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41:14

《出使南极》——张彬彬

张彬彬 著   来源:大连日报
  
她,曾穿越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骑着骆驼跋涉六天六夜、闯进军事禁区西沙群岛……2008年岁尾,她再次出发,这一站的目的地是南极。她见到了浩瀚的冰原、蓝色冰川、挤满冰山的企鹅、罕见的鲸群……可谓“身在地狱、眼在天堂”。她以一个记者的敏感和游客的身份记录下了南极之旅的点点滴滴。
  
南极有约
  
初次谋面的朋友几乎十有八九都会现出几分惊讶:
  
那个穿越魔鬼不敢走的罗布泊的女记者真的是你吗?
  
那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骑着骆驼跋涉六天六夜的女行者真的是你吗?
  
那个闯进军事禁区西沙群岛的小女子真的是你吗?
  
那个驾车走在川藏线、新藏线、青藏线的“野驴”真的是你,真的、真的都是你吗?这样的发问毫不奇怪,因为我看上去很弱小,其实上帝赋予我非常好的体格;还因为我虽是平常女子,骨髓里浸透着男子汉的气概;更因为我虽天性温良,基因里却凝聚了北方民族的坚强。
  
问我下一个目标是哪?我平静地答:南极。问:之后呢?答:北极。
  
再问:然后呢?
  
再答:我已经在地球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睡了一夜,还要到地球海拔最低的死海游泳……
  
“天地有大我,不做小女人”,当我在《七野驴横行天堂》扉页为朋友写下这句赠言时,万丈豪情溢满我胸,我要在世界海拔最高与最低的地方,在地球的最南与最北的两极,搭建自己的人生框架。
  
在这个地球已经被人类践踏得不堪入目的时候,南极这个为冰雪覆盖的、占世界陆地面积10%的白色大陆,是地球上最后的一块净土。因为这个孤立的白色大陆遗世独立,蝗虫一样的人类不能轻易抵达,那里的空气不曾被森林一样的烟囱、喷毒一样的汽车尾气所污染,那里的原始状态不曾被越盖越高的摩天大楼和越修越宽的高速公路切割出道道伤痕,那里的土著居民企鹅、海豹、鲸鱼,仍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
  
登上南极点是所有南极探险中最艰苦卓绝的发现,是由挪威的探险家阿蒙森于1911年12月14日摘取桂冠的。而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斯科特是在阿蒙森抵达极点的第34天,成为人类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那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一行5人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临南极点。正当他们欢呼拥抱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面挪威国旗,还有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写给斯科特与挪威国王的两封信。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极点推到了惨痛极点。回程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死去。剩下的队员在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公里时,遇到疯狂的暴风雪。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他用僵硬的手签完名,又作了最后的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过了将近一年,后方搜索队才在这里找到睡袋中的3具尸体。斯科特历经艰辛,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探险日记、照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首摘南极点桂冠的阿蒙森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将探索极点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1909年,他正在制定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已捷足先登的消息,遂放弃北极,转进南极点。途中又得知斯科特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但他没有放弃,因为他深知,此行极为艰险,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即使到了最后一刻,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阿蒙森载誉凯旋,斯科特全军覆没。也许悲剧更具震撼力。人们在记住阿蒙森的同时,同样记住了斯科特。1957年,美国在南极点建立了科学考察站,就以阿蒙森——斯科特站命名。
  
人类抵达南极点,还不到100年。发现南极也仅仅2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已有28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5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几十个夏季科考站。
去南极,去呼吸很少有人呼吸的纯净空气,去丈量很少有人踏上的冰原,去体验极其宁静、极其晶莹、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光能看很少有人看到的极地风光,更踏着探险先驱者的足迹,感悟他们的精神境界。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旅行更让我心驰神往的呢?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43:24

找到了组织

去南极,谈何易?那块白色冰原,被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延伸的南大洋重重包围着,那是个冰雪风暴寒流统领的世界,没有人类立足之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国籍的地方。驾车不能去,飞机不能去,普通航船不能去,唯有特殊钢材制造的万吨级的破冰船才能抵达。

自己若是科学家有可能到那里考察。可惜自己与科研不搭界。

若以高级记者身份呢?我设法找到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答复是,必须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四大媒体的记者。我说,我虽非中央级记者,我写书在全国发行啊?他说:那你可以先报名,在这里备案,可去了中国的南极考察站,至少半年才能回来。啊?!我还要上班,还有年迈的父母,在读的儿子,怎么可以甩手走呢?罢,罢。

难道就没有别的蹊径吗?我在网上搜索到南北极研究所,找到著名科学家、南北极地图测绘者鄂栋臣教授,他半生十几次往返南北极,是中国南北极研究的权威,得知我的迫切愿望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会帮助我圆梦,可需要耐心等待。

我是风、是雨、是雷、是电,想到了,就等不及。网络帮了我大忙。在漫无边际的搜索中,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南方日报》的一篇“极至俱乐部一年走三极(南极、北极、珠峰)”的专题报道,一个传奇人物浮出水面。他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12次进西藏、6上珠峰大本营、曾带领广东首个女子自驾车队50余人穿越生命禁区——罗布泊。他策划了狂野东非的大型自驾活动,已连续4年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大草原领略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动物大迁徙的奇观。的车轮已经撵过五大洲30多个国家,甚至连上月球、去太空都不放过。

他是真正将旅行融进自己的生命中的人。他的行走,不是跟在别人身后走,而是自己走在最前面,带着同样爱走的人一起走。

他的号召力、执行力、胆量、勇气都非常人能比,若能认识他,去南极北极岂不唾手可得?于是,搜索极至的网站,找到俱乐部的电话,顺利接通了。

带点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从听筒里徐徐传来。说:我不希望别人去走完后来告诉自己,而是自己去走完回来告诉别人。人生苦短,地球很美,但很多地球的美景正在消失,没看过的要赶快去看,看过的就更加要竭尽全力做些事情。我说:旅行是我生命的重要部分,也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条电话连线,两边热血沸腾。认识,将我与更广大的世界联系起来了。我国还没开放南极之旅,极至俱乐部2007年组织了三个团队去南极,在中国首开先河,我这次参加的是南极四团。
南极是地球上的寒极,比北极还冷,平均温度是零下62℃,前苏联学者曾在东方站记录到零下89.2℃的低温。吐口痰,不等落地就变成冰球,尿泡尿不等落地就变成冰棍。

南极还是风极,风势之强堪称世界之最,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天就有300天。飓风风速达100米/秒,其风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

还听参加极至南极二团的队友说,他们准备在南极登陆长城科考站时,亲眼目睹先他们抵达的一艘破冰船在风浪中渐渐下沉,三个小时就没影了,那情景惊心动魄,幸亏现代化的通讯、求援及时,船上的游客被一一救到岸上,而二团的船临时取消了到长城站的参观……

远在美国的老同学打来越洋电话:南极的夏季虽然气温在摄氏零度到零下5度左右,可与家乡那里的零下5度是有质的差别的。南极是亘古不化的冰川雪原,有一丁点风,温度就会急骤下降。那里的天气不好的时候多,上不了岸,拍不了照 ,满眼看到的都是白茫茫、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景象……那样的地方看一看照片就可以了,不应该亲自去。

正是因为不应该,才吸引着我,让我着迷。真正刺激人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去南极的船票极至俱乐部去年就预订了,我报了名,马上就交了2万元押金,提前3个月付清了全部10万元费用,我是绝对不打退堂鼓的。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45:02

南极,难极,难及

一切都乱了,乱得没章没法。床上、沙发上、地板上、桌子上,新买的碟《南极大风暴》、《快乐的大脚》、《帝企鹅日记》等等,正在抓紧看的书《人类探险全记录》、《南极洲历险记》、《地理博物馆》等等,此行时间不长,却要经历春夏秋冬,四时的单衣、羊毛衫、羽绒服、冲锋衣,缺一不可。

与本次行程的领队兼翻译、正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广州女孩袁茹通话,她已经去过两次南极,她说,冲锋衣可以不要,破冰船靠岸的话,船公司给每人发一件风衣,比自己买的实用,同时还发水靴,必须自备的是防水裤,每次上岸都是从破冰船下来、分乘几艘橡皮艇,上船下船风浪大,裤子很容易打湿。

必带的还有望远镜、放大镜、太阳镜。多年未变的发型,决定变一下,让自己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更重要的装备是摄影、摄像器材,笔记本电脑,还配了一个320G的移动硬盘。

给神奇的南极带点什么礼物呢?为船上的各国朋友带点什么呢?最终,我选择了水墨画、书法,还有冰酒。

越接近那个日子,我越兴奋难抑,那种心灵的悸动,发自内心的喜悦,对未知的神往,经常使我从梦中笑醒。

也许是心太切,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要抑制一下我的情绪吧?在还有两天就将起程、已经安排好谁来送我去机场等事宜的时候,在那个漆黑的夜半,突然接到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因签证延误,行程不能如期。

顿时,仿佛在南极冰盖上小心翼翼行走的我,突然掉进冰缝,刺骨的冰水迅速浸透我的羽绒服,我拼命地向上挣扎,周围的冰沿又光又滑,几经扑腾,我已冻僵,恐怖袭来、痛苦袭来……这就是我接到电话的第一感觉。

老袁在电话中说,他在京坐镇多日,因为领事馆人员的变动等复杂原因,极至订购的倒换三个航班的所有机票和破冰船的船票都需要改签,损失巨大,这是他们多年来遭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寒流。

他已经几个通宵无法成眠,声音有些沙哑,流露着几分激愤、几分焦灼、几分无奈。我尽量平心静气、从容劝他:事已如此,只能面对,先好好睡一觉再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一夜,天生不知愁为何物的我,睡得很香,因为几天来即将出发的紧张一下松弛了,虽然同事和朋友们的饯行酒已经喝过,虽然因此无法与从美国归来30年未见的老同学见面,可这都是天意,顺其自然好了。

第二天一早我给老袁发短信:彩虹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没什么大不了的,试着笑一笑。一切都要继续,精彩在后面。极至在,希望在。南极、难极、难及吗。他很快有电话打来,告诉我,极至已经召开股东紧急会议,从香港、巴黎、阿根廷起飞的所有机票和挪威的所有船票都已经改签;今天下午将召开广州南极四团队友延期发团说明会议。他马上赶赴北京,预计28号拿到签证,他会第一时间告诉我。

2008年12月10日,北京时间9时20分,飞机从长春龙嘉机场傲然直冲云天,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南极,我终于奔向你!

南极。这注定是今生一次最远的旅程。除了上月球,再没有比南极更远的目的地了。此行往返5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了。从中国东北角的长春飞东南端的深圳,从香港特别行政区飞法国首都,从巴黎飞阿根廷首都,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然后9天9夜乘坐破冰船。若是陆路、或水陆恐怕至少要一两个月。若是徒步,这辈子也休想走到了。

与我同行的是国商老板徐深秋和他的夫人葛兰。葛兰特意买了许多明信片和有南极企鹅的邮票,还刻了南极标志的印章。徐总爽快地给我代了一份。

这过程中,拿出徐总的企鹅印章向朋友炫耀,鱼儿竟然不声不响地又用橡皮雕刻了一只卡通企鹅。我把这只小企鹅也一并印到我准备的信封上,这样,我的每个信封上就是6只小企鹅,此行我是率领1000多只企鹅一同上路,再印上所经之地的一个个印章,回来送给热爱南极的朋友们,那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48:56

百年修得同船渡

飞机在青岛经停,午后14时50分抵达深圳。已在机场门口迎候,黄衣黑帽。

终于看到他了!没有客气,没有寒暄,像上辈子就熟悉的老朋友,很久未见有点激动。他与我想象的没有太大的差别,高高的个子、结实的身体、有力的大手,简直就是北方的男子汉,浑身洋溢着沉稳果敢活力激情。

我们入住明华国际会议中心,最急于办的,就是脱掉厚厚的棉衣,换上短袖衣服,这里的温度是零上28摄氏度。此次行程,一会儿冬,一会儿夏,这是我们更衣的开始。

极至四团——一群充满活力的爱玩的精英聚集到一起了。

老Z祖籍河南,长于四川,所以名为河川,属猴,摄影发烧友。他虽然身居南方,却多次将触角伸到北部的长白山,西坡、北坡、南坡他都多次光顾。11月初,长白山天池冰封雪飞,他不知道是怎样登上去,并拍下雄奇美妙的天池。

我的镜头对准突然摘掉帽子、露出光头的吴国良,他一拍脑瓜:“就拍这个!”他说他的名字代表自己是国之良民。别人插嘴介绍说,他是单车王子!我以为是单独驾车,说着说着,才弄明白,他竟然骑着自行车两次进藏,环游中国,什么路都走了,什么苦都吃了,有时一天光补车胎就补三四次。他对大兴安岭“小咬”、牛虻的记忆苦不堪言,被叮咬挠伤的疙瘩现在还有斑痕呢。他是从2004年开始上路的,至今累计行程3.5万公里。

长得十分娇小的袁茹,这是第三次去南极了,她参加过极至南极一团和南极二团的旅行。袁茹三次去南极身份不同,第一次她是旅行者,第二次是翻译,这一次是四团的领队兼翻译。袁茹从2005年开始远足,她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她喜欢南极,认为那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看上去朴实内敛的骆浩良,已经随极至二团去过一次南极,这一次是专程陪同妻子曹懿欧来的。为了这次行动,他们将小镇里的工厂托付给朋友管理,妻子一个劲地说:“啥都不顾了!”眉宇间溢满幸福和自豪。

顺德来的三位,我称他们为“三剑客”,英俊小伙吴建忠,长得白净,穿着白色衣服,我暗叫他“浪里白条”,晚上又加了件黑色的绒衣,黑白对比强烈反差,更显几分英俊。那个海拔1.82米的陈海峰,见谁都像自来熟似的,不一会儿,就唤我“笑眯眯”。我已经宣布自己是此行中的大姐大,可他还是没大没小。另一员剑客冯强,敦敦实实,穿红色冲锋服,办事有板有眼,沉稳成熟,年龄不大却被众人称为强哥。他们三人都是民营企业家,自诩“无业游民”,那含义就是,不是公家的人,是自由人,他们经常聚会、驾车游。

此行最年轻漂亮的是21岁的小嘉,她生于黑龙江,刚刚在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对编导感兴趣,能否成功需要机遇、坚持、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她对从事自己的专业信心不足,但她决定争取在北京发展,或到国外深造。

还有诗人紫良,很有灵气,刚刚即兴写了一首,通过手机发给国内关注他的朋友,诗云:天下任遨游,世界随便走,极地摘星月,冰海猎风流。皓夜冷清寂,丽日美景酬,人生无限意,感觉真自由。

陈丽霞是个好幸福的女人。2000年单位改制后,她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丈夫收入不菲,她喜欢旅游,每年出来三四次,玩累了,就跑到丽江休息十天八天的。她既不摄影,也不为文,就是轻松地玩,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她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一起乘破冰船去南极,这是怎样修来的啊。”

她说得不错,从今天起,每一张从前不相识的面孔将不再陌生,我们将在一起度过许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这些人每一个都是有实力肯把钱扔在路上的玩家,各自带来了许多有别于以往的新鲜元素,不同的风格,超乎寻常的自在、随心所欲。

我买的一条抓绒裤很大程度是因了那句我喜欢的广告词“探路者,自由的心”。这些人都具备了这样的情愫,这一切都使此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靓丽、魅力和期待。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52:48

逐日南下

12月11日早晨六点,我们从深圳蛇口港乘船至香港机场。11点乘法国航班飞往巴黎。

国际航班与国内航班不一样,每人发了一个蓝色的眼罩和一副耳机。眼罩是睡觉用的,耳机是用来听节目的。每人面前一个小电视屏幕,可以点击新闻、歌曲、电影、体育比赛等各频道,还可以看飞机运行路线图,以及飞行的高度、时速、室外温度、距离出发地里程等信息。

服务生推着小车送来各种饮品,身旁的老外点了小瓶的威士忌加冰块。我觉得好玩,打着手势:照此办理。一是省了语言表述的尴尬,二来学学西方的生活方式。看了老外一眼,他与同行的小伙相视而笑,故意瞧着我,碰下杯,轻抿一口,作出很辣的样子,以为我不知道这是酒呢。我会意,黄澄澄的液体加了冰块,举杯来了一口,洋酒的味道,不那么冲,很爽口,我望了邻居一眼,两人举起大拇指,对着我笑了。

午餐有三种套餐,还有零散的糕点供乘客选择。为了省事,邻居要什么,我要什么。

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一定像憨豆先生,有一点可爱和可笑。

餐毕,又照邻居办理,要了小瓶威士忌,几口喝尽,没多会儿,我甜甜地睡着了。

朦朦胧胧中被轻轻的笑声唤醒,原来两个法国小伙以为我醉了呢。我两手双合,放在枕部,做出睡觉的姿势,他们明白我此次喝酒的用意,点头笑了。

北京时间0点,以为外面会天色大黑,可拉开窗帘,外面跟白天一样,太阳始终在飞机的左翼上方高悬。小时候,望着将要落山的太阳,我总痴痴地想,追着太阳的脚步,到最远的天边,看看太阳怎么落下去的,那该多好!

现在我们就追逐着太阳,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飞行。

抵达巴黎是当地时间17点35分,北京时间24点15分,时差7个多小时。当飞机在巴黎上空盘旋降落的过程中,我先是看到了绵延的塞纳河,接着又看到了鹤立鸡群的艾菲尔铁塔,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我怦然心动。我多么向往着在巴黎一游,遗憾的是这一次行程没有这个安排,没办理法国签证,即使在这里待机6小时,也无法离开机场一步。

当我们再次乘坐法国航班起飞时,航班开始飞行在大西洋上空,距离海面8800至9000米,不像上一个航班脚下是高山大河,都在1万米以上的高度运行。飞机是阿根廷时间22时20分起飞,预计明天9时56分抵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与北京的时差是11小时。此行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跨越了11个时区。

有生以来第一次连续乘坐4次长途航班,仅仅在飞机上的时间就有40个小时,这还不是最大的辛苦,还有重重大洋的包围,还有魔鬼西风带的惊涛骇浪,都在前面等着我们一道道过关呢,队友们现在的状态都很好,再折腾两天会不会情绪低落呢?我想不会,因为一想到南极,就全身充电,什么艰险都不在话下,真的,就像唐僧西天取经,就像神话故事中考验勇士的种种磨难,我们去南极,不经历“难极”,不是人人都能去了吗?

12月12日早晨,先是我看到一轮皎洁的圆月,不一会儿,葛兰从飞机后部匆匆走到我身边,拽我快到后面看,只见太阳正渐渐从云中露头,那景色真叫绝了。一个外国男子,主动将靠窗的座位让给我,我举着摄像机边拍摄边喃喃自语:“又熬过了一个黑夜,早晨已经来临,地球南部的太阳正在升起,云海像风吹过的沙漠的云卷很奇妙,太阳的光芒不是均匀地散射,而是像五角星,从粉、蓝、黄的云海大浴盆中脱颖而出,变成透明的银白色,那银白一点点地扩大着,氲染着整个天际,此刻,我与太阳平行,飞机像天体中的一颗星,与太阳并驾齐驱。太阳升起来了,越看越绿,一圈带着光环,亮晶晶的。我弄不清楚,是我在等待着太阳,还是太阳在迎候着我呢?我知道,外国人听不懂我的呓语,我想怎说就怎说,毫不避讳什么,真的惬意极了!”我这样为我的摄像解说时,忍不住望了身后的老外一眼,他正慈爱地冲我微笑呢!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53:53

美女、足球与探戈

走下飞机,顿时神清气爽,这里的天湛蓝,这里的云纯白,这里的阳光金黄,这里的空气好新鲜。当地导游小胡说,这不奇怪,16世纪初,远道而来的西班牙探险船队驶入拉普拉塔河口,一名船员不禁高呼:“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语的意思是:多新鲜的空气啊!这一感叹日后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称。

这里与上海是位于地球直径两端的对折点,时差12小时。两点季节恰好相反,两点之间的距离两万公里,等于地球半圆周长。布宜诺斯艾利斯作为西班牙殖民中心持续近300年之久,1816年阿根廷独立时被定为首都,今日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跻身于世界特大城市之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滋养了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无法复制的天才人物。一个是超级球星马拉多纳,一个是影响西方世界的贝隆夫人。他和她都来自社会底层,用自己的天才、冒险、拼搏,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机场距市区40公里,沿途壮阔的拉普拉塔河,许多绿地、街心公园、广场和纪念碑,以及欧式建筑一一从眼前闪过。进入市区,街心广场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有些街道还保留着方块石头马路,有的地方还保留着一段电车轨道。

我们在拉普拉塔河边的一座漂亮的餐馆就餐。正宗的西餐,每上一道餐,换一套盘子、刀、叉。服务生都是西装革履、扎着领结的男士。

餐后,小胡带我们游览博卡港。走进糖果盒足球场,迎面就是金黄色的马拉多纳塑像。陈海峰说:“马拉多纳塑像弄得太矮了。”我说:“他本来就矮,1.65米!”当然啦,他在球迷的心目中却是最高大的。

在形状如糖果盒的足球场的看台上,我不顾暴烈的阳光,静静地凝视着主席台,那里是每有大型赛事,马拉多纳就座的地方。此时球场空荡荡,可我仿佛听到观众席上的山呼海啸,仿佛看到马拉多纳带球飞奔的身影。

从足球场出来,我们沿路走去,整条博卡街两旁被涂得花花绿绿,墙上还有许多阿根廷艺人的浮雕作品,耳旁飘荡着优雅的探戈旋律,音乐起处,一个个彩色的大凉棚下,奔放的探戈舞激起人们一阵阵喝彩。我们边品白葡萄酒,边欣赏原汁原味的探戈表演。小胡告诉我们,探戈的踢踏等动作需要高度密切的配合,所以舞伴都是终生固定的。你看他们双双的表情神态,含情脉脉,就像恋人一样。

探戈在阿根廷曾经因为意识撩人而遭禁制,然而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探戈依然性感大胆,哀怨却又动人,成为城市的灵魂。回程时我们特意到小天使餐厅,欣赏专场的探戈表演,在舞美设计和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带有情节的探戈表演如梦如幻。

我们在有名的圣马丁步行街散步,路两边布满大大小小的店铺,五光十色的商品琳琅满目,热闹的路上有拉提琴、手风琴的小孩,有跳探戈舞的青年,有唱歌的歌手,有画画的美术家。遗憾的是我们同伴的价值十几万元的伯爵手表竟然在这条繁华的街道被人抢走了。

走到下榻的宾馆附近,看到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那个矗立着自由女神雕塑的自由广场,人山人海,人们打着旗子、举着标语,呼着口号,敲锣打鼓、放鞭放炮,甚至载歌载舞,天空中还有氢气球在飘浮,简直像狂欢节。

我对这种游行很好奇,很想看个究竟,便跟着游行队伍录象。后来据小胡说,这样向政府抗议或提出要求的示威游行,在这里司空见惯,每周举行两三次是正常的。

游行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这些底层人的生活也需要刺激,游游行,释放一下不满情绪,有什么不好?

我一个人去参观总统府,也叫玫瑰宫。这样最高的权利机构,本来应该壁垒森严,可在阿根廷,任何人不需要任何证件随意出入。从前阿根廷有两个政党,一个设在白宫,一个设在红宫,25年前握手言和,把权力交给百姓,玫瑰宫就是红色和白色混合的粉红色。

在布市逗留的时间有限,可这座十分欧化的城市,给我的惊奇与遐想,这里所具有的独特风情和生活方式,令我难以忘怀。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54:49

世界最南端的乌斯怀亚

12月14日上午11时,飞机徐徐地降落在地球最南端的火地岛。一走出机舱,顿时像进入天然大氧吧,空气清新极了。我几乎第一个冲出机场大门,撒欢地蹦一蹦,这里的土地与中国的土地一样坚实,我放眼四处环视,这里的天空比故乡蓝些,阳光比故乡足些。满眼皆绿,花团锦簇,不远处就是宁静的海湾,周围是阳光下闪烁着荧荧之光的雪山。那绵延起伏的雪峰,使我想到青藏高原,不同的是,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高寒缺氧,令人望而生畏;而这里的海拔仅仅10米,呼吸起来,身心舒而爽。

我们12月10日从长春启程,先后倒换了4架航班,到香港,到法国巴黎,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万米高空上飞行的时间达40多个小时,航程2.7万多公里,今天终于来到世界最南端的港口城市——乌斯怀亚。

当地导游劳拉告诉我们,小城只有6.5万人口,小城很小,在许多世界地图上都找不到标记,可你若知道她是人类可以居住地方的最南端,是世界的尽头,是真正的天涯海角,就会一下子找到她的准确位置:她坐落在南美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的最南端,北靠安第斯山脉,面对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比格尔海峡。

她说火地岛是1520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的,他经过这里时,看到夕阳下一片金光照射在岛上,像火一样美丽灿烂,所以取名火地岛。还有一说,麦哲伦率领船队航行到此,岛上的印第安人点燃篝火发出驱逐警告。

又过了三百多年,1832年-1836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到这里考察,他乘坐的船叫比格尔号,这样你就知道我们面对的海峡为什么叫比格尔海峡了。

1880年后,由于火地岛牧羊业的兴起和发现金矿,智利和阿根廷开始向岛上移民并建制。乌斯怀亚市是阿根廷1884年建立的。

谁也不会想的到,这里最早的开发建设者是监狱的犯人,阿根廷连续50年将一批批囚犯流放到这里,这里远离文明社会,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困苦,即使给这些罪犯开工资,岛上的物资匮乏,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罪犯是开发这个小城的功臣。为了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岛上有座监狱博物馆。

岛上还有一个印第安人博物馆。岛上的原始居民是奥那族人,他们过着流浪生活,住的房子非常简单,就是在地上插几根木棍,再搭上几张骆马皮。后来许多土著人被掠往世界各地做奴隶,留在岛上的也饱受欺压。据说,岛上最后一位原始居民前年刚刚逝去。

我们的中巴停在小城的山冈上,顿时,整个乌斯怀亚尽收眼底。小城沿比格尔水道而建,既有现代化建筑,也有镀锌铁皮盖顶的简易房屋,还有几十年前的木头房子,所有的建筑都只有一两层高,建筑物五颜六色,像一片色彩斑斓的魔方匍匐在晶澈的水道旁,蓝天大海映着山顶的积雪和山谷的冰川,山腰间林木苍翠,山脚下牧草丰美,对岸智利境内的雪山闪着寒光,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现在正是这里的夏天,白天长达近20个小时,半夜23时太阳才落入海面,凌晨4时多,太阳又升起。气温零上10摄氏度左右。

午后,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我独自跑到邮局,不料今天是礼拜天,休息。经一家卖明信片小屋的女士指点,我来到了一间工作室,一眼就看到了邮戳。我的信封一大堆,我像卓别林机械地拧螺丝似的,按一下印泥,按一下信封。她俩端详着信封,流露出喜欢的神色,因为那上面有汉字,有长春市花君子兰图案,这对于她们也是遥远的密码吧?我每人送一枚,其中一个姑娘从桌面上拿过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面是粉色的小卡片,每个卡片左下角粘着一枚绿叶,中间印着南极大陆的地图。这是她们自制的小卡片,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可以随便带走。我再一次感受到阿根廷人的浪漫情怀。

这里的纬度是54°47’,距南极半岛1000公里,是去南极考察最后的物资补给基地。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也在此停泊过。

我已经闻到南极的清冽气息了。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55:35

“前进号”破冰船

下午4点钟,我们急切地向港口的码头奔去。我们一到这个海港小城,就望见一个庞然大物停泊在港口,“前进号”破冰船摆出一副威武雄壮、大气凛然的样子迎候着我们。它将载着我们到南极半岛,我们将生死相守9天9夜,我们的命运都掌握在这个巨人的手里。

不同肤色、不同头发的各国客人兴奋地站在甲板上,操着各自的语言,哇啦哇啦兴奋地直叫。

破冰船对人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一听到这个词,就立刻想到南极的寒冷、险恶。这艘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游轮,名为M/S FRAM前进号。它籍贯挪威,是2007年下水的新船,不满两岁。它是用特殊厚度、高张力、耐低温的钢材制造的,并配备强大的动力引擎,可以在一米多厚的坚冰上冲撞破冰前进,并且有抗摆系统以减低船身的摇晃。这艘破冰船的体重12,700吨,它将冲破惊涛骇浪,在南极拥挤的浮冰中奋勇前行。

船上可以容纳318位客人,但根据国际《南极条约》和南极旅游管理者协会“不能超过100人同时登岸”的规定,严格控制到南极旅游的人数,最大的破冰船只可承载200人。前进号的游客来自25个国家,其中美国人最多,54人,德国36人。香港游客有一个16人的旅游团队,还有一个15人自发组成的俱乐部,北京有两个散客,加上我们14人的极至俱乐部,总计49人,占全船人的1/4,大家感叹不已。不知谁说,这样才是正常的吗,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以前没有中国游客,就是不正常!的确,从2007年中国才有游客奔赴南极,而此举的破冰者就是极至俱乐部,现在中国到南极的游客不超过100人,我们仍属于先头部队呢!

船上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联合国啦,这注定是一次奇妙而精彩的旅行!

我们登船后,先到四层船舱的中间部位报到,办理登船牌,上面有姓名、照片、舱号等,紧接着是发放蓝色的防风防雨登陆服、救生背心,熟悉紧急疏散路钱,并拉响汽笛,进行遇难时弃船逃生的演练。

每个船舱都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同行的紫良住的是5层尾部的海景房,房间很宽敞,落地窗,还有单独的观景甲板,价格要比普通的船舱贵许多。价格最便宜的是4人内舱,上下床,显得局促些。

船上第4层的休闲厅全天提供热水、茶包、咖啡、酸奶、果汁,并有各种蛋糕、面包、饼干,是约会交谈的好地方。一个小商店,卖各种明信片、光碟和探险用的衣物。一个图书角,放着许多南极和旅游的画册。还有电脑上网的地方,只是网速极其缓慢。船上第7层的酒吧出售各种饮料与酒类,这里是一个巨大的观景台,它面对大海的三面都是落地的大玻璃窗,蔚蓝色的大海就在面前荡着白色的浪花。

船上安排的各种讲座,有南极的历史、鸟类、气候、生态、探险家等等,无论风浪多大,无论几个人参加,这些活动都例行不误。

船公司每天晚上都把第二天行程的安排和注意事项印好,发到每个船舱,发给我们的资料都由袁茹简单翻译后,复印给我们团队人手一份。

21点45分,船公司的欢迎仪式热烈而愉快,笑声此起彼伏。船长神态沉稳而有风度,使人觉得乘坐他指挥的船踏实而有安全感。总领队是位干练漂亮的女士,讲话噼噼啪啪像炒豆,好像连喘气的间歇都没有。我听不大懂,只能被那些快乐的笑声一次次感染,心情好极了。

有人提问:“为什么近两年,南极破冰船的事故多起来?”

船长回答:“冰川融化的速度太快,水位升高,水下情况变得复杂了,有时船靠岸,却触礁了。”

还有人问:“去年这艘破冰船曾出事故,什么原因造成的?船长的职位受没受到影响?”

船长说:“由于风浪大,四个引擎全坏了,是客观原因,我们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了游客的安全。至于我的位置,我不是还陪着大家一起进行南极之旅吗?”

在一阵阵笑声中满载梦想的破冰船已经开始向纯净、绝美的南极挺进。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56:59

海盗之歌

夜晚早已降临,天还大亮着,因为夏日进入了高纬度地区,我们再也看不到彻底的天黑。今晚我们将过第一道鬼门关——德雷克海峡。还没出发前,这个名字就已经一次次地让我发晕,此行最艰难的就是这一段的对抗了。

这个海峡被人称之为“魔鬼西风带”、“咆哮西风带”、“死亡走廊”,单看这些词,就可以想象得到它的可怕滋味。

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来自北半球的南风,与来自南半球的北风,因地球由西向东自转产生的偏向力,相应地把南风转变成西南风,北风改变成西北风。其次,由于南极与赤道间存在巨大的温差,不断地形成气旋,在这一带交汇,威力格外强大。风暴一直是德雷克海峡的主宰,一年365天,风力平均都在8级以上。这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宽度达970公里,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

我想,正是由于有西风带做天然的屏障,才使得南极这片净土鲜少被人类践踏吧。不知有多少勇士的船在这里打翻,不知有多少探险家在这里葬身鱼腹,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跟上来,终于有劫后余生的勇士闯过去了……

记得去西沙群岛时,我曾晕得一塌糊涂,那仅仅是刚出大陆架,是大洋的边缘地带;而这里是地道的南大洋,人类能发现这里都是个意外。我做好了大晕特晕的准备。

欢迎会后,领队让大家马上吃晕船宁,躺下睡觉,让西风带在睡梦中通过。我多想瞪大眼睛,把自己想象成海盗,感受一下当年海盗王德雷克所经历的险境……

那支传唱了几百年的古老的“海盗之歌”在我耳畔荡漾:“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

这自由奔放的歌词,让我着迷,尤其是行进在德雷克海峡,更令我荡气回肠,一种英迈之气在我周身荡漾。因为我景仰这个海峡的发现者德雷克,他是一个最了不起的海盗,他的名字,是勇猛、强势、男子汉的代名词,他的一生是个传奇。

弗朗西斯·德雷克(约1540-1596)出生于大航海时期,他所居住的英国已经过渡到生产力急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但是当时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人。

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于风暴袭击,船只严重损坏,西班牙总督先是同意进港修理,但几天后突然下令将英国船员全部处死,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虎口逃生,复仇的烈火在德雷克心中点燃,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轨迹。

德雷克多次从英国出发,直奔美洲沿岸,一路打劫西班牙商船。1577年,西班牙军舰追击时,一路南逃的德雷克,无法通过封锁的麦哲伦海峡,在猛烈的风暴中,他所乘坐的“金鹿”号同船队其他伙伴失散了,被向南吹了5度之多,到了西班牙人也未曾到过的地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火地岛就是传说中的南方大陆的一部分,但此时呈现在德雷克面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德雷克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德雷克海峡”,从此人类向南极的脚步又推进了一大步。

作为一个大冒险家,德雷克算是幸运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在菲律宾被土人做成三明治吃掉了,而德雷克发现这个海峡后,一直向西横渡了太平洋,于1579年9月26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朴茨茅斯港。这次航行再次将德雷克推上辉煌的峰巅,这是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凯旋时,他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被誉为“英国民族英雄”、“自由英国的旗手”。太平洋再也不是西班牙一统的天下。

1587年,英西海战爆发,德雷克率领34艘海盗船为前锋,大败西班牙由130艘战舰组成“无敌舰队”。此后,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国逐渐取代其成为海上霸主,而德雷克则被封为英格兰勋爵,登上海盗史的最高峰。德雷克一生不停地征战,56岁时在海上因痢疾病逝。这位一生与海为伍的盖世英雄,用帆布裹尸,魂归大海。

Admin 发表于 2009-6-9 15:58:21

温情西风带

这一觉,我睡得一塌糊涂。似乎曾经醒过,有吱咯吱咯的声响,船舱的硬塑窗帘一掀一掀地忽答着,身体一顿一顿地,前一下、后一下,像在摇篮里,轻悠悠地晃动,并不剧烈。可能是晕船宁发挥了药力;也可能是出发多日、一直未能好好地睡上一觉,过于疲倦的缘故;最大的可能是西风带没有兴风作浪,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宁静。

醒来时,心情很好,有了这个好开头,就不愁西风带过不去。

早餐时得知有两名队友没来就餐,有一名队友只吃了点水果。大家都很庆幸,这么平稳地行进在德雷克海峡,实在太意外。西风带竟以少有的温顺驯服很乖地迎候我们,以至大家都有点缺失什么的感觉,很庆幸没受到折磨,可也有点遗憾,陈海峰甚至说:“真的有点不吐不快呢!”葛兰说,“但愿回程有点风浪,让咱们感受一下西风带的厉害。”我不敢太侥幸,我尝到过晕船的滋味,我未雨绸缪地说:“别高兴得太早,西风带刚刚走完1/2,谁能预测下午和晚上的情况呢?”

上午,船公司安排了鸟类专家讲座、南极历史讲座。我虽然听不大懂,感受一下也是不错的。那位资深的科学家,讲得及其生动,屏幕上更换着鸟的视频资料,他偶尔学一声鸟的叫声、或特殊的动作,逗得大家笑声不绝。在随后的旅行日子里,我发现他不光是科学家,还是一位探险家。每次登陆,都有船公司的探险家先于我们登陆,并在冰原上踏查,在他们走过的地方插上小红旗,确保绕开冰缝和较深的积雪,我们便沿着这些路标和脚印行进。他们最先登岸、最后撤离。其他的专家、学者也都是一身兼数任。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听完讲座,我便跑到7层的健身房,看到队友单车王子正在挥汗如雨地骑自行车。我也是运动型的人,在家每天都要晨炼,好像若不出一身透汗全身的细胞就没醒来似的。在船上还能进行锻炼,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船上的锻炼与在地面上的不一样,破冰船上与普通船上锻炼不一样,经过德雷克海峡与普通的海面上锻炼不一样。我边跑、边蹬车、边目视着前方,那前方不是如林的水泥建筑、不是人工的花草树木、不是熙熙攘攘的车流,而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而是与海相衔的辽阔天空、而是与天空和海洋一样浩瀚的心情,我在踏着波浪跑,我在踩着浪花行,人生中怎么会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呢?

一顿摸爬滚打,一身大汗淋漓,本来有的那么点晕船感觉,也都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汗浴之后,我又跑到7层船中部的按摩浴池。仰卧在热气蒸腾的圆月型按摩池里,仰望着蓝天,身边就是海洋,听着风浪拍击着波涛,不时有鸥鸟在头上掠过。啊,简直赛过活神仙了。

这就是西风带吗?据介绍,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其风暴天气之频繁,风力之猛烈,天气之变幻莫测,都是难以想象的。

根据澳大利亚的莫森站20年的观测统计,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300天,曾测到每秒82米的风速,相当于12级台风的2.5倍,这样的暴风能卷走飞机,使200公斤重的大油桶像鸡毛一样被抛向空中。法国的迪尔维尔站还曾观测到每秒100米的强风,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

1960年发生在日本南极昭和站的一次暴风雪事故,至今仍常被提起。那年10月10日下午,日本考察队队员福岛绅走出昭和站基地的食堂去喂狗,遭遇了风速达每秒35米的暴风雪,再也没有回来。直到7年后,日本南极考察队才在距离昭和站4.2公里的下风处发现他的遗体。

西风带的风暴毫不逊色,浪高超过10米、风力达40米/秒、船体倾斜达到30至45度是家常便饭。而现在,浪高仅仅7米,风速10米/秒,这也算是一个特例吧?西风带对我们如此关照,我们是如此的幸运,虽然有几分未见西风带真面目的遗憾,但这也是西风带的真实,它在向我们展示西风带罕见的温柔的一面,这会让许多来南极的朋友嫉妒呢。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出使南极》——张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