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溪鐵觀音》序zt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1
威望
1927
注册时间
2005-12-4
积分
1928
帖子
18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4 04:3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龔鵬程



  我生於台灣,讀大學時負笈台北縣淡水鎮。小鎮舊名滬尾,在淡水河入海處。華夷雜居,久成通商口岸,乃北部開發最早之地,因此曾經有一段時期幾乎整個北台灣都被稱為淡水廳。台北建城以後,政經地位才漸移到北市。待我到那兒求學時,它已風華退歛,又只是一個小鎮而已。
  鎮上依然保存著許多當年榮盛時期的遺跡。港岸海市,傍著山丘。一邊是大屯火山帶,一邊是靜坐在淡水河波上的觀音山。在山與水之間,小小的市廛,仍是昔日由閩南來此開拓的老人及其子裔們活動的場所。而那裡,正對著漁港和觀音山,就有一座清水祖師廟。
  清水祖師廟,自然是福建安溪清水巖傳來的信仰。但這座廟乃是台灣三大清水巖祖師廟之一,號稱「落鼻祖師」。據說若有天災人禍,神像鼻子就會掉落,向人示警,靈驗異常。艋舺的人常指責中法戰爭時,法軍進犯淡水,淡水的人向艋舺借了神像去庇佑,事後卻不歸還。淡水的人則說神像本來就在淡水,是早年艋舺借了去的。雙方爭執不下,如今只好輪流奉祀。
  廟裡常年香火鼎盛,我沒事時也喜歡到廟裡去逛逛。但更吸引我的,是祖師廟旁另一小廟,叫龍山寺。
  我每至祖師廟拜祭完,就轉到龍山寺來小坐。這是一間很小的寺廟,只有一個殿,殿前迴廊包起一座天井,天井間有個小池子,種滿蓮花。
  只有一位眇目老媼看護著這間小廟。在迴廟間,她擺上幾張竹椅藤棹,就成了個茶座。在鎮上逛累了,我常繞進來,與流連在這兒的游方僧人、流浪漢、老者一同喝茶或避雨。
  老媼不甚言語,只替我們煮火沏茶。茶,基本上就是烏龍、鐵觀音。我或啜茗、或沈思、或邀友人來此閑聊論辯,無不雅切。這是我大學時代最感愜意的場所,猶如我的私密花園。曾作〈龍山寺夜茗聽雨〉一詩云:
   朅來自愛坐茶棚。蘆酒花酥病不勝。懶訊寒溫湖海意。似聞簷腳睡枯僧。    徘徊聽襯冥冥雨。寂寞回添悄悄燈。清茗可能餘松火,釅紅新剝小池菱。
龍山寺喝茶的況味,大抵如此。
  大學畢業後,我萍飄浪走,在許多地方喝過茶,也喝過各種好茶,但清水巖、觀音山、龍山寺、鐵觀音所組成的意象,始終縈迴於舌尖心頭,揮之不去。
  隔了一陣,我有一特殊機緣,替道教會辦了一座「中華道教學院」。院址選在木柵指南宮的凌霄寶殿。每周,我都要乘指南客運到指南宮山腰,然後循香客朝山之路拾級而上。一路皆有攤舖賣香、賣紙、賣供品、賣特產。
  木柵乃茶區,文山包種茶即產於此處,安溪傳來的鐵觀音最早也試種於此,故茶擔最多,令山徑一路清香不絕。每次我去教這些道友們畫符誦經,都趁機買幾斤茶回來細細品嚐。有時也與同道諸君到指南宮後山(也就是現今台北著名的觀光茶區:貓空)去賞花、觀魚、品茗。坐在山間澗石旁,清風徐來,伴以淡淡茶香,真有南面侯不易之感。
  這裡的茶,和我早年最熟稔的淡水龍山寺之茶,都是源自安溪的。那麼,安溪的茶到底又是什麼樣的呢?在飲瀹沖沏之頃,我不禁遐想萬端。
  那時兩岸未通,我雖蓄疑已久,卻無意求取答案,只把一種不可知的悵惘當做品茗時的情調,兀自享受著而已。
  前年有個機會,由廈門去安溪訪友。一路走去,越走,竟越覺得像走進了木柵後山。山色、林相、茶圃、烟靄,均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待到了地頭,再喝上一盅鐵觀音。人情、鄉音相伴,更令人有不辨身在安溪抑或在台的錯覺。昔年悵惘,一時俱化,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番忽忽如夢的體會。
  我的飲茶經驗微不足道,於茶史茶法茶禮茶貿易之奧妙,所知亦甚有限,但安溪鐵觀音銷行、移栽遍及台灣東南亞各處,以其滋味啟沃人之生命與心靈,像我這樣的例證何止千萬?我們只要端起茶,就自然會想到安溪,會聞到鐵觀音的香氣,少年的歲月、人事的緬念,參錯於其中,不須說禪,不必講道,人生便已有了悟啦!
  安溪的朋友編的這本書,把有關安溪鐵觀音的歷史與知識都講完了,我沒什麼可以補充的。倒是這一點喝茶的經驗,不妨說說,或許也是茶友閑聊時所樂聞的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极至论坛 ( 粤ICP备11107863号 )

GMT+8, 2024-6-1 18:57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