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至论坛

标题: 南海一号 [打印本页]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4:04     标题: 南海一号

  位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海一号”宋代商船,全部是稀世珍宝,其中一件同类瓷碗,就曾在美国拍卖出数十万美元!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将再度下海,对沉没在广东省阳江海域、中国古代南海丝绸之路上满载稀世“宝物”的宋代商船进行大规模的打捞。笼罩“南海一号”沉船的千年神秘面纱将最终揭开。

  水下考古队此前进行的小规模试掘过程中,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打捞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文物界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4:34

  木质古船千年不坏

  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和发掘。沉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海底。而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

  考古专家表示,“南海一号”的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堪称一大奇迹,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未曾发现过如此大的千年古船,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未有所闻。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5:43

  无价之宝成批出现

  当水下考古队员从沉船上凿开一个窗口进入商船,他们被惊呆了: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4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见,甚至从未有过任何记载的品种及窑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崭然如新,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其价值不可估量!

  专家表示,中国自古就有将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传统和美德,而“南海一号”沉船上的文物都是宋代的出口产品,因此这些瓷器都是当时的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最高工艺水平,价值更加非同凡响。一位北京老瓷器鉴定专家,一看到这些出水文物就两手发抖、浑身冒汗,直感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不仅没有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专家听说在南海发现了福建古瓷器的消息后,专程赶到阳江参观,他一见到这些文物就惊讶得老泪纵横:这些出产于福建的珍贵古瓷器,他在福建本地仅仅见过一些碎片,“没想到世上还保存这么多,这么完整!”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6:04

  “来样加工”古已有之

  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艘位于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航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国际贸易船。该船可能是从国内某个港口出发,前往中东地区。考古专家在试挖掘中出水的4000件文物中,看到了一些“洋味”十足的产品,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有着很大差异。如其中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样在国内从未发现过,却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等物品,式样、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显然都是专门为国外客户专门制作的。考古学家据此估计,该船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当时国内厂家根据国外市场要求,特别加工制作的。

  “南海一号”考古可以初步证明,早在千年之前,“来样加工”这一国际商业合作及贸易形式就在中国出现了。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6:44

  广东文物价值翻倍

  考古专家根据试掘的结果估算,整条船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至8万件。根据首批出水的文物研究鉴定结果可以初步看出,沉船中文物整体价值极高,其中一级文物、高级文物特别多。阳江市副市长郑尤坚表示,在此之前,广东省内最大的博物馆——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仅有403件,阳江博物馆几十年的文物收藏中也只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成该馆的“镇馆之宝”。而“南海一号”全部打捞起来以后,其中上等级的文物从数量到价值上都将相当于此前全省馆藏文物的总和!

  郑尤坚副市长还透露,国家文物单位及广东省、阳江市等各方面已经达成共识,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南海一号”沉船全部出水后,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广东阳江落户,“原地展示,就地保护,整体开发”。“就连此前被拿到北京汇报和鉴定的那2000余件提前出水的文物,也会返回到阳江。”这样一来,等沉船完全打捞起来以后,广东全省馆藏文物的数量和价值将“顿时”翻倍!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7:24

  “海上丝路”将露真相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但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灭。现代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难以寻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至今仍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神秘领域。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联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有专家说:“这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水下考古获取的资料为主要对象,整合各分支学科的结果。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南海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当时乃至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形成的作用与影响等。”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37:58

  古船主人仍然是谜

  这艘千年前的大型越洋商船,它的主人是谁?驾驶它的船员在漫长的海上旅行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这些也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水下考古队员在此前进行的海底探测和发掘中,先后发现了风格独特的金腰带和金手镯,可能都是外国商人佩带的饰品。这不仅可以初步断定该船是艘国际贸易商船,也可估计在船上有部分外国人随行。

  考古者还打捞出一些当时船上人的生活用品,包括一只因生锈而膨胀了的铁锅,锅中还保存有一块猪骨头,当是船上人残留下来的食物。据了解,在此前勘测发掘中,尚未找到船上人的尸体或遗骸。有关商船沉没的原因,船上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还需进一步发掘才有可能得到了解。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40:56

  海底作业艰难异常

  相对于陆上考古而言,水下考古更加艰难,它必须面临气象条件、海流速度、水文条件、潜水技术等多种限制,具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南海一号”沉船位于水面下20米的深处,工作环境为3.2—3.5个大气压,其艰难程度超乎常人想象。“南海一号”沉船的勘测发掘条件更为恶劣,沉船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着,考古队员必须扒开厚厚的淤泥和附着在沉船上的凝结物,才可能接近船体,这给每次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钟的潜水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据熟悉沉船所在海域的人说,那片海的海面看似平静,其实水下水流湍急,潜水非常危险,而且海蛰丛生,随时会蛰咬在这里出没的潜水员。接受采访的当地渔民对记者说,“那片海肯定有问题,没问题的话为什么船会在那里沉?自古就是片危险地,我们以前很少去那里打鱼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危险之地,仍不能阻挡考古专家的水下事业。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考古学家张威,广东省考古所的专家张松,以及阳江博物馆馆长张万星等人,既是考古、鉴定专家,也作为潜水员和打捞工人,身先士卒、亲身下水,一点一点摸索探测,一件一件打捞文物。

  他们以及广东省考古所副所长李岩等人,都长期坚持在阳江水下考古第一线,从未有半点懈怠。阳江市文化局领导说,“他们一年中多半都是在阳江的海边度过的,除了下水勘测打捞外,就是为施工做准备。”

  不仅是考古队员,中国考古界的众多专家也都为“南海一号”

  考古工程倾注了心血。据邹渠泉介绍,从去年3月起,就有数百位考古专家先后从国内各地奔赴阳江,鉴定已打捞起来的文物,为水下考古基地及博物馆建设出谋划策。其中包括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朱凤翰、副馆长李季,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副组长谢辰生,国家文物司专家关强,四川、海南等省博物馆负责人及主要专家,香港中文大学众多教授,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古运泉、省文物鉴定站站长黄道钦,以及省内多个科研单位和大学的权威专家,都曾参与“南海一号”打捞文物的鉴定。考古界人士说,一次考古活动的一个环节就能引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们的集体关注,这也是一个奇迹。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41:54

  南海沉船还有很多

  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2000多年来的海上贸易长盛不衰,是海上丝路的起始点和必经之地,不仅沿岸有相关的文化遗存,海底的文物资源更是丰富。据史载,中国鸦片战争以前有明确记载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计其数。记者在曾作为“南海一号”考古基地的阳东县东评镇的渔村采访时,当地渔民告诉记者,他们所知道的沉船绝不止“南海一号”一艘,当地有很多关于沉船的故事和传说。大澳村一位渔民告诉记者,大澳村古时就是一个大海港,也是海上国际贸易的中转地,很多海盗、商贩在这里交易,曾经繁荣一时。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海难,死去的人不计其数,现在村后的山坡上还有一个“万人坑”,“你说这里沉船能不多?”

  随着近年许多文物和古船不断被发现,广东沿海早已成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此外,广东的潜水、救捞技术和海洋研究实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曾参与过几乎全国所有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专家估计,随着“南海一号”最终浮出水面,水下考古将在国内兴起,而广东将无可争议地成为水下考古的中心。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44:32

  “南海一号”考古大事记

  发现:记者在“南海一号”沉船海域附近——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渔村采访时,当地一位40多岁的渔民告知,“南海一号”沉船在当地早已广为人知。在他青年时代,就有老人告诫他,不要到那里(“南海一号”沉船的海面)撒网,因为那里有东西会把鱼网刮破。

  他自己以前就曾在那里被刮破过鱼网。这位渔民还表示,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有沉船,但都见怪不怪,并且也不知道那里面有什么“宝贝”,所以大家都没有向政府报告过这件事情。直到水下考古队在他们所在的东平镇安营扎寨时,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南海一号”正式被考古界关注是在上世纪80年代。据介绍,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在一条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

  该船随之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命名为“南海一号”。此后,国家考古部门曾一度与日本签署过合作打捞“南海一号”的协议,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调查、打捞工作几度搁浅。

  探测:时隔10多年后,“南海一号”再度被提起。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始对“南海一号”展开大规模考古调查。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提供的一项总额达120万港元赞助资金支持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领队,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青岛、福州等市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同组成一支12人左右的“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具体负责实施此项调查工作。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的潜水志愿人员及广州救捞局当年曾参加过“南海一号”沉船探摸工作的职业潜水员也参与其中。

  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次行动虽然聘用了专业潜水队员,配备了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以及声纳同步搜寻系统,水下考古人员也使用了国际上流行的高氧潜水技术,但由于经过10多年的淤泥沉淀,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南海一号”沉船已不见踪影。无奈之下,水下考古队只好从美国进口了更先进的深海探测仪器,重新搜索定位,最终虽然找到了沉船的踪迹,但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这次没有打捞出任何文物。由于这次失败,水下考古队开始对外“封锁”有关“南海一号”的消息,这项备受关注的重大考古工程一度从媒体上消失了两年。

  但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却并没中断。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由于定位准确、准备充分,考古队很快就找到了沉船,并挖开淤泥,进入船中,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据阳江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此次打捞采用的是小规模逐个打捞的办法。考古队从广州打捞局租来打捞船,停泊在沉船的海面上,然后让考古队员潜下海底,刨开淤泥,打开沉船后舱,打捞一点就送上水面,然后再潜水打捞。在考古队员的艰苦努力下,“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由于“封锁”消息,此次行动鲜为外界所知,但此次所打捞起来的4000余件文物在圈内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46:51

  资料链接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的瓷艺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有“瓷的时代”之说。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等。北宋晚期建立官窑,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

  宋代中国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南京赵汝适在《诸番志》中所提到的从中国直接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有15个,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远过此数。为此,朝廷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设立了市舶司。宋瓷出口的品种主要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青瓷、磁州窑的黑瓷、越窑的划花器以及广东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长品等。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7-27 13:50:20

  整体打捞保护成就“世界首创”

  2002年10月,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李兰芳在阳江主持召开有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及阳江市负责人参加的“南海一号”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会议对“南海一号”的打捞、整理、保护工作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达成了共识。按“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初步确定了整体打捞“南海一号”的方案。

  整体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是水下考古的一个重大创新。就连素有“水下考古之父”之誉的美国人乔治巴斯,观看了整体打捞方案的模拟试验后也赞不绝口。

  据透露,“南海一号”打捞开始后,作业人员将运用水下工程“异地搬迁”沉船,将沉船船体、承载文物以及周边淤泥一起,从现在开放式零能见度海域,整个搬移到能见度清晰、环境相对封闭、无潮汐、洋流及海洋生物影响的博物馆“水晶宫”内发掘、保护。
“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要争取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同类文物的整体迁移、打捞和保护;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少见的。
作者: 老猿    时间: 2005-7-28 09:32:09

去闸坡度假,顺便见识见识.
作者: 野猪    时间: 2005-7-28 17:31:04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5-8-9 21:18:34

考古工程
作者: 写意    时间: 2005-8-9 21:20:24

我要看图片
作者: 小丫头    时间: 2006-4-18 10:10:52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南海一号
作者: kaixin    时间: 2006-4-18 10:15:38

这条船就沉在刀口的别墅门外二十公里处。。。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0:42:57

下面引用由写意发表的内容:

我要看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模型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0:46:07

此主题相关图片

水下考古队队员正清理“南海一号”上的文物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0:47:28

“南海一号”上打捞出来的精美瓷器
此主题相关图片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1:05:56

此主题相关图片

瓷碗底书写的毛笔字迹在海底浸泡上千年被捞起来后,依然清晰可见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1:07:39

古船上的文物还有很多,在国际上每件都能拍卖出几十万美元
此主题相关图片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1:08:18

刚打捞上来的文物还带着淤泥
此主题相关图片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1:08:59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6-4-18 11:30:40

“南海一号”打捞出的瓷器,依然光彩照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

作者: kaixin    时间: 2006-6-1 00:52:47

“南海一号”古沉船10月有望出水
http://www.thefirst.cn/   2006-4-27 10:15:51
  世人关注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出水在望。昨天,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建造的4000吨全回转起重打捞工程船“华天龙”号船体,在江苏靖江市东方造船厂顺利下水。“华天龙”工程船有望在今年10月前完成打捞古沉船任务,而整体打捞古沉船在世界上也属首次。


  据悉,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预计将于今年7月正式运营,首单任务就是整体打捞位于阳江的“南海一号”古沉船。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党委书记钱保尔介绍,该船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总投资6亿多元人民币,其全回转吊机由上海振华港机厂自行研制,最大起重能力达4000吨,可在8至300米水深、7级风、-20℃至45℃环境温度条件下作业。该船的成功建造,将大大提升广东省和南海海域的打捞救助能力,也能为我国的海洋工程,特别是海上石油开发甚至世界海洋石油开发贡献力量。


  记者了解到,阳江“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将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具体执行,“华天龙”营运后的第一单工程就是打捞“南海一号”。目前我国只有“华天龙”有能力担任“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任务。


  据工程人员介绍,“华天龙”打捞“南海一号”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清理沉船周边环境,因为该船位于海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第二步是在深海下桩,将古船托起,并用巨大钢坞将古船罩住,然后再穿底托梁、起吊钢缆等,随后“华天龙”起重船开始把古沉船吊起,再移置到半潜驳船上,然后平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据介绍,“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个打捞过程将持续4-5个月,关键的起吊移放过程则需要约20天。

  供稿/羊城晚报
作者: benny    时间: 2006-7-11 12:57:26

将来如何保存
作者: 笨笨    时间: 2007-10-15 08:27:10

“南海Ⅰ号”打捞在即,沉没八百年的“南海Ⅰ号”终于离我们越来越近!怎样才能让这样一艘沉没近千年的古船安全地回到地上来?打捞过程中将有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的打捞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为让古船重见天日做出了哪些科技攻关、取得了怎样的突破?

  今日本报向读者重磅推出“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行动特别报道,以生动的三维画面为您解密打捞全过程,还将告诉您打捞过程中将用到哪些“独家”武器。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还将继续推出解密“南海Ⅰ号”打捞行动系列报道,告诉您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敬请垂注。

  专题撰文/记者王广永、胡亚平、王鹏、翁晓鹏、黄文生、谭德波、陈穗华 通讯员罗国盛、林少娜

  出水到进宫

  跳好八部曲

  昨日上午,为打捞“南海Ⅰ号”量身定做的沉井徐徐离开广州打捞局小洲打捞基地码头,由“穗救拖3”牵往打捞现场,这标志着全球瞩目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行动正式启动。预计7月中旬,“南海Ⅰ号”将被起吊出水。这样漫长的打捞过程要历经哪八个步骤(见示意图)?“南海Ⅰ号”将如何从海水中“脱身”然后被送进“水晶宫”?今天我们为你一一揭晓。

  “南海Ⅰ号”打捞副总指挥王仁义告诉记者,这次打捞行动至少将有13艘各类船舶参与其中。沉井抵达打捞现场后,起吊船“华天龙”将紧跟而至,在“南海Ⅰ号”四周找准位置,抛锚八方,安装定位桩,这些工作锚共8个,每个长800米,且8个角度都有严格规定。“华天龙”就像一个巨大的海上蜘蛛,牢牢地钉在海面上。随后沉井下水套住“南海Ⅰ号”,此阶段约需10天。

  据悉,沉井顶部放置了多块巨大的混凝土凝块以便沉井下沉。沉井安放完毕后,作业人员开始清挖沉井两侧的淤泥,通过底梁穿越,把沉井的底部封住,此时,沉井变沉箱。此阶段在打捞过程中是关键阶段,也需时最久,大概要1个月。原来设计的底梁数量是20多根,因为最后探摸时发现“南海Ⅰ号”的长度多出了好几米,所以正在重新设计的沉井也会增加底梁。

  王仁义特别介绍,钢梁底部是气囊。王仁义说,气囊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沉箱的平稳,对沉箱起保水的作用,同时在沉箱出水、转移到半潜驳和“水晶宫”的时候充当滑轮,减少摩擦。根据要求,沉井底梁穿越完毕后,沉箱应该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如何做到这一点?王仁义说,底梁下有液压板,穿越完毕后就会把底梁往上顶,这样沉箱就封闭了。

  底梁穿越完毕,吊装开始。沉箱被吊离原地后,随即和半潜驳配合;沉箱被安全和准确吊到半潜驳甲板上之后马上安装加固件。接着半潜驳上浮,沉井全部露出水面,随着前面拖轮的前进,一至两天时间“南海Ⅰ号”就到达“水晶宫”。为保证半潜驳上的沉箱和“水晶宫”顺利平衡对接,广州打捞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已经确定沉箱进入“水晶宫”采用的轨道为气囊技术。沉箱稳妥进入“水晶宫”后,“水晶宫”的南大门围堰马上进入合龙程序。关闭南大门的时间至少需要半个月。

  打捞“南海Ⅰ号” 四大“独门”武器大起底

  武器一:沉箱

  绝招:“潜龙”入水包裹宝船

  本报是最早到小洲基地码头探访沉箱的制作过程的媒体,见证了沉箱由小长大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率先报道沉箱的制作过程的媒体。

  即将启程前往打捞现场的沉箱就像是装载“南海Ⅰ号”的超大“集装箱”。在“南海Ⅰ号”最后一次探摸结束后,由于对“南海Ⅰ号”最后测量的数据比之前测量的数据长出七米,所以广州打捞局不得不对原来沉箱的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保证整体打捞“南海Ⅰ号”的质量,所以整个打捞计划不得不向后顺延半月。

  今年春节过后,广州打捞局便对“沉箱”进行“备料”。4月初沉箱开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据现场工程人员介绍,沉箱建成后总重量将超过一千吨,其主要由上沉箱和下沉箱两部分组成。沉箱起吊前,工作人员会再次将下沉箱与上沉箱焊割,上沉箱将裹着“南海Ⅰ号”由“华天龙”号吊出水,下沉箱则将留在海底。

  武器二:华天龙

  绝招:巨臂一提力可拔山

  随着沉箱同时进场的将是同样备受瞩目的“亚洲第一吊”华天龙打捞作业船。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副总工程师吴建成称,“华天龙”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在上面生活,并且保证这300人在2个月当中不用补给。“华天龙”交付使用后能否产生巨大效益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表示,“华天龙”大概5年能收回投资。吴建成告诉记者,“华天龙”在目前世界全回转起重船中,4000吨的起重能力大约排在世界第六;而排在世界第一的意大利的起重船,是用两台吊机进行起重,其每台吊机可吊起重量为6000吨。

  世界首创 避免起吊摇晃

  在“华天龙”上,号称亚洲第一吊的核心部分——全回转吊机,其109米长的臂架高耸入云。吴建成是建造“华天龙”项目打捞局派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和主导了“华天龙”最初的设计和规划,对“华天龙”有着对自己孩子般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华天龙”核心部分的全回转吊机,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使得将来在打捞“南海Ⅰ号”时,能够保证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

  吴建成告诉记者,一般的船只在海上作业,如果遇上5级风和较大海浪就需要停止作业以保安全。而“华天龙”在7级风、2.5米浪高的环境下可照常作业。在放下吊臂后,在11级台风下,仍能保证航行安全。

  武器三:气囊

  绝招:以柔克刚牵引“入宫”

  打捞起“南海Ⅰ号”后,目前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已确定采用拖沉箱“进宫”方式,将气囊作为“进宫”的轨道。因为使用气囊作为轨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包裹在沉箱中的“南海Ⅰ号”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气囊要比钢轨柔软得多,相对稳定,这样就避免了对沉箱中南海Ⅰ号的损伤。

  方向可变还能循环用

  专家告诉记者,在起吊“南海Ⅰ号”时,首先将采用气囊进行助浮,助浮气囊直径将超过1.5米。施工人员将未充气的气囊分别均匀地安装在沉箱的四周。在“南海Ⅰ号”沉箱准备起吊时,施工人员再将气囊充足气,助浮气囊将产生巨大的浮力,伴随着华天龙的起吊一起将沉箱移到下潜入水的半潜驳船上。

  气囊怎样才能将重达3500多吨的巨大沉箱移近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呢?“气囊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充气、放气随时改变沉箱的运动方向。使用气囊技术相对铺设铁轨也要经济,很多工程人员将沉箱平移到事先用20多根气囊按顺序铺设的‘轨道’上,在拉的过程中,后面的气囊拿到前面去,循环使用。然后再使用牵引技术将沉箱慢慢拉进宫中”,有关专家向记者解释道。

  武器四:水晶宫

  绝招:长存于水百年防腐

  为解决“南海1号”沉船出水后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览的场地需要,文物部门作出了“总体打捞、就地保护”的原则,选择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目前该馆已进入封顶阶段,在6月底7月初“南海Ⅰ号”打捞出水之后,将立即入馆保存。今后,将对“南海Ⅰ号”进行文物考古表演。

  “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在2005年12月28日动工,在海边施工,海边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一般的混凝土难以抵御海风的侵蚀,加上沿海每年的台风,为了建造百年工程,博物馆主体工程改用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而外观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在国内外还是新的尝试,筹建办组织了国内著名的建筑专家,开展了技术攻关,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据施工总监理王忠介绍,按照目前博物馆建设的质量,该馆建筑物可抵御广东沿海任何一次强烈的台风和海啸,从而保护位于水晶宫内的“南海Ⅰ号”沉船。
守护“南海Ⅰ号”还要自我保护

  “南海Ⅰ号”博物馆地下工程水晶宫舱体内建成后必须装有腐蚀性的海水,因此建筑中必须采用先进的防水材料。如何保护“南海Ⅰ号”是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为此,“南海Ⅰ号”水晶宫内采用了海水保护方式,“水晶宫”储水容积高15米、长50米、宽20~30米,公司技术人员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较为新型的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以保水晶宫建筑物百年防腐。

  风险、防护将为国家一级

  “南海Ⅰ号”连同船只和货物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如何保证船只拖进博物馆后安全方面万无一失也成为了博物馆方面考虑的重大课题。“南海Ⅰ号”博物馆在风险级别上在整个广东省内都是最高的,属于国家一级。

  据有关专家介绍,按照博物馆将来可能设定的风险级别和防护级别,在博物馆的库房和精品展柜,将设置红外线防盗装置,以确保珍贵藏品的万无一失;同时,对精品展柜,将使用防弹防爆的特种玻璃,以延迟外部入侵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在库房的防盗门、保险柜等方面都将采用极高的防盗技术,同时还将采取全面电子监控。

  待到7月重见天日

  广州打捞局副局长邝镜明告诉记者,昨日将同时启动打桩定位。打桩船昨天已抵达阳江打捞现场,打定位桩的目的是让沉井能准确地沉到海底罩住沉船,如果出现小的偏差,在海面上还能较直观进行调整。据邝镜明介绍,沉井在下沉时,会随潮水而摆动,为使沉井准确地罩住沉船,在“南海Ⅰ号”旁边还安装了一套水下定位系统,在沉井下沉时,精确计算沉井浮动的范围,及时纠正沉井偏差,使沉井准确地罩住沉船。

  邝镜明称,下吊沉井时,还要考虑海水的流动速度,12根定位桩就是顺着海水流动的方向打的,这和沉井的方向是一致的。桩位距离“南海Ⅰ号”约3米远的位置,分别为沉井与“南海Ⅰ号”之间预留1米的安全距离和沉井与桩位预留2米的安全距离。目前已经在“南海Ⅰ号”沉船的海面搭建好了钢架,12根定位桩预计三天内完成。完毕后,沉井就可以开始启动安放。

  整体打捞考古界首创

  吴建成表示,“南海Ⅰ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界还是首创。北欧国家的考古打捞虽然发达,但是其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水下切割方法。首先把古船的货物全部运走,然后对船体进行切割,将切割之后的小块船体打捞上来进行复原拼装。“这种方法打捞容易,但丢失了很多考古信息”,吴建成表示,本次打捞之所以采取整体打捞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尽可能保存重要的考古信息,“一个瓷器摆放位置也要复原。”

  吴建成表示,整体打捞还采用了一项非常新的技术,那就是半潜驳技术,也就是说巨型浮吊将包住“南海Ⅰ号”的上沉箱垂直上提,然后在海水中水平移动至已经事先沉没在海底的驳船,等到将上沉箱固定完毕,再让驳船抽沙上浮将上沉箱水平托出水面。“半潜驳技术的采用无疑增大了成功的砝码。”吴建成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

  文化厅或追加资金

  据了解,南海Ⅰ号是1987年在当时的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某潜水打捞公司在广东上下川岛外发现的,发现至今已经20年。广州打捞局邝镜明副局长介绍,之所以20年内始终未实现打捞,是因为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吴建成介绍,3年以来,打捞方案总共进行了数次修改,还有多次的模拟打捞,加上广州打捞局的4000吨“华天龙”浮吊的支援,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关于资金问题,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表示,3000万的启动资金已经投入该项目,后续的7100万也将按照合同陆续投入打捞项目。工程人员的方案非常聪明,而且节约了不少资金,“他们的难度很大”。景李虎透露,目前考古人员关于古船沉没原因和目的地有了发现,如果在打捞工程中出现新的情况,我们会按照工作量计算资金投入,不排除追加投资的可能。

  赶在台风前完成打捞

  吴建成介绍,本月8日沉箱运抵打捞现场,考古打捞工作将全面展开。目前,“南海Ⅰ号”沉船上方和周边多达25吨的凝结物已经清理完毕,清理过程中出水较为完整的各类文物有73套,共计390件:“南海Ⅰ号”考古打捞沉箱定位和定位桩的水下定位已经完成。

  吴建成表示按照整体打捞计划,预计在7月中旬左右,“南海Ⅰ号”将重见天日。天气部门的预测表明,在7月中旬以前,阳江作业海面的风力多在7级以下,按照国际惯例,7级以下风力都不会对作业产生太大影响。“要赶在台风之前,8月份那边就可能有台风了。”

  ●何地出发●因何沉没●有何内涵

  三大“悬念”即将揭晓

  “南海Ⅰ号”巨大的考古价值正蕴含在一个个历史谜团当中:古船为什么沉没在珠江口?它从哪里始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究竟在哪里?南宋时的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海洋时代”?考古人员在打捞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为读者设置最热门的三个悬念,随着南海Ⅰ号7月中旬浮出水面,本报将在以后的后续报道中为大家逐一解开谜团。

  悬念一

  “南海Ⅰ号”翻船因超载?

  “南海Ⅰ号”到底是怎样沉下去的?“关于南海Ⅰ号的沉没原因,我们已经有了新的发现,不过目前还不能透露。”景李虎表示,欧洲有两艘著名的军舰,一艘是瑞典的“瓦沙号”,另一艘是英国的“玛丽·罗斯号”,它们都是因为加装了大炮造成船身载重量过大而沉没的。那么“南海Ⅰ号”是否也因超载而沉船呢?

  悬念二

  “南海Ⅰ号”始发于何处?

  “南海Ⅰ号”当年到底始发于哪里?是发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吗?专家根据船载货物推断,“南海Ⅰ号”自泉州港及以北方向出发的可能性比较大。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中山大学历史系宋代史专家曹家启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记载,当时中国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告诉记者,虽然暂时在“南海Ⅰ号”上未确定有广东的文物,但至少可以说明南宋当时广东的市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市场就是集散地,能将天下的物品网罗到广东来。目前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

  悬念三

  生活舱再现船员生活?

  作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其生活舱究竟蕴藏着什么丰富的历史信息呢?“南宋其实也是‘海上马车夫’,好比近代的荷兰。”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告诉记者,南宋时期的中国是一个航海国家,传统历史都认为中国为农耕国家,但是南宋或许是个例外。南宋的疆域狭小,GDP大部分都用于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赔款”。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

  曹淳亮强调,“南海Ⅰ号”的生活舱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国际贸易规模、国际商事交易方式、贸易区域化问题等,很可能在考古上提供很多新信息。那么打捞成功之后,浓缩海洋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南海Ⅰ号”生活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
作者: 蝶儿    时间: 2007-10-18 18:26:51

我就希望有日 被我捡到一个上百年的宝物 这还是白天了~~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07-10-19 22:51:53

“南海Ⅰ号”将在下月底打捞出水,进入1.6亿元打造的新家“水晶宫”内,专家再行取出文物。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在昨天(18日)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预计明年底展览“南海Ⅰ号”的“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将对外开放接受市民参观。

  这位负责人介绍,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将成为南海Ⅰ号的新家。为解决“南海Ⅰ号”沉船出水后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览的场地需要,文物部门作出了“总体打捞、就地保护”的原则,选择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被外界称为“水晶宫”的超级大玻璃缸里,将模拟海底环境,以期对这艘古代木质沉船进行保护的同时向游客展示。据悉,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主体土建工程量的八成,预计11月底可以迎进主人“南海Ⅰ号”。

  据了解,由于“南海Ⅰ号”沉船地的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传统打捞方式对文物破坏较大,因此将被从水下整体打捞后放置在“水晶宫”内继续进行考古发掘,“水晶宫”水深12米,水质和温度及其外部环境都模拟沉船现场环境。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放后,游客不但可以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而且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三维参观。“南海Ⅰ号”从海底打捞出后,计划每年定期清理,进行考古研究。届时参观后的游客可以一边欣赏打捞出水的文物,同时也能在博物馆内欣赏考古人员现场取出藏身船舱内文物的过程。

  “海上丝绸之路”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南海Ⅰ号”古船上文物、文献价值的深入研究,以广州、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争取跻身世遗之列。广东省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届时“南海Ⅰ号”将成为广东旅游的王牌之一。

  有着800多年历史、代表着广东海文化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古商船“南海Ⅰ号”被中外专家考证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也成为广东省历史上繁荣的商贸和文化发展的鲜活见证,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打捞前的最后准备。据探测估计,整船文物达6万至8万件。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07-12-12 23:41:01

记者昨天从阳江市 文化旅游部门获悉,日前阳江市委市政府已敲定“南海1号”于12月24日出水,28日进馆保护。
   
    据了解, 投资1亿元人民币、专门用于安放“南海1号”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全部封顶。另外,从“水晶宫”至“登陆码头”325米滑道也已完工。“登陆码头”由11个水泥沉箱拼装而成,而“海上码头”由11个沉箱分三排组成,呈“T”字形结构。“海上码头”面积共550平方米,目前沉箱已 成功下沉,只差在其上方建造比海平面高1米多的水泥平台。
   
    据了解,“南海1号”的出水过程将由中央电视台将进行实况直播。出水后,将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侧沙滩上举办一场“简朴、热烈、大方”的庆祝会。
   
    据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透露:阳江市委市政府将以“南海1号”为阳江新的 旅游名片,明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后,“游客在‘水晶宫’里参观‘南海1号’,不但可以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水晶宫’两侧通道)环绕参观,还可进行全景观察,经过 电脑对轨道的设置,进行三维参观。也可站在‘水晶宫’的楼面参观,楼面距沉船最高23.6米,站在楼面上可览沉船全貌。”
作者: 笨笨    时间: 2007-12-21 12:59:25

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今日起吊
12时左右:南海一号起吊顺利,沉箱亿露出水面。由于天公作美,阳江水面天气良好,今天,南海一号提前进行起吊,沉箱已经浮出水面。
11点30分:记者刚刚获悉,用于装载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的上、下沉箱已经切割完毕。上午9:30分,“南海一号”开始被起吊拖往其进入水晶宫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目前起吊工作仍在进行。


据打捞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明天上午10时许,将在现场举行一场“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11时30分:记者刚刚获悉,用于装载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的上、下沉箱已经切割完毕。上午9:30分,“南海一号”开始被起吊拖往其进入水晶宫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目前起吊工作仍在进行。


半潜驳“重任1601”托着“南海一号”明天上午10时将正式浮出水面。据打捞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明天上午10时举,将在现场举行一场“南海一号”出水仪式。将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放在已经下潜的半潜驳上。 (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11时左右:本报记者王广永报道:记者刚刚获悉,用于装载800年古沉船“南海一号”的上、下沉箱已经切割完毕,从上午9时半时开始起吊至半潜驳上,“南海一号”正被拖至其进入水晶宫的半潜驳“重任1601”上,“南海一号”或将于今日下午起吊出水。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07-12-22 18:58:21

22日上午11:30左右,随着南海一号沉箱底梁露出水面,在水中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南海一号出水成功平稳后,“华天龙”上浮吊将完全脱钩,由“重任1601”半潜驳承载南海一号。随后半潜驳载着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由拖船拖往36海里外的阳江市海陵岛,驶向新家“水晶宫”。以下为起吊全过程记录。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南海一号已经开始整体起浮。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6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装着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沉香离完全离开水面还有3米左右。记者已经可以看到包裹左古沉船周围的泥沙。泥沙上还有一些贝壳以及瓷片。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33分:预计今天早上11:30-11:45左右“南海一号”整体起浮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0:48)

10时4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前沉箱离完全出水还有2.5米左右,打捞沉箱上的字样已经可以清楚见到。 半潜驳艇呈现出头高尾低,据说专家话介绍这是正常现象。目前打捞速度按工程预计进行,属于安全范围,估计11点完全出水。

(2007年12月22日 11:10)

11时0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目前距离沉箱出还有一米,记者现场看到沉箱底部带有淤泥,沉箱周围的海水混浊,沉箱的底部也基本上出来。沉箱中的18个排水孔以及36根钢底梁都露出来。

(2007年12月22日 11:17)

11时08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基本上出水,沉箱底部能看到,露出水面大概7米,沉箱周围围着海藻和贝壳,预计距离完全出水还有几公分的距离。

(2007年12月22日 11:28)

11时1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上面的淤泥有点干,但现场相关专家表示这对沉船以及文物没有影响。因为沉船仍处于饱和状态,现场沉船的状态与在海中基本上一致。

(2007年12月22日 11:38)

11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半潜驳底部前面部分已经露出水面,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沉箱,目前能看到沉箱紧紧的贴着半潜驳,华天龙的16根钢梁还吊着沉箱.

(2007年12月22日 11:39)

11时30分:沉箱底梁数字能清晰可见,沉箱出水已经成功。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准备宣布“南海一号”的出水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1:44)

11时3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现场天气:雾气比较大,能见度也较差,风比昨天较大。文物局部长单和交通部副部长在现场,并对这次打捞出水表示满意。

(2007年12月22日 11:50)

11时45分:上沉井已经出水面,目前正在进行的排水,沉箱上的钢梁目前进行拆卸以及加固工作
作者: 笨笨    时间: 2007-12-27 13:43:52

今天(27日)凌晨1时18分,“南海一号“沉井完全登陆,实现整体打捞的成功。明天,“南海一号”将入住“水晶宫”。   

    整个登陆作业从昨晚9时50分开始,进行拉移。在当晚10时33分,沉井开始接触落地码头。在晚11时20分潮位最高的时候,沉井已经登陆一半。当时,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提醒说,“现在‘南海一号’处于大象过河的状态,搞不好会摔跤的。”   

    到今天凌晨0时20分,沉井还只剩下三米在船舶上,工作人员一鼓作气,一直工作到1时18分,将沉井移动到上岸并放到离案8米处,实现了“南海一号”沉井的完全登陆。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说:“这标志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取得成功。”他总结说,整个打捞有三大难点:一是起浮出水,第二是海上运输,第三是登陆。今天克服了最后一个难关,实现了整体打捞的成功。   

    据悉,今天凌晨工作人员将继续工作,准备将“南海一号”沉井再往前移100米。到今天白天,“南海一号”可望被移到水晶宫的门前。28日将有一个庆典仪式,正式欢送“南海一号”入住水晶宫。(记者 索有为)
作者: 笨笨    时间: 2007-12-27 13:54:12

罗伊.马丁称:南海Ⅰ号可能来自元代
   
昨晚,记者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前总经理罗伊・马丁取得联系,他认为,根据当时在船上发现的文物,南海Ⅰ号可能为元代沉船。

  20年前英方代表露面

  1987年,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这家英国公司合作,欲打捞阳江海域一条名为“林斯堡”的18世纪荷兰沉船,意外发现了南海Ⅰ号上的瓷器与一条金腰带。为保护文物,中方停止了与英方的合作。这20年间,国内几乎找不到关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的信息。

  12月21日晚,总部在美国纽约的一家网站上,一条转自印度某通讯社的关于南海Ⅰ号出水的帖子以当时最高的浏览量和回帖数被置顶。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热议南海Ⅰ号价值、中国政府将如何保护文物等话题。其中一个回帖中署名为“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前总经理罗伊・马丁”。

  将整理当年资料讲述沉船往事

  帖子中称,“这艘沉船是英国南安普敦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发现的。当时他们正搜寻一艘18世纪的荷兰船‘林斯堡’号。该公司和中国救捞局广州分局合作开展搜寻打捞。首次该公司就发现了宋代瓷器、宋代钱币、130公斤银和一条金腰带。后面两样东西表明这艘沉船可能是元代的。因为南宋不允许出口银。金腰带倒可能来自蒙古。”

  1987年负责探测打捞现场协调与翻译工作的陈日喜证实:时任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总经理、英方谈判代表确实名叫马丁。

  24日晚,马丁给本报记者发来电子邮件,称他将整理当年的资料,讲述这一在中国打捞沉船的往事。在电邮中,他同时附上了4张1987年首次发现并打捞出的“南海Ⅰ号”上的文物陶瓷照片。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07-12-30 20:58:50

“南海Ⅰ号”明代沉船12月22日出水,24日安全停靠于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方的临时码头。据估算,“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总价值至少为3000亿元人民币。“南海Ⅰ号”的安然出水宣告,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获得成功。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竟然是被别人逼出来的。逼迫我们的人,正是疯狂盗捞南海宝藏的外国人——英国人迈克·哈彻曾砸碎了刚刚捞出的60多万件南海珍宝……

“南海Ⅰ号”早在1987年夏天就被发现了,但在2003年之前,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有关信息。阳江边防支队从1987年开始守护这艘沉在海底的宝船。2002年初,国家和省考古队悄悄进驻阳江附近海域,开始考古发掘。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南海Ⅰ号”打捞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哈彻砸碎了“东方泰坦尼克”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从英国跑到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3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透彻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哈彻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的遗骸“丢得到处都是”。

潜伏在南中国海

被哈彻毁了的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的线索:“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发生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官窑,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在荷兰的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佳士得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的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循,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佳士得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再不开展打捞沉船的事业,中国损失更加惨重。

20年后的今天,国力增强的中国,考古人员全力以赴打捞“南海I号”,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都是哈彻们“逼”出来的。
作者: 泥鳅    时间: 2008-1-31 18:24:08

晕 那么多字 眼花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08-4-25 08:59:41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哈彻走了,浩劫留下: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遗骸“丢得到处都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这样的文物浩劫,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潜伏在南中国海】


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要防备海盗的偷袭”,哈彻理直气壮。然而事实上,和别的寻宝人相比,当他砸碎60多万件瓷器时,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海盗。


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 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 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 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荷兰嘉士德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 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 “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 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嘉士德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 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 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全力以赴打捞“南海一号”时,留下了一句悲愤的话:“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


【小孤儿,大海盗】


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迈克·哈彻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


他惯于毁宝提价,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对于“哥德马尔森号”,他拒绝回答详细位置。而古航海日志显示,这艘中国商船是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对于 “泰星号”,他自称在“赤道南部两度、爪哇北部、苏门答腊东部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的某处海底”,但事实上,他的船队如幽灵般在香港海域勘探了一个多月。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 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 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

   

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和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沉宝”,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 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半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价值连城的海底宝藏到底在哪儿?”面对投资者愤怒的质问,哈彻露出了地道的无赖面目: “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基金会?他们建立的时候,根本没和我打过招呼。”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并没有丝毫紧张之意。他最新的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如果日本投资者拿不回钱的话,肯定睡不着。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当然了,这一切要取决于这次捞宝行动的成败。”


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假如哈彻真的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宝藏,为了填补这4000万美元的漏洞,他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南海,将无法平静。
作者: 笨笨    时间: 2008-4-26 13:40:37

那么多国宝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被掠夺去,真是可惜啊~~
为什么考古工作者不能学习一下哈彻呢?早于盗宝者发现宝物,不就可以很好地保护国宝了吗?
作者: 茶杯里的风波    时间: 2009-9-27 11:08:41

什么时候来闸坡阿 南海一号快开馆了哦  现在我在这边工作 过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子阿  我们公司也在这边开发房地产和酒店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09-11-21 03:44:02

下面引用由茶杯里的风波发表的内容:

什么时候来闸坡阿 南海一号快开馆了哦  现在我在这边工作 过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子阿  我们公司也在这边开发房地产和酒店


近期回来不了,有空想发些图上来,可是这里限制得厉害,懒得编辑。
作者: 淡远空灵    时间: 2009-11-23 10:44:40

木质的船体为什么沉入海底千年不会坏呢?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10-3-8 11:10:47

南海Ⅰ号让广东阳江的海陵岛出了名。2007年,沉船进宫轰动了整个小岛,全世界的媒体都来到了岛上,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2009年底,博物馆开馆的焰火中,博物馆附近一家杂货店的店主说:“南海Ⅰ号进宫后,房价都涨到一万多了,北京人都有来我们这里买房。”

“泰坦尼克号是一个现代铁船,潜水员可以钻到里面去,就像《泰坦尼克号》开头,有人在船舱里拿着手电来回晃。‘南海Ⅰ号’是在淤泥里面埋着的,船舱里都是泥巴,根本钻不进去。”曾参与南海Ⅰ号发掘工作的水下考古专家张万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有这些淤泥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南海Ⅰ号了。”张万星说,淤泥是珠江口以西的泥沙冲积过来的,随着水流飘过来,因此泥沙非常细,很快给船身铺上了保护层,提供了厌氧保护——就是在缺氧的状态下,船身及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张万星现在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副馆长,参与了2001年开始的南海Ⅰ号历次发掘工作。2002年的发掘是关键性的一次,不仅确立了沉船的准确坐标和位置,为五年后的出水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试发掘工作,让两千多件南宋文物重见天日。

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老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俞伟超曾说,“南海Ⅰ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一直悬而未决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考古悬案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蛛丝马迹。

2月4日,广东省文化厅将委托相关水下考古专业部门编制2010年南海Ⅰ号的发掘方案。至此,距离英国人发现南海Ⅰ号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

中国文物部门的有关官员曾多次强调,南海Ⅰ号的发掘工作关键不是快,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意大利庞贝遗址挖了150年了,人们并没有给它制定一个时间表,至今,庞贝遗址有三分之一还没有挖。”

打捞=套上一个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了《中国亲程旅行记》,把始于汉朝的一条陆上贸易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根据记载,汉朝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从中国广东广西的港口出海,驶往东南亚各地。到了宋朝,造船及航海技术取得进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瓷器之路,商船载着中国的瓷器及其他商品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抵达波斯湾甚至非洲。

南海Ⅰ号沉没的地点,正处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据专家分析,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可以看出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

2006年,在杜玉冰编著出版的《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里,“想象”了南海Ⅰ号的身世:一位西方商人,来到中国泉州,采购了瓷器、丝绸、纸张等商品,要启程回航了,船驶过广州港,海上忽然飓风骤起,桅杆被拦腰斩断,又一个巨浪袭来,海水吞没了整个船只,老船长和他的船永远留在了中国南海,一躺就是八百年。“这个船是意外找到的。”在张万星嘴里,南海Ⅰ号的打捞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1987年,英国人在南海意外发现南海Ⅰ号;1989年,中日联合发掘未果;2001年,发掘工作再次启动,终于确立了准确的坐标位置;2007年,南海Ⅰ号出水,被平移进已经建设好的水晶宫,试发掘工作随之展开;2009年,以水晶宫为主体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

转折点在2001年,当时打捞甚至一度要被放弃了。

打捞要在海水涨跟退之间,水流平缓的时候进行。但有一天海况突然特别乱,一个队员下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上来。“水流乱了,把浮标都冲到水里去了,实际上他在水底已经碰见危险了。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船,因为水流太急,锚都被拖走了。”

队员被救起来之后,大家都觉得没有希望了:每次出海费用都很大,油、船、人员以及相关的一些租用的设备,当时的经费也差不多了。

后来上岸了,一个队员到船下去看了一下锚,一看锚就惊讶了:锚是带钩的,走锚就等于锚在泥巴里拖着走,拖着的泥巴里,出现了很多的瓷片。沉船就这样被发现了。

2002年打捞队就直奔这个点去找:“其实还是很好找的。因为整个船体大部分在淤泥下,但还是有些装载船的甲板面以上的铁器,这些铁器在海水环境里会氧化,氧化就全部胶结在一起变成一团团的铁疙瘩,叫凝结物。这些凝结物本身就是文物,是铁器文物。”

考古队的试掘收获很大,有六千多件,其中完整的有4500个,完整的部分被国家文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运回北京,立刻轰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做了一个小的汇报展,北京很多文物专家都去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很多东西大家没看到过。

打捞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打捞需要抽掉淤泥,但抽掉淤泥又可能会损坏文物。“交通部的打捞局打捞这样的船不在话下,但船里面装的不是石头,是文物。这些瓷器过去装船的时候,盘子、碗是摞起来的,中间的要么是黄泥和上稻秸给它一层层隔离,要么是用茶叶隔离。”张万星说,最后只能确定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方案——先把船整体挪上来再说。

张万星对整体打捞做了形象的解释:先从上面套住它,再从海床和船的底部之间插入一块钢板,相当于给这艘古沉船做了一个钢质结构的盒子,也就是“沉箱”。再借助海上打捞专业设备将它拖到水晶宫内,这样,800年前的南宋沉船从海底“驶”进了博物馆内的水晶宫里,接下来发掘工作就要在水晶宫里展开,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亲眼目睹水下考古人员是如何进行发掘工作的——南海Ⅰ号在水晶宫内的海水环境与它躺在海底时的水温、水质完全一致。

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首次发现起,它的每次搜寻工作都能成为国际考古界睁大眼睛盯着的目标,这不仅因为它的搜寻、打捞、发掘、保存工作极为复杂,成本高昂(有数据显示整体费用已超过3亿元人民币),更在于南海Ⅰ号上的文物,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专家们可以从中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那么南海Ⅰ号到底会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呢?

据资料记载,“一般的宋代远洋商务船平均30米长,10米宽,可载百余吨货物、60余名水手;而最大的船可载300吨以上的货物外加五六百人。对比前朝,宋船的设计更显气魄、规模,船体更加巍峨,装修更为华美。宋船头小,船底变窄有如刀锋一般在海上乘风破浪,船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面对狂风巨浪仍然能稳若磐石。宋船还设计了密封隔水舱,配备小船救生艇。”

宋朝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曾经对着“南海Ⅰ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

迄今为止,其实南海Ⅰ号的文物发掘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1987年的首次发现打捞出二百多件文物,2002年后的几次试发掘打捞出四千多件文物。许多专家一致认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一些专供外销的瓷窑也在福建、广东等地盛极一时,创造了巨大的利润。“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达到了非常兴旺的程度。”张万星说。

作家魏明伦曾在《遂宁赋》中对宋瓷有这样的描写:“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海Ⅰ号发掘出的瓷器有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有专家认为这些瓷器与其他船上的文物一样,属于接受国外“来样加工”的商品。宋朝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海外,成为外国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使用宋瓷是当时国外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刚开馆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瓷器展。”张万星却不太满意,“宗教区很弱,就只有图片,文物、实物没有一个支持的东西;宗教区域里面把佛教的篇幅弄得特别大,而且一大片里面全部是达摩,伊斯兰教这么重要的一个宗教,只用了一小块地方。我们广东的一个县出土过很多波斯冥币和波斯的金银器,正是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也是跟伊斯兰教有关。”

但问题是,没有这些文物和实物;整个这些资料的研究偏重点太小。“它是以贸易为主的,以逐利为目的,再逐步地把文化的东西、宗教的东西都引进来了,实际上贸易是主产品,宗教和文化是副产品。”

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一直是人们争相议论的热点,有媒体说在千亿美元以上。反对者称,南海Ⅰ号发掘出的文物不宜被夸大,其研究价值大于文物价值。

至于这艘船上到底有多少文物,也一度引来猜测。有媒体曾预测南海Ⅰ号里可能有六万到八万件文物,张万星语气有些激动:“这不是我们说的,船上的文物,有些专家说可能有几十万件,而一件件文物的概念又是什么呢?何以见得是六万到八万件?”张万星不主张对南海Ⅰ号的文物做过多的想象。
作者: 忘于江湖    时间: 2010-5-10 00:22:13

安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800年宋代古船“南海1号”,尽管目前仍“养在深闺”,但博物馆展出的系列珍贵文物,仍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深深吸引。

  记者2日从博物馆方面了解到,“五一”小长假首日,博物馆接待的中外游客达6000多人,创下了博物馆开放以来日客流量的新高。由于天气晴好,2日当天进馆游客的势头较昨日更为畅旺。

  阳江旅游主管部门有关官员表示,“五一”是开启滨海旅游旺季的第一炮,以山海湖泉见长的广东阳江各大景区,“五一”首日均迎来了“开门红”,尤其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因“南海1号”掀起的古文化热浪正在形成,游客进馆游览的目的,除了探寻“南海1号”,就是见识馆藏的珍贵文物。

  博物馆有关讲解员2日受访时称,在这两天的进馆游客中,不乏文物研究、收藏人士或爱好者,其中不少游客对相关文物的解释较专业,多在自己的团队中担任讲解角色。而对展出文物表现出浓厚兴趣乃至痴迷的,莫过于以各地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

  “受"南海1号"品牌的影响,古文化热浪正在掀起。”在香港某高校任职的李先生受访时表示,“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南海1号"对公众的吸引力,已远远超出了古船的本身。”

  李先生称,尽管目前“南海1号”古船的真容未露,但博物馆展出的每一件馆藏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这就是古文化的神奇魅力,也是博物馆吸引游人的最大卖点。

  为“南海1号”量身定做,座落于广东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首例将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过程向观众展示的动态专题博物馆,填补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空白,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于去年12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宋代古沉船“南海1号”至今仍安放在馆内的“水晶宫”。

  据专家考证,“南海1号”的文物总量约为5-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其中有200多件精品文物在博物馆展出,包括陶瓷、金银铜器、石雕、钱币等。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10-6-4 07:39:22

下面引用由茶杯里的风波发表的内容:

什么时候来闸坡阿 南海一号快开馆了哦  现在我在这边工作 过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子阿  我们公司也在这边开发房地产和酒店


这个星期跑了两趟闸坡
作者: 刀口十三郎    时间: 2010-6-9 02:13:00

南海放生台简介
  2010南海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暨第三届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在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闸坡镇大角湾南海放生台举行。南海放生台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国家AAAA级滨海旅游渡假区——闸坡大角湾东部的小港湾区域,背靠大角嘴,面临南海,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近,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放生台建设面积5400平方米,配套设施建设面积4200平方米,该工程2009年12月开工,2010年5月建成交付使用。放生台采用多层级台阶设计,使人们更加亲近海洋,设计标高根据该处水文资料既亲水又能保证安全。
  放生台周边设施有放生文化设施、十二生肖兽首石刻柱,放生滑道、亲水台阶、莲花池以及石座凳等。放生台边还有一块远看像海龟、近看像海豚形状的奇石,与放生台相映生辉,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该项目还包括啤酒街建设,啤酒广场周边设施包括木榻台阶、时令花槽、地面石刻灯带、人行木栈道、特色灯柱、休息廊架等。
  有关专家指出,放生台设置,是综合考虑附近水域环境质量、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后而建设的,较普通地方放生更加有安全保障,成功放生把握更大;另一方面,放生台附近会有执法管理,防止上游放生,下游打捞的事件发生,放生生物成活概率大许多。
作者: lawyer0011    时间: 2010-6-17 09:57:18

呵呵.....放生台晚上的灯光效果 更好看一点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6-17 21:54:06

那里有潜水吗?

今天在三亚的西岛,买了潜入海里十二米深的钱,却只潜到四五米耳朵就已经受不了~~

浪费了二百块钱还让耳朵跟着受罪~郁闷~~
作者: 小玲    时间: 2010-6-30 10:24:14

下面引用由蜗牛发表的内容:

那里有潜水吗?

今天在三亚的西岛,买了潜入海里十二米深的钱,却只潜到四五米耳朵就已经受不了~~

浪费了二百块钱还让耳朵跟着受罪~郁闷~~

潜水也不是那么简单 的呀
我压根就签不下去,会浮起来。上次在泳池,水晶珠子扯断了,怎么也栽不下去。
作者: 笨笨    时间: 2010-7-6 10:16:48

下面引用由小玲发表的内容:

  
潜水也不是那么简单 的呀
我压根就签不下去,会浮起来。上次在泳池,水晶珠子扯断了,怎么也栽不下去。

小玲,怎么不想着找个帅哥帮忙,哈哈~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7-6 11:14:00

下面引用由小玲发表的内容:

  
潜水也不是那么简单 的呀
我压根就签不下去,会浮起来。上次在泳池,水晶珠子扯断了,怎么也栽不下去。


得先要学一下,在天河考一个潜水牌好象是二千来元~~
作者: 笨笨    时间: 2010-7-6 12:04:50

下面引用由蜗牛发表的内容:

  
  
得先要学一下,在天河考一个潜水牌好象是二千来元~~

小玲,蜗牛给你赞助!~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7-6 12:45:58

下面引用由笨笨发表的内容:

  
小玲,蜗牛给你赞助!~

俺没说呀~~你说你得负责~~
作者: 笨笨    时间: 2010-7-6 14:05:55

下面引用由蜗牛发表的内容:

  
俺没说呀~~你说你得负责~~

我负责帮小玲追着你负责,哈哈~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8-12 03:07:29

下面引用由刀口十三郎发表的内容:

  
  
近期回来不了,有空想发些图上来,可是这里限制得厉害,懒得编辑。


刚在那边回来,如果明天出不了街,发图片这差事我来代劳~呵呵~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8-13 21:19:17

下面引用由蜗牛发表的内容:

  
  
刚在那边回来,如果明天出不了街,发图片这差事我来代劳~呵呵~


[attach]21022[/attach]
水晶宫外观
[attach]21023[/attach]
大水缸
  
[attach]21024[/attach]
宋代花边小碟
  
[attach]21025[/attach]
宋代小瓶

[attach]21026[/attach]
宋代葫芦瓶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8-13 21:28:06

~~
DSCN1050.jpg
打捞出海的南海一号(实物)
  
DSCN1046.jpg
宋代商船模型

图片附件: DSCN1050.jpg (2010-8-13 21:28:00, 143.39 KB) / 下载次数 210
http://bbs.3polar.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EwMjd8NTg1MmY3NmZ8MTcxNDY1NDc1MnwwfDA%3D



图片附件: DSCN1046.jpg (2010-8-13 21:28:00, 156.63 KB) / 下载次数 213
http://bbs.3polar.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EwMjh8ZjQwMDlmMzB8MTcxNDY1NDc1MnwwfDA%3D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0-8-13 21:58:46

闸坡踏浪归,
夕阳已沉西.
人生从容过,
恩怨不消提.
作者: 小玲    时间: 2010-8-20 10:54:53

下面引用由蜗牛发表的内容:

闸坡踏浪归,
夕阳已沉西.
人生从容过,
恩怨不消提.

简单易懂




欢迎光临 极至论坛 (http://bbs.3polar.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