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十三郎 发表于 2009-9-6 07:21:40

耿恭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2:19 编辑 <br /><br />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57年驾崩,传位第四子刘庄,称明帝。汉明帝公元75年驾崩,传位刘炟,称章帝,年号建初。建初元年十月,来自西域的紧急军情文书抵达御前。汉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关宠向明帝求援,称匈奴单于派遣左鹿蠡王率领二万军队,于三月速攻西域。先下属国车师后国,又拔焉耆诸国。西域都护陈睦战死,关宠驻柳城,耿恭踞金蒲,为匈奴大军分兵包围。关宠、耿龚各自领兵数百,情况万分危急。若匈奴破城,则打开山南通路,可以长驱直入,南下荡平整个西域。
文书在路上走了6个多月,求援的对象明帝已薨,京都中没有人知道柳城和金蒲城的情况如何。
此时,柳城已经陷落,校尉关宠战死。耿恭帅数百士兵死守金蒲城,陷入匈奴重兵重围。见匈奴势众,耿恭上城墙和士兵并肩作战。然而匈奴攻势甚猛,汉军寡不敌众。这时,耿恭以烈性毒药涂抹箭头,命令士兵齐声高呼:汉家神箭,中之必异!然后发箭击中一名匈奴士兵,创口迅速溃烂,匈奴人于是大为惊恐,纷纷后撤,不敢围攻太急。随后,暴雨来袭,耿恭带领士兵挥雨猛烈进击匈奴。暴雨中匈奴不知道汉军虚实,不敢交锋,金蒲城围解。
解围之后,耿恭知道危机并未过去,匈奴还将卷土重来。于是放弃金蒲城,移师靠近水源的疏勒。疏勒位于山南山北之间的咽喉要冲,也在附近唯一的水源附近,河水穿城而过。匈奴如果要南下,扫平西域,必须拔下疏勒,夺取水源。耿恭要想保护山南诸国,则必须死守疏勒,否则西域尽失。再一次,两万匈奴军包围疏勒。
疏勒易守难攻,匈奴人进山挖断水源,准备以干渴迫使汉军投降。疏勒城中很快断水,耿恭命令士兵榨出马粪中的汁液,用以维生。同时,和士卒一起在城中打井。然而,井深四十丈,都没有打出一滴水来,汉军灭亡在即。耿恭穿戴整齐衣甲,向上天祝祷,如果天意必亡汉军,则诸人唯有一死。如若天意并非如此,恳请赐水活命。祝祷完毕,井中突然甘泉涌起,士卒山呼万岁。耿恭不顾士卒口干舌燥,命令士兵上城泼水洗澡,用泥修补城墙。匈奴见此情景,以为天意,大为沮丧。遂引军离开,在周围放牧,遥制疏勒。至此,二次围解。
匈奴继续进攻周围小国,疏勒周围诸国纷纷投降,疏勒成为孤城一座,再次陷入包围。这一次,疏勒因为断粮而陷入绝境。耿恭的士兵也因为伤病,只剩下几十人。为了果腹,他们不得不把皮革铠甲切碎煮食,又把弩箭拆开,把上面的皮条和用作弦的兽筋煮来吃。匈奴知道疏勒城内弹尽粮绝,就派人喊话招降,表示愿意封王,并且把女儿嫁给耿恭。耿恭请匈奴的使者进城细谈,但使者一进城就被他杀死。士兵们将尸体分块,在城墙上当着匈奴大军的面烤着吃。匈奴大怒,包围更急,却依然无法攻克疏勒。
章帝和大臣们讨论西域军情,为是否前往救援而争论数日。大司空第五伦坚决反对派兵救援,认为冬季不利于军队作战,更何况这是六个月前的事情,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而司徒鲍昱流泪恳求说:皇帝把将士派往那样危难的地方,却在关键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这样只会助长匈奴的气焰,伤害忠臣的心。以后,如果西域再有战端,将士又怎么可能为陛下效命呢?
鲍昱又补充说:耿恭、关宠他们率领那么少的士兵,匈奴围攻久而不下,可见他们为国效忠之心。请陛下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发两千精锐的骑兵,多用旌旗迷惑匈奴,倍道兼驰,火速救援,然后迅速折返。
章帝最终下定决心,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率军援救。同时加发张掖郡兵,以及鄯善国的军队,合七千人,驰援柳中。又派征西将军耿秉(耿恭的堂兄)屯酒泉,领太守事,以备匈奴人和羌人袭击。
汉将秦彭、王蒙、皇甫援带领援军出塞,击破北匈奴,斩首三千八百余,抵达柳中。这时候他们才知道,关宠已经阵亡。此时已是正月,塞外苦寒,秦彭诸将认为任务已经完成,准备立即班师。但是,耿恭的旧部范羌坚持要去疏勒,看一下耿恭是否还在。秦彭等人认定耿恭应该早已城破身死,没有必要承担如此之大的风险,让军队在风雪中深入敌境。范羌依然坚持,无奈之下,秦彭分给他两千兵马,让他去疏勒遂了心愿。
范羌在风雪中历尽万难,终于从山北接近疏勒城。深夜,范羌部抵达疏勒。耿恭部早已奄奄一息,听到兵马行进的声响,大为绝望,以为是匈奴来袭,末日来临。但是,他们还是起身准备迎敌。范羌听到城头响动,知道耿恭部又要发动攻击,于是大声呐喊:“我是范羌啊!我来迎接耿校尉!接你们回国!”疏勒城内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城门大开,双方相拥,涕泪交流。
范羌难以置信地看着面前一群半死不活、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士卒,他们一共只有二十六人,但是面对两万匈奴却守住了疏勒。第二天,他们向玉门关回撤,一路上不断被匈奴追击。汉军且战且走,等到进入玉门关的时候,疏勒城二十六名守军只剩下十三人。
岳飞《满江红》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说的就是耿恭和他的士兵。

刀口十三郎 发表于 2009-9-6 07:22:07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2:19 编辑 <br /><br />恭(即耿恭)字伯宗,国(即耿国,东汉功臣耿弇之子)弟广之子也。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西域国名),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即堂弟)驸马都尉秉(耿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应该是戊校尉),屯后王(车师分前后两部,后王为后部首领)部(辖区)金蒲城,谒者(官名)关宠为戊己校尉(应该是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恭至部,移檄乌孙(西域国名),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汉武帝元封中,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赐乘舆服御,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后来汉宣帝又以赌博用具赐之),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音jī,携带)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匈奴官名)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肿烂),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敢死队员)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同“榨”)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指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据《东观汉记》载:“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时,焉耆(西域国名)、龟兹(西域国名)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即东汉明帝刘庄)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同“叛”),与匈奴共攻恭。恭历(同“励”)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白屋族的首领),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指东汉章帝刘炟)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同“才”)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帝然之。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西域国名)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人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指天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同“励”)将帅。”
——选自《后汉书·耿弇列传第九》

刀口十三郎 发表于 2009-9-6 07:33:11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2:19 编辑 <br /><br />追诵龙蛇之章,掩卷以为太息。

杨过 发表于 2009-9-6 18:06:16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2:19 编辑 <br /><br />咪发D甘学术性的文字上来,本人头脑简单,看不明~~!
不如来两招打狗棒法,避过李莫愁的冰魄银针~~~

蜗牛 发表于 2009-9-6 19:56:22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2:19 编辑 <br /><br />怀念岳飞

铁骑如飚尘茫茫,
壮士豪情战沙场.
笑谈畅饮匈奴血,
踏破贺兰早还乡.
可惜罪名莫须有,
奸人陷害心已伤.
精忠报国寄来生,
锦绣山河日月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耿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