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ena 发表于 2007-12-29 15:25:17

南极日记(4)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7:22 编辑 <br /><br />    12月10日
    第四天
    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
    地理位置:57°44'S, 65°56'w
    凌晨3点,乍醒,感觉大地在摇晃。错了,应该是大海在摇晃。估计我们已经进入了drake passage。我对大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估计是因为小时候坐过一次从珠海到深圳的快船,船身成30度摇摆,晕得昏天黑地,自此以后,我就认为自己是极容易晕船的人。
    心理阴影还在,努力地让自己相信,这跟在摇篮里睡觉差不多。因为药的作用,又昏睡过去了。
    一大早,广播响了,我们的leader用他极其性感的声音,头一句说的是"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drake passage",语气及其轻佻,我说了一句,这人真欠揍。我爸爸估计也不舒服,对于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带队进入南极的人来说,西风带还是一个考验。
    挣扎着起来去餐厅,我们是领队,如果我们都倒下了,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日程表已经发下,用红字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腾出一只手来,意思非常明显。在餐厅里等待我们的团员,看看谁来了,谁不能来。有团员说了一句话非常经典,躺下来身体在晃,站起来脑袋在晃。
    到了7楼大屏幕看了看今天的天气报告,原来有8级风。后来我发现看不到海会比较舒服,于是靠在大玻璃的支架上闭目养神,还真有用,就这样睡过去了,醒来看到海脑袋又开始晃。想想还是赶快溜吧,回去再磕了一片药,继续睡。
    佩服那些在7楼坐在船头位置的人,那里是最让人难受的地方,不仅左右晃,还一颠一颠的。后来跟人家开玩笑说,谁要是说自己厉害的话,大家一块坐船头去,看看谁先受不了。
    午饭没有来齐人,晚饭情况好一点。每当有人抱怨说难受时,我们就让他看看周围的其他乘客,大多都是6,70岁的老人。有人午餐时在餐厅吐了,幸好我溜得快,不然会被传染的。那天说的最多的话是sorry,上下楼梯时老撞到人。
    今天没有什么特别安排,有好几个讲座,本来想去听的,无奈讲室在船头,进去受不了,只能跑。里面的人都是老人家,真是自愧不如。6点中有一个briefing,只有我去了,还看到香港来的夫妇jessica和Douglas. 没有什么重要内容,我们的leader讲的,不外乎是南极天气变幻无常,我们要灵活应对,be flexible. 最后讲出了一个兴奋的消息,如果天气允许,我们明天下午将在月牙岛half moon island登陆。
    晚上在咖啡厅上网,买了网卡,n贵,6个小时要36欧元。写下了一篇博文,纪录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请查看我之前的文章)。用skype打了个电话给妈妈撒娇。然后睡觉去。
    德雷克海峡,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cabe de hornos)一直延伸至南极半岛(antarctica爌eninsular)的一片水流非常急的区域。francis drake爵士于1578年踏上合恩角,成为当时抵达世界最南端的人,此海峡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Serena 发表于 2007-12-29 15:27:00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7:22 编辑 <br /><br />中午拍的,外面就是让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西风带海域

小玲 发表于 2008-1-8 19:36:05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7:22 编辑 <br /><br />    德雷克海峡 Drake Passage   
    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 以1578年首先到此的英国人名字命名,位于南美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公里,宽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海峡两侧气压差12毫巴,促使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C,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C,无浮冰。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     
    概述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公里,最窄处也有890公里。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符其实的“死亡走廊”。
    地理位置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沟通的重要海峡,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的地方。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历史      
    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严禁一切他国船只的来往,使太平洋变为西班牙的私海。这时,英国人德雷克的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击,德雷克侥幸逃脱后,为了报复就成了专门抢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盗。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该海峡就以其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然而,随着南极大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南极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纷纷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与探险。德雷克海峡,这条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众多国家赴南极科考的必经之路,也因此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南极大陆科考与开发的深入,德雷克海峡的战略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气候
    地质资料表明,德雷克通道在中周期和长周期的气候变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关系重大,一个可能的模式是:冰进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水位增高,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引发拉尼娜冷事件,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即西风漂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德雷克海峡冰退;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暖事件,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德雷克海峡冰进。东西太平洋海平面的反向升降和两极冰盖的消长将引起强烈的火山地震活动和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由于冬季海冰偏少,季节变化比较小;若夏季海冰偏少,则冬季海冰偏多,季节变化比较大。其原因是,夏季海冰偏多,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变小,秘鲁寒流增强,导致向极热输送增多,使德雷克海峡逐渐变暖和冬季海冰偏少;夏季海冰偏少,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变大,秘鲁寒流减弱,导致向极热输送减少,使德雷克海峡逐渐变冷和冬季海冰偏多。这种一年周期的冷热循环证实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进退是全球气候冷暖的调控器,并引起相应的陆海地壳均衡运动。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厄尔尼诺事件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
    2005年2月德雷克海峡的最低温度记录,将使海冰面积增加,减弱南极环流,增强秘鲁寒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这是2004年9月-2005年2月弱厄尔尼诺事件突然中断的原因。2005年5月以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不断减低,2005年末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这一预测已经得到证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极日记(4)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