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 发表于 2008-3-28 10:37:06

《走过自己》序(杨光治)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2 编辑 <br /><br />序
                杨光治
     凌寒的诗集<走过自己>使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神州大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歌阅读热潮_“席慕蓉热”。受席慕蓉的影响,一位初中女学生的诗情在那时候开始萌芽,她拿起笔来圆自己<青春>的诗梦:
  青春    是一张纯白的纸
  我努力在上面绘画
  一幅充满希望的生活蓝图
  青春     是一条坎坷的路
  我跋涉在满是泥巴的沼泽里
  留下    一串串辛酸却无悔的足迹
  青春    是一堆原始的野火
  燃烧在粗犷的荒漠中
  把无声的岁月点燃
 这首题为<青春>的诗,笔法虽然稚嫩,但抒发了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凌寒虽然无心作诗人,但却有创作的激情,用她的话说“只是将生活中的感受写成的句子”,这些“句子”经作者提炼成诗句,展现了她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
  这本诗集的一个重要题材,是抒写人生感悟,<蝴蝶的悲哀>、<别人的城市>、<谁稀罕做幸运的宠儿>等,都很有思想深度。如“我可以不羡慕温室下的玫瑰,却怎能不崇拜疾风中的劲草”( <枫>);“别人不爱我 不要紧 我爱我自己”(<让我一个人走>) .<无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诗中的“我”“躲在寂寞的时光里,/默默抚平往事的沧桑”之后宣言“
我是我自己
       在寒风中绽放自信
       在天地间傲然独舞
笑当尽情
哭当尽泪
       至情至性如我
       风采依然如故
请记着我
          一个在风中走过的
女孩
  以直抒的形式来表现强烈的自信心。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遭遇失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失败的阴影,从凌寒的作品可以看出,失败之后,她依然坚强,就好像她的名字。“从不气馁 从不悲伤 我依然扬起我的帆 拔动我的桨”( <小船>);“然而 我有我理想 不出去 又怎能够成长” “风雨过后,一定会有阳光”(<小丑鱼>)。这种带有“励志”内涵的作品,给诗集增添了亮点。
     描写亲情的诗虽然只有<父亲>一首,但从作品的结构来看,在作者心目中所占的份量一点都不轻:
         花落了能再开
         月缺了会再圆
             可是   
       你走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失去亲人的悲痛用简单的两句“你走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淡淡的描述,却使人深刻体会到”子欲养时亲不在”的强烈悲痛和无奈。
  诗萌发于感情。爱情是人人都怀有过的难忘的感情,因此它成了古今中外诗歌作者喜爱的题材。凌寒也不例外,在<走过自己>中,爱情诗占相当大的比重。爱情虽然令人刻骨铭心,可是这类诗歌不外是表现对爱情美丽的憧憬,抒发对心上人的倾慕和怀想,表达对爱情的坚贞,歌唱热恋时的甜蜜,诉说失恋时的痛苦。可以说,诗人们所抒写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而作者从新鲜的,有特色的角度来表现,避免了陷入俗套。
 凌寒对此是十分成功的,例如“分离”这一题材,她处理得很特别_
 写一对恋人因“冷漠”而分开,没有倾吐内心的悲伤,而是表达互相勉励的情怀:“未来的日子/是一幅画/大家忙于着色/积极才是生活的态度”不是诉说心底的怨愤,而是抒发"让真诚融化/你我之间的冷漠""有一个好的结束"的期待(<分手>)。乐观的“向前看”精神,呈现于字里行间。
 写“为了生活的目标/我将对你的爱搁置”而迫不得已的分离,则是通过细致的情景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启程的时候/看见你纤瘦的身影/在夕阳下翘首/我想说    等我回来/但终没有说出口/因为    真正的爱从不用挂在口头”(<年轻的爱>)。将依依不舍的情绪刻画得很深刻。
 <一棵胡杨树>又另开一面:“既既然你决意要走/我也无力挽留/唯愿   化作一棵胡杨/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思念   深植在沙漠的风里”,“千年不倒 /是想为你坚定的立一树风景/倒下千年不腐/是怕如果你归来/却寻不着我的影踪”。成功塑造了诗里人物的艺术形像,将“我”为等情人而化作“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的胡杨树,给人新的爱情视觉。
  同样是表现对心上人的炽热感情,凌寒的手法也多种多样_这是<烟花泪>中的几行:
  不在乎一生一世的浪漫
  只追求一刹那间的灿烂
  我的生命   甘愿
  只活在你的记忆里
  让你孤独的时候
  还能记得  曾经
  有过的今夜
  有过的一个我
  一片痴情凸显,比“海枯石烂”之类的熟语有力得多。
  
  <让我想起你>一首,又有不同表现:
  
  落叶有声
          似是你往日的叮咛
  珍重   珍重
  一叶叶    一声声
  在微凉的风中
  反复吟唱
       生命那段因短暂而美丽的
  不了情
  
  柔情袅袅,缠绵无限,乃隽永之作。
  
  还有那首<郁金香>,将读者带进另一艺术境界。 
  “春暖花开/我是满园春色/盛开得 最灿烂的一朵”,当我发现“而你 在赏那一朵山茶”时,“但我 仍然/渴望 渴望你能/看到我 最美丽的一刻”,“我努力 想对你/嫣然一笑”“可惜 花期已过”。将郁金香的译音作为一个故事来叙述,娓娓道来,倍觉凄婉动人,诗中从“最灿烂的一朵”到“最无奈的一棵”作了形象的比较,使人联想到“光阴易逝,青春易老”。
  
     同一内容的作品却具有不同的姿彩,比如“老了岁月 老了记忆 老不了我们曾经的爱”(<牵手>)。“遥望 寒星点点的晚空/轻问一声 今夜你是否将我遗忘”(<今夜你是否将我遗忘>)。“在细雨点点的黄昏/回忆的往事里可曾飘过/为你写诗的女孩”(<有雨的黄昏>)。“你我只有相识的缘/却不曾有相守的份”(<缘与份>)。“在别后的日子里/遥寄 今夜的一抹柔情”(别恋)。“谁装饰了你的人生 却粉碎了你的梦想 ”(<偶然遇到你>)。“为谁种的柔情/茂盛在荒芜的岁月里 永不凋谢”(<离别的渡轮上>)等。这些句子都令人难以忘怀,也是凌寒作品的特色所在。
  当然爱情诗像其他诗歌一样,要写得好,首先感情要真,才有感染力。凌寒的爱情诗有不少感人的篇章。除上述各首之外,<思念>、<太阳与月亮>、<水中月>、<新荷>、<生离死别>、<你>、<我已经不再问>、<楼兰美女>等,都富有情味。需要指出的是,写诗不同于写自传。凌寒爱情诗中的“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你”也不一定就是某一个人,二者只是艺术形象;诗中所描述的“故事”也不一定是作者的经历,不过是抒发感情载体而已。凌寒将艺术形象和“故事”自然融合在一起,是作品的最高境界。
  从<青春>到<郁金香>,这一心路历程,仿佛看到作者一歩一歩走向成熟的身影,文笔也由原来的稚嫩变为娴熟。诗集同时收录了凌寒的古体诗,但又不完全受古体诗的约束,作者随思想驰骋,读来通畅易懂。诗集虽非首首皆精(也不可能),但如果不出版,将是一个遗憾。
    凌寒的诗给人印象深刻,她没有追随现代派的隐晦,也避免了“梨花体”的浅俗,更没有“下半身”“垃圾派”等粗鄙诗风的影子。她的作品洋溢健康积极的情绪,构思时能驰骋形象思维,意象鲜明,句子通顺明畅,读来朗朗上口。内容真挚感人,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就是作品里的“我”。
 值得一提的是,诗集的封面画像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内文的揷图也是作者出外旅游时所拍摄的,真可谓多才多艺。
 虽然时代不同,<走过自己>未必能成为今天年轻人的时尚读物,但作品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即使没有包装,没有市场,它仍然是作者艺术的结晶,是响于作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期待她出更优秀的作品。
 是为序。

心灯风影 发表于 2008-3-28 11:25:56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我不大喜欢新诗,记得哥以前主持的《文学欣赏》.《文学长廊》中曾专辑介绍胡适的新诗《蝴蝶》: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作者:胡适;时间:1916年;地点:美国纽约)
评说摘录:这首现代“梁祝”预示了胡、韦二人恋爱的结局: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孤单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胡适的一时谦忍,韦莲司付出了一生。若干年后,胡适回忆起这首诗时说,“我……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胡适《四十自述》)周质平先生概括说,“胡适虽初尝了恋爱的滋味,却也刻意的维持住了一定的矜持。”
附录1:
胡适曾在《尝试集自序》里说:“至今回想当时和那班朋友,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的乐趣,觉得那真是人生最不容易有的幸福。我对于文学革命的一切见解,所以能结晶成一种有系统的主张,全都是同这一班朋友切磋讨论的结果。”胡适不是情绪化的热情诗人,而是很有修养的冷静学者,他在这里说得轻松,也很客气,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严峻。早在1915年夏天,美国东部中国留学生成立了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担任文学委员。在研究部的年会上,他写了篇《如何可使吾国语言易于传授》的文章,指出文言文是一种“半死的语言”,而称白话文为活的语言。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成了他文学革命的逻辑起点。这年秋天,胡适即将离开康奈尔大学去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康奈尔大学设在绮色佳镇,全镇一万六千居民,风光秀美,景色宜人,胡适已在此生活了五年,“一溪一壑都有深情”〔4〕,把它称为“第二故乡”。当时,同乡好友梅光迪在此度假。他已取得了威斯康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准备到哈佛大学深造。为欢送梅光迪入哈佛大学,胡适作诗祝贺,其中有“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句。诗中“鬼”者,洋鬼子之谓也。胡适的诗遭到了任鸿隽(叔永)的嘲讽。任鸿隽与胡适是中国公学的同学,1911年赴美留学又与胡适同在康奈尔大学同校,彼此交情甚厚。任诗标题为《送胡生往哥伦比亚》,抓住“鬼”的线索,一口气把十一个外国名词的译音连缀在一起,组成一首打油诗,并对“文学革命”加以挖苦。胡适当时觉得苦闷、孤独,回敬了一首,并请任鸿隽转致诸友人,诗中提出了“要须作诗如作文”的观点,明确表明作诗需要跟作文一样用白话来写作,并开始“尝试”写作白话诗。胡适的观点提出后,遭到了梅光迪、任鸿隽和其他朋友的反对,又展开了激烈的论争。通过论争,梅光迪被说服了,赞成了胡适的主张。1916年夏天,任鸿隽、陈衡哲、梅光迪、杨铨(杏佛)、唐钺等人在绮色佳相聚,胡适没有参加。任鸿隽写了《泛湖记事诗》一首,用了不少文言典故,陈词老调,遭到了胡适的批评,于是又引起了新的论争。任鸿隽说:“白话有白话用处(如作小说、演说等),然不能用之于诗。”梅光迪的态度也起了变化,又插进来论战,他写信给胡适说:“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并嘲笑胡适的白话诗,好像儿时听“莲花落”一样,找不出一点诗味来。朱经农是胡适在中国公学的好友,这时也来到美国,他写信劝胡适:“白话诗无甚可取。”胡适的主张得不到朋友的支持、赞成,他感到孤寂、苦闷,便写下了著名的《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又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蝴蝶》写于1916年8月,收入《尝试集》,初版时题作《朋友》,是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附录2:胡适在这一段时间对韦莲司所产生的爱慕之情,当然影响了他对江冬秀的感情。1915年7月25日,他写下一首英文诗《今别离》,怵目惊心地以诗寄怀,告诉江冬秀,说心灵的阻隔已经让他们形同陌路。那是他在绮色佳的最后一个夏天,再过两个月,他就要搬到纽约进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所。25日晚的月分外地圆,他以为是农历七月十五夜,其实是农历六月十四。月亮是胡适诗兴灵感的泉源,是他爱的表征。当晚,他“步行月光中甚久,赏玩无厌”。他想到了古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奈何他人在异国,“此夜绮色佳之月,须待一昼夜之后,始可照吾故园桑梓。”感念之余,他写诗一首。一个星期以后,他把这首英诗,以《水调歌头》词牌译成中文。(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三册,第705~707、715页)
Absence
    Those years of absence I recall,
    When mountains parted thee and me,
    And rivers, too. But that was all.
    The same fair moon which shone on thee
    Shone, too, on me, though far apart;
    And when ‘twas full, as it is now,
    We read in it each other’s heart,
    As only thou and I knew how.
    And now the moon is full once more!——
    But parting thee and me there lies
    One half the earth; nor as before
    Do these same stars adorn thy skies.
    Nor can we now our thoughts impart
    Each to the other through the moon,
    For over the valley where thou art,
    There reigns the summer sun at noon.
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歌坡老佳句,回首几年前。
    照汝黄山深处,照我春申古渡,同此月团圆。
    皎色映征袖,轻露湿云鬟。
    今已矣!空对此,月新圆!
    清辉脉脉如许,谁与我同看?
    料得今宵此际,伴汝鹧鸪声里,骄日欲中天。
    帘外繁花影,村上午炊烟。
江勇振分析说,英文诗远比中文诗更赤裸裸地道出了胡适的心境。此月终不能再传你我心,因为——我在月下,你却日正当中。令人值得玩味的是,胡适最后还是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而回国成亲。
韦莲司自从1916年4月搬回绮色佳以后,写给胡适的信就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短;她心里了然,自己跟胡适已经渐行渐远。1917年春天,可能因为参加“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韦莲司跟她母亲到了纽约。5月10日,她们母女俩搭火车回绮色佳。胡适赶了半天,却没赶上渡轮,痛失了他到车站为她们送行的机会。他立即写了一封明信片为此致歉。在次日的信里,胡适提到了他最后一次见到韦莲司的时候,她看起来很不好。信尾,胡适说他会在回国以前去绮色佳勾留几天。(Hu to Williams, May 11, 1917)韦莲司在回信里,请胡适务必要为她们而去绮色佳,她说:“我知道这很自私!但是,我就是要!”(Williams to Hu, May 14, 1917)短短几个字,伤感之情尽现。当时的韦莲司,固然对胡适赞佩有加,却是直到胡适返回中国并来信报告他即将成婚的时候,才幡然痛苦地领悟到她早已经无可自拔地爱上了胡适。
胡适那一方面,同韦莲司“行月光中”(《胡适留学日记·1914年11月3日》)或者“循赫贞河滨行”(《胡适留学日记·1915年2月14日》)的记忆也总是难以消除。1916年,胡适搬进了韦莲司原来的公寓,在那里他写下了中国最早的新诗《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现代“梁祝”预示了胡、韦二人恋爱的结局: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孤单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胡适的一时谦忍,韦莲司付出了一生。若干年后,胡适回忆起这首诗时说,“我……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胡适《四十自述》)周质平先生概括说,“胡适虽初尝了恋爱的滋味,却也刻意的维持住了一定的矜持。”
  这是我在百度上搜的,哥之所以介绍他的诗,也许因为他是新诗最早创始人吧,《蝴蝶》平淡.直白,于我看来乍都谈不上喜欢,我以前买过很多诗词方面的书,新诗喜欢的真的聊聊无几,今人很多喜欢作秀.滥竽充数.附庸风雅即兴什么新诗,仿佛始方显其才思敏捷.文才了得,细细品之,粗制滥造.不耐读!我反感新诗.甚至抗拒!

刀口十三郎 发表于 2008-6-30 18:49:19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凌寒就是蜗牛吗?

蜗牛 发表于 2010-4-15 23:44:41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是!!!

蜗牛 发表于 2010-4-15 23:50:20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这本诗集近期出,也就是发在这里的<曲终人散>,但增添了一些新的作品,没在这发表过的噢,保持神秘.笔名会用蜗牛~~
幸亏那时发了这个序在这里,我竟然没有备份~~

笨笨 发表于 2010-4-16 11:01:12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听起来不错~

写意人生 发表于 2010-4-16 16:29:24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赞一个~~~~

FreeDom 发表于 2010-4-16 21:19:03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Very good~~

忘于江湖 发表于 2010-4-17 00:12:00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下面引用由FreeDom发表的内容:
Vrey good~~
?

Very good

蜗牛 发表于 2010-4-17 00:15:30

本帖最后由 Jhony 于 2016-7-10 11:53 编辑 <br /><br />下面引用由忘于江湖发表的内容:
  
?
  
Very good
已改~~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过自己》序(杨光治)