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极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刀口十三郎

南海一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发表于 2007-10-19 22:51:53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Ⅰ号”将在下月底打捞出水,进入1.6亿元打造的新家“水晶宫”内,专家再行取出文物。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在昨天(18日)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预计明年底展览“南海Ⅰ号”的“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将对外开放接受市民参观。

  这位负责人介绍,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将成为南海Ⅰ号的新家。为解决“南海Ⅰ号”沉船出水后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览的场地需要,文物部门作出了“总体打捞、就地保护”的原则,选择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被外界称为“水晶宫”的超级大玻璃缸里,将模拟海底环境,以期对这艘古代木质沉船进行保护的同时向游客展示。据悉,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主体土建工程量的八成,预计11月底可以迎进主人“南海Ⅰ号”。

  据了解,由于“南海Ⅰ号”沉船地的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传统打捞方式对文物破坏较大,因此将被从水下整体打捞后放置在“水晶宫”内继续进行考古发掘,“水晶宫”水深12米,水质和温度及其外部环境都模拟沉船现场环境。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放后,游客不但可以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而且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三维参观。“南海Ⅰ号”从海底打捞出后,计划每年定期清理,进行考古研究。届时参观后的游客可以一边欣赏打捞出水的文物,同时也能在博物馆内欣赏考古人员现场取出藏身船舱内文物的过程。

  “海上丝绸之路”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南海Ⅰ号”古船上文物、文献价值的深入研究,以广州、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争取跻身世遗之列。广东省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届时“南海Ⅰ号”将成为广东旅游的王牌之一。

  有着800多年历史、代表着广东海文化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古商船“南海Ⅰ号”被中外专家考证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也成为广东省历史上繁荣的商贸和文化发展的鲜活见证,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打捞前的最后准备。据探测估计,整船文物达6万至8万件。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发表于 2007-12-12 23:41:01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昨天从阳江市 文化旅游部门获悉,日前阳江市委市政府已敲定“南海1号”于12月24日出水,28日进馆保护。
   
    据了解, 投资1亿元人民币、专门用于安放“南海1号”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全部封顶。另外,从“水晶宫”至“登陆码头”325米滑道也已完工。“登陆码头”由11个水泥沉箱拼装而成,而“海上码头”由11个沉箱分三排组成,呈“T”字形结构。“海上码头”面积共550平方米,目前沉箱已 成功下沉,只差在其上方建造比海平面高1米多的水泥平台。
   
    据了解,“南海1号”的出水过程将由中央电视台将进行实况直播。出水后,将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侧沙滩上举办一场“简朴、热烈、大方”的庆祝会。
   
    据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透露:阳江市委市政府将以“南海1号”为阳江新的 旅游名片,明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后,“游客在‘水晶宫’里参观‘南海1号’,不但可以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水晶宫’两侧通道)环绕参观,还可进行全景观察,经过 电脑对轨道的设置,进行三维参观。也可站在‘水晶宫’的楼面参观,楼面距沉船最高23.6米,站在楼面上可览沉船全貌。”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6Rank: 6

金钱
3
威望
1396
注册时间
2007-9-21
积分
1399
帖子
1754
发表于 2007-12-21 12:59:25 |显示全部楼层
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今日起吊
12时左右:南海一号起吊顺利,沉箱亿露出水面。由于天公作美,阳江水面天气良好,今天,南海一号提前进行起吊,沉箱已经浮出水面。
11点30分:记者刚刚获悉,用于装载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的上、下沉箱已经切割完毕。上午9:30分,“南海一号”开始被起吊拖往其进入水晶宫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目前起吊工作仍在进行。


据打捞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明天上午10时许,将在现场举行一场“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11时30分:记者刚刚获悉,用于装载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的上、下沉箱已经切割完毕。上午9:30分,“南海一号”开始被起吊拖往其进入水晶宫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目前起吊工作仍在进行。


半潜驳“重任1601”托着“南海一号”明天上午10时将正式浮出水面。据打捞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明天上午10时举,将在现场举行一场“南海一号”出水仪式。将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放在已经下潜的半潜驳上。 (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11时左右:本报记者王广永报道:记者刚刚获悉,用于装载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的上、下沉箱已经切割完毕,从上午9时半时开始起吊至半潜驳上,“南海一号”正被拖至其进入水晶宫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南海一号”或将于今日下午起吊出水。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发表于 2007-12-22 18:58:21 |显示全部楼层
22日上午11:30左右,随着南海一号沉箱底梁露出水面,在水中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南海一号出水成功平稳后,“华天龙”上浮吊将完全脱钩,由“重任1601”半潜驳承载南海一号。随后半潜驳载着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由拖船拖往36海里外的阳江市海陵岛,驶向新家“水晶宫”。以下为起吊全过程记录。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南海一号已经开始整体起浮。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6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装着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沉香离完全离开水面还有3米左右。记者已经可以看到包裹左古沉船周围的泥沙。泥沙上还有一些贝壳以及瓷片。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33分:预计今天早上11:30-11:45左右“南海一号”整体起浮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0:48)

10时4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前沉箱离完全出水还有2.5米左右,打捞沉箱上的字样已经可以清楚见到。 半潜驳艇呈现出头高尾低,据说专家话介绍这是正常现象。目前打捞速度按工程预计进行,属于安全范围,估计11点完全出水。

(2007年12月22日 11:10)

11时0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目前距离沉箱出还有一米,记者现场看到沉箱底部带有淤泥,沉箱周围的海水混浊,沉箱的底部也基本上出来。沉箱中的18个排水孔以及36根钢底梁都露出来。

(2007年12月22日 11:17)

11时08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基本上出水,沉箱底部能看到,露出水面大概7米,沉箱周围围着海藻和贝壳,预计距离完全出水还有几公分的距离。

(2007年12月22日 11:28)

11时1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上面的淤泥有点干,但现场相关专家表示这对沉船以及文物没有影响。因为沉船仍处于饱和状态,现场沉船的状态与在海中基本上一致。

(2007年12月22日 11:38)

11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半潜驳底部前面部分已经露出水面,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沉箱,目前能看到沉箱紧紧的贴着半潜驳,华天龙的16根钢梁还吊着沉箱.

(2007年12月22日 11:39)

11时30分:沉箱底梁数字能清晰可见,沉箱出水已经成功。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准备宣布“南海一号”的出水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1:44)

11时3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现场天气:雾气比较大,能见度也较差,风比昨天较大。文物局部长单和交通部副部长在现场,并对这次打捞出水表示满意。

(2007年12月22日 11:50)

11时45分:上沉井已经出水面,目前正在进行的排水,沉箱上的钢梁目前进行拆卸以及加固工作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6Rank: 6

金钱
3
威望
1396
注册时间
2007-9-21
积分
1399
帖子
1754
发表于 2007-12-27 13:43:52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27日)凌晨1时18分,“南海一号“沉井完全登陆,实现整体打捞的成功。明天,“南海一号”将入住“水晶宫”。   

    整个登陆作业从昨晚9时50分开始,进行拉移。在当晚10时33分,沉井开始接触落地码头。在晚11时20分潮位最高的时候,沉井已经登陆一半。当时,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提醒说,“现在‘南海一号’处于大象过河的状态,搞不好会摔跤的。”   

    到今天凌晨0时20分,沉井还只剩下三米在船舶上,工作人员一鼓作气,一直工作到1时18分,将沉井移动到上岸并放到离案8米处,实现了“南海一号”沉井的完全登陆。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说:“这标志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取得成功。”他总结说,整个打捞有三大难点:一是起浮出水,第二是海上运输,第三是登陆。今天克服了最后一个难关,实现了整体打捞的成功。   

    据悉,今天凌晨工作人员将继续工作,准备将“南海一号”沉井再往前移100米。到今天白天,“南海一号”可望被移到水晶宫的门前。28日将有一个庆典仪式,正式欢送“南海一号”入住水晶宫。(记者 索有为)

Rank: 6Rank: 6

金钱
3
威望
1396
注册时间
2007-9-21
积分
1399
帖子
1754
发表于 2007-12-27 13:54:12 |显示全部楼层
罗伊.马丁称:南海Ⅰ号可能来自元代
   
昨晚,记者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前总经理罗伊・马丁取得联系,他认为,根据当时在船上发现的文物,南海Ⅰ号可能为元代沉船。

  20年前英方代表露面

  1987年,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这家英国公司合作,欲打捞阳江海域一条名为“林斯堡”的18世纪荷兰沉船,意外发现了南海Ⅰ号上的瓷器与一条金腰带。为保护文物,中方停止了与英方的合作。这20年间,国内几乎找不到关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的信息。

  12月21日晚,总部在美国纽约的一家网站上,一条转自印度某通讯社的关于南海Ⅰ号出水的帖子以当时最高的浏览量和回帖数被置顶。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热议南海Ⅰ号价值、中国政府将如何保护文物等话题。其中一个回帖中署名为“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前总经理罗伊・马丁”。

  将整理当年资料讲述沉船往事

  帖子中称,“这艘沉船是英国南安普敦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发现的。当时他们正搜寻一艘18世纪的荷兰船‘林斯堡’号。该公司和中国救捞局广州分局合作开展搜寻打捞。首次该公司就发现了宋代瓷器、宋代钱币、130公斤银和一条金腰带。后面两样东西表明这艘沉船可能是元代的。因为南宋不允许出口银。金腰带倒可能来自蒙古。”

  1987年负责探测打捞现场协调与翻译工作的陈日喜证实:时任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总经理、英方谈判代表确实名叫马丁。

  24日晚,马丁给本报记者发来电子邮件,称他将整理当年的资料,讲述这一在中国打捞沉船的往事。在电邮中,他同时附上了4张1987年首次发现并打捞出的“南海Ⅰ号”上的文物陶瓷照片。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发表于 2007-12-30 20:58:50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Ⅰ号”明代沉船12月22日出水,24日安全停靠于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方的临时码头。据估算,“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总价值至少为3000亿元人民币。“南海Ⅰ号”的安然出水宣告,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获得成功。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竟然是被别人逼出来的。逼迫我们的人,正是疯狂盗捞南海宝藏的外国人——英国人迈克·哈彻曾砸碎了刚刚捞出的60多万件南海珍宝……

“南海Ⅰ号”早在1987年夏天就被发现了,但在2003年之前,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有关信息。阳江边防支队从1987年开始守护这艘沉在海底的宝船。2002年初,国家和省考古队悄悄进驻阳江附近海域,开始考古发掘。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南海Ⅰ号”打捞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哈彻砸碎了“东方泰坦尼克”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从英国跑到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3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透彻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哈彻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的遗骸“丢得到处都是”。

潜伏在南中国海

被哈彻毁了的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的线索:“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发生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官窑,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在荷兰的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佳士得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的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循,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佳士得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再不开展打捞沉船的事业,中国损失更加惨重。

20年后的今天,国力增强的中国,考古人员全力以赴打捞“南海I号”,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都是哈彻们“逼”出来的。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1

金钱
0
威望
28
注册时间
2007-8-22
积分
28
帖子
53
发表于 2008-1-31 18:24:08 |显示全部楼层
晕 那么多字 眼花
家穷人丑,一米四九。小学文化,农村户口。破屋三间,薄田一亩。 冷锅热灶,老婆没有。一年四季,药不离口,今日上网,广征女友, 革命路上,并肩携手~~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发表于 2008-4-25 08:59:41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哈彻走了,浩劫留下: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遗骸“丢得到处都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这样的文物浩劫,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潜伏在南中国海】


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要防备海盗的偷袭”,哈彻理直气壮。然而事实上,和别的寻宝人相比,当他砸碎60多万件瓷器时,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海盗。


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 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 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 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荷兰嘉士德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 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 “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 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嘉士德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 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 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全力以赴打捞“南海一号”时,留下了一句悲愤的话:“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


【小孤儿,大海盗】


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迈克·哈彻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


他惯于毁宝提价,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对于“哥德马尔森号”,他拒绝回答详细位置。而古航海日志显示,这艘中国商船是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对于 “泰星号”,他自称在“赤道南部两度、爪哇北部、苏门答腊东部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的某处海底”,但事实上,他的船队如幽灵般在香港海域勘探了一个多月。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 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 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

   

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和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沉宝”,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 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半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价值连城的海底宝藏到底在哪儿?”面对投资者愤怒的质问,哈彻露出了地道的无赖面目: “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基金会?他们建立的时候,根本没和我打过招呼。”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并没有丝毫紧张之意。他最新的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如果日本投资者拿不回钱的话,肯定睡不着。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当然了,这一切要取决于这次捞宝行动的成败。”


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假如哈彻真的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宝藏,为了填补这4000万美元的漏洞,他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南海,将无法平静。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Rank: 6Rank: 6

金钱
3
威望
1396
注册时间
2007-9-21
积分
1399
帖子
1754
发表于 2008-4-26 13:40:37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多国宝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被掠夺去,真是可惜啊~~
为什么考古工作者不能学习一下哈彻呢?早于盗宝者发现宝物,不就可以很好地保护国宝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极至论坛 ( 粤ICP备11107863号 )

GMT+8, 2024-4-18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