑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打了个问讯,说:“贫道龙虎山张可大,敢问道长尊姓大名?光临敝山,必能有以教之!”
   那长须道士慌忙答礼,说:“不敢不敢!天下谁不知道张真人的名号?小道岂敢班门弄斧?”他警惕地左右看了看,小声地说:“不瞒道兄说,小道王一清,此次千里迢迢而来,实是受人所托。”
   “哦?敢问王道兄是受那位高人所托呢?”
   王一清直了直身体,正色地说:“此高士不是别人,正是大蒙古国世子,蒙哥大帝之后:孛儿只斤.忽必烈!”
  
   …… ……
  
   关于张可大天师和蒙古特使的会见,历来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不少人对于张可大一方面蒙受宋室的恩德,一方面又和蒙古人眉来眼去深为不满。到后来,事情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不少人传言,忽必烈之所以派人来龙虎山,是为了通过张天师刺探宋朝的军情,为大举南下作好准备。
   这一点从事理上看有点说不通,张天师虽然受宋理宗的信任,但毕竟没有在朝中担任一官半职。军事上的能力,除了手下有一小群会点剑术的道士外,其它方面的作用都很有限。忽必烈就算是昏了头,怕也不会向张继先刺探南宋的军情。他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正史上记载的那样,派人上山“请符命”,即发挥张天师占卜预言的特长,询问最终天命所属。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请符命”,后来也闹得沸沸扬扬,成为了一出让张家自己也有些糊涂的“罗生门”事件。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60#
发表于 2010-8-16 23:05:36 |只看该作者
和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不同的是,蒙古的统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并不是头脑简单的,只会弯弓射大雕的马背英雄。如果是那样,他们绝对扯不开那么大的一个摊子。当时的蒙古人,其实在政治、军事上是相当缜密的。任何行动之前,都会经过细致的考虑,甚至是严格的“沙盘推演”。
   据说当年征战中欧一役中,蒙古军队还没有到,蒙古人的探子就已经满世界乱跑了。后勤供应更是细致到了极点,一个骑士同时拥有两匹马,以保证持久的奔跑能力。军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原式攻城器械,还带了不少的汉族医生。士兵们贴身的衣料一定是丝绸的。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有钱,而是因为丝绸的延展性好,中了箭轻轻一拉衣服,箭头就带出来了。不用像大多数军队的做法,让你咬着牙忍着,军医捏把刀子硬挖。
   就是他们那种恐怖的屠城政策,其实也是一种策略。胆敢抵抗的就屠,乖乖开城门的就饶。人都是胆小的,听到几次吓人的消息,还没等蒙古兵攻到,自己就老老实实地把城门打开了。蒙古人前期的恐怖政策,到了后来,替他们省下了不少力气。
  
   刚出草原的那会儿,蒙古人基本上凭的是血勇之气。这一点和十年前刚进城的农民企业家差不多。越到后来,他们的见识越广,行事方式就不一样了。蒙古人的大军,最先是往西边打的。历史上能够一家伙同时击败伊斯兰、天主教两大文明的,除了蒙古军队以外,别无分店。在征战的过程中,蒙古人慢慢发现一样东西的巨大影响力:宗教!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就制定了相当公平的宗教政策。他们征服了金国故地之后,对当地的强势宗教道教——尤其是王重阳创下的全真教——非常的照顾。全真教当然也投桃报李,帮了蒙古人不少的忙。蒙古军队南下在即,道士王一清便自告奋勇赶赴龙虎山,帮助忽必烈联络同样是三清弟子的张可大先生。天师道在江南一带的影响,是谁都不能忽视的。
  
   《元史》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相当简单。当年,忽必烈还不是皇帝,只是王子之一。“元朝”这个名词的产生,距那时尚有十二年之久。据说,王一清奉命到了龙虎山之后,受到了张天师的热情款待。张天师托王一清给忽必烈带上一句话:“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众所周知,二十年后,这一预言果真成功准时实现了。那一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一股军队,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天下一统。
   从后来元朝皇帝对张家的热情回报来看,不用说,在蒙古军队大举南下,一统四海这一段时间里,张天师麾下的龙虎山组织,或明或暗,肯定帮过蒙古人不少忙。
  
   这一点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儒家的酸腐书生们,喜欢把架子端个十足十,“是气所磅礴,凌然万古存!”这个天师道,怎么可以见到外族的皇帝也往上靠呢?
   说起来道士们也是迫不得已。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他们在外国的阔亲戚比起来,常常显得非常寒酸。外国的一些宗教,如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一不高兴,连西欧国家的国王都敢直接废了。中国那家的宗教敢这么嚣张?如果说别人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中国的宗教充其量只能算是株寄生的藤本植物。所以,每到该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就得不停地押宝,押对了吃香喝辣,押错了就被禁被灭。历史就是这般的残酷,儒家人士其实也不是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坚定,只不过换衣服换得慢几拍而已。
  
   清朝的大学士熊赐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虽然自己是满洲人的大学士,但在他的口中,宋末元初的天师们,简直就是一群不足齿数之辈!
   熊赐履在《学统》中写道:王一清是个道士是无疑的,但这厮其实只是个会吹牛皮的妖道。他骗忽必烈说,他在江南一带,关系网那是不得了!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地方乡镇级干部,个个混得厮熟。
   忽必烈一听大喜,连忙派他潜入江南,担任蒙古军队的高级间谍。任务是拉拢宋朝的动摇分子,好给大军下江南打下基础。王一清信心十足地上路了,但工作一接手,他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怪自己当初牛皮吹得太真了,忽必烈坚决相信这位王道长仅凭关系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给的银子数目不多。
   以前在北方的时候,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王道长的“聪明”可以让他在蒙古人中间,潇洒地混个游刃有余。但到了江南他才绝望地发现:这个地方居然遍地都是中国人!更可怕的是,这些中国人还全都是南方的中国人!
   最后王一清陷入了窘境:银子花完了,关系网却连个影子都没有!也是,大家都是“聪明”的中国人,凭什么相信你这个来路不明的王一清?就凭你身上那件破道袍么?
   王一清无奈之下,准备返回北方。但一想到蒙古人腰间锋利的砍刀,王道长立刻觉得脖子后头一阵阵地发凉!
  
   人一急,智商指数就会迅速上升。王道长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嘿嘿,咱不是“聪明”的中国人么?怎么忘了发挥自己的长处了?骗不了自家同胞,骗蒙古佬还不是小菜一碟?
   思路对了就好办!王一清暗自盘算:那群蒙古人书读得少,属于无知识无文化无见识的“三无人员”。哲学大道理他们听起来哈欠不断,但一说到鬼神特异功能之类的事情,马上就跟小孩子一样来了精神。——对,俺就从这个方向入手!
   他那时银子早已花光,被客栈赶了出来,没办法只好找个农家小院暂时住着。那家农民也属于“三无人员”,家中颇有几本龙虎山免费赠送的《捉鬼手册》、《简易阴阳风水》之类的小册子。虽说是入门读本,那家人还是嫌生字太多,扔在角落里没人看。——按熊赐履的说法,这些书都该称作“张氏妖书”。
   王一清如获至宝,随手顺了一本揣怀里。第二天一早,启程返回北方。见到忽必烈后,他大言不惭地说,“臣过江至龙虎山,见嗣汉天师张,有神术,能前知,为乡人尊敬信颂,共称天师。语臣曰:殿下入正宸极而宋亡,宋亡而天下可一也。”
   王一清道长从怀里拿出一本《捉鬼手册》,万分珍重地呈给忽必烈,说:“张天师让小道转告大王:他和龙虎山天师道所有弟子,坚决支持大王挥兵南下,完成一统天下的光荣任务!——这就是张天师托小道转交给大王的信物——天师道伏鬼仙书!”
  
   大家可以想象当时忽必烈接过书后,心中的那股感动之情!不容易啊,一个身在敌国的得道高人,却时刻关心着俺的天下大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分明是一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嘛!
  
   所以,等到他真的一统天下之后,立刻召见当时的天师张宗演。见面劈头一句话就是:“那一年您和王一清先生谈话时所说的预言,今天果然实现了!请问,您是用什么办法来预言的呀?”
   张宗演先生一脸愕然:什么?……什么预言?这……这王一清是谁?……
   忽必烈心情极好,以为张天师年久忘记了,便热心地帮他回忆:“就是公元1259年您见到的那位王一清先生呀!王先生是我派去的,您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吧?他长得宽额头,细长眼睛,谁看了都说是个一脸奸相的家伙!——不过人不可貌相,王道长其实是个好人,他帮俺联络上了您。这不,您送给俺的书,俺还带在身边呢!”
   张宗演先生瞠目结舌,听得是一头雾水。但他至少明白了一件事:这事发生在他父亲当天师那会儿,和自己基本没有关系。——令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父亲做过的任何事情,无论巨细,都会给我交待清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还有,俺们龙虎山张家宝贝这么多,怎么会拿一本印刷粗糙的免费小册子给皇帝做信物呢?
   好在张宗演先生是个聪明人,不会傻乎乎地说:没有!这是哪儿的事啊!万岁爷您肯定被这姓王的小子给忽悠了!——他只是避虚就实地说:“这是俺父亲那辈的事,俺那年还小,不清楚。”
   “哦!原来是你父亲的事啊!”忽必烈略有些失望,他理解地说,“难怪您不清楚。不过不要紧,这照样是你们张家的光荣嘛!来人啦,给我重重地赏!”
   …… ……
  
   我们可以发现,熊赐履的以上说法,和正史中记载的完全不同,也和民间流传的“张天师刺探军情说”很不一样。作为儒家的正统文人,熊赐履的本意大概是想讥嘲张天师一回,却没有料到最后却帮了张家的一个大忙:以后再有人骂天师是“汉奸”,张家人可以马上翻出熊大学生的书来,理直气壮地说:看到没有,熊学士这里写得清清楚楚嘛,没有的事儿!完全是那个不要脸的王一清造的谣!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极至论坛 ( 粤ICP备11107863号 )

GMT+8, 2024-5-17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